《鷓鴣天》下闋“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就連用了歐陽修《圣無憂》詞:“春風不染髭”、《新唐書?王忠嗣傳》載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韓愈《送石洪》詩:“長把種樹書,人云避世士”三個典故,但是一般讀者看不出來,能看出來的就只好感嘆沒有一處無出處。辛詞用典,又雜又廣,真是“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文選、李杜詩,拉雜運用”,形式多樣,花樣翻新。
尤其善于連用典故,上節(jié)課講的兩首《賀新郎》,就連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層層深入,沒有一個典故虛設。舉個例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這時辛棄疾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遂報國之愿。
但他堅持在任而不歸隱,為什么呢?下闋連用三個典故來說明: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前三句,“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世說新語?識鑒》載,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乍起,因思念家鄉(xiāng)吳中的美味鱸魚膾,“遂命駕而歸”,但在這是“休說”,不要說,這是反用季鷹的典故,說的是不歸隱的事實。
后三句所用許汜“求田問舍”的典故,上節(jié)課講過,“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指劉備,他恨不得讓“求田問舍”的許汜睡地下,說的是不歸隱的原因?!翱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出處在《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a.兩手姆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如“腰大十圍”;b.兩兩臂合攏的長度,如“樹大五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p>
用桓溫事,說的是不歸隱的結果,年復一年,光陰虛度。而象這樣處處有出處,有根據(jù),本來不是作詩填詞的方法,而是寫文章的方法,以文為詞,是辛棄疾詞的又一大特點。
同樣這個特點也是由詞的內容,由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決定的。只有以文為詞,才能容納辛棄疾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才能充分表達他無與倫比的愛國豪情。
《鷓鴣天》下闋“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就連用了歐陽修《圣無憂》詞:“春風不染髭”、《新唐書?王忠嗣傳》載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韓愈《送石洪》詩:“長把種樹書,人云避世士”三個典故,但是一般讀者看不出來,能看出來的就只好感嘆沒有一處無出處。辛詞用典,又雜又廣,真是“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文選、李杜詩,拉雜運用”,形式多樣,花樣翻新。尤其善于連用典故,上節(jié)課講的兩首《賀新郎》,就連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層層深入,沒有一個典故虛設。舉個例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這時辛棄疾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遂報國之愿。但他堅持在任而不歸隱,為什么呢?下闋連用三個典故來說明: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前三句,“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世說新語?識鑒》載,西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乍起,因思念家鄉(xiāng)吳中的美味鱸魚膾,“遂命駕而歸”,但在這是“休說”,不要說,這是反用季鷹的典故,說的是不歸隱的事實。后三句所用許汜“求田問舍”的典故,上節(jié)課講過,“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指劉備,他恨不得讓“求田問舍”的許汜睡地下,說的是不歸隱的原因。“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出處在《世說新語?言語》:東晉“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已十圍(a.兩手姆指和食指合攏的長度,如“腰大十圍”;b.兩兩臂合攏的長度,如“樹大五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用桓溫事,說的是不歸隱的結果,年復一年,光陰虛度。而象這樣處處有出處,有根據(jù),本來不是作詩填詞的方法,而是寫文章的方法,以文為詞,是辛棄疾詞的又一大特點。同樣這個特點也是由詞的內容,由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決定的。只有以文為詞,才能容納辛棄疾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才能充分表達他無與倫比的愛國豪情。
鷓鴣的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所以,鷓鴣也就成了一種哀怨的象征。唐代詩人鄭谷因為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鷓鴣》詩,被人們稱為“鄭鷓鴣”。
李白寫過“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李商隱寫過“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蘇軾寫過“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張籍寫過“送人發(fā),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秦觀寫過“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古代交通不發(fā)達,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鄉(xiāng),不知自己的歸期,不知自己的未來,他們思鄉(xiāng)戀親,于是,他們把濃濃的長長的情思寄托給了林中飛翔的這只小鳥——鷓鴣。在夕陽古道中,在衰柳長堤下,斷腸人聽到了斷腸聲:行不得也哥哥。它們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荊棘,有險灘,有狂風,有暴雨,有無邊無際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鷓鴣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已經是古人靈魂的一種寫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種寄托。
中國文化中與鷓鴣相關的古詩詞著名的當屬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痹~情詞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
鷓鴣是產于我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騷人墨客所歌詠的對象。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fā)思念,聲音凄清,引發(fā)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鷓鴣屬禽,與杜鵑,鴛鴦,燕子,鴻雁等齊名,皆為詩詞之所寵愛。多產于南方,其形如母雞,鳴曰:“哥哥,哥哥”,鳴聲悲婉凄切,喜雌雄對鳴。遷客騷人寓鷓鴣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詩為證:“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淚,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此為晚唐詩人鄭谷之作,以品貌,時節(jié),環(huán)境,意象入手,鷓鴣之寓意,所言殆盡。暮雨黃昏,鷓鴣聲里,游子佳人離愁別緒,怎一愁字了得?
一曰離別。佳人執(zhí)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你別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fā)。送人發(fā),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曰悲情。因其聲凄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里夕陽西,陌 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里,陌上行人前路無測,凄苦之絕境可見一斑。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p>
三曰愛情。因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苯楮p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曰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