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船長的故事的內(nèi)容: 那么,菩提心要從哪里開始發(fā)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是以自我為主,所以常常習慣說“你這里不對,那里不對”、“這我沒有興趣,那我很有意愿”等等,這些都是以“我”為主,所有的煩惱是圍繞著自己在打轉(zhuǎn)。
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自我從這個籠套中解除出來?當然是有的。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常常替別人設想(這種心態(tài)最好是從自己親人開始發(fā)起,慢慢往外愈發(fā)愈廣愈大愈好),就會慢慢成為我們常說的“發(fā)菩提心”;我們在發(fā)菩提心的當下,就會解除本身的自我。
要想在“自我為主”的牢籠中解套,唯一的方法就是發(fā)出菩提心來度自己,能發(fā)出菩提心是一個大善巧的法門。 佛經(jīng)故事講:有個船長,遇到一個強盜要殺船上五百個商人。
船長知道這五百個商人都是修行者,都快要成羅漢了。他有能力殺掉這個強盜,可是他想:這是殺生??!接著他又想到:如果讓強盜殺掉這五百個快要成就的羅漢,那他會長時間在地獄中受無盡的痛苦。
不如我來下地獄好了,我殺一個人還可以比較早一點脫離地獄之苦;他殺五百個即將成就羅漢果位的人,那要等很久才會解脫。他對強盜產(chǎn)生很大的慈悲心,而殺了他。
佛祖后來說,這個船長需三十劫累積的資糧,在那一瞬間就累積完了。他當時只是針對一個眾生發(fā)這種菩提心,就能得到這么多的功德,如果我們針對所有天下眾生發(fā)菩提心,這個力量更是不可思議,更會讓我們未來的功德往上增長??! 有人說:我現(xiàn)在沒有能力利益眾生,這樣發(fā)菩提心是不是打妄語呢?不是的。
以前釋迦牟尼佛對阿阇世王說:“你身為國王,忙于國事,沒有很多時間修法。只要你從今以后時時刻刻心里想到為眾生究竟解脫而利益眾生、度盡眾生,雖然沒有辦法實際去做,但這種福報之大,用虛空做的容器也無法容納!”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還是要趕緊去發(fā),要勇敢得發(fā)出來,付諸行動才好!如果能夠在無時無刻讓菩提心產(chǎn)生,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行菩薩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菩薩了。
這兩天在細讀《“諾曼底”號遇難記》。課后有一道練習題問:“哈爾威船長在沉沒之前,就沒有辦法救自己嗎?”反復閱讀課文,應該可以確認哈爾威船長是自己選擇了死亡,與“有沒有辦法救自己”并無多少相干。
哈爾威船長為什么要選擇死亡?課文末尾一句寫道:“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quán)利?!闭媸沁@樣嗎?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名英雄嗎?
“英雄”,在字典里的解釋是:有遠大抱負,不畏艱險,為國家為民族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在自己為之盡職的輪船沉沒之際,毫無私念,沉著冷靜,組織船上的人們順利逃生,把死亡的威脅留給自己——這樣的人,當之無愧稱得上“英雄”二字。
如果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名英雄,這已經(jīng)足夠了。
那究竟為什么選擇死亡?為了名譽嗎?好比喪失守地、全軍覆沒的將領(lǐng),要自戕生命,以此向元首或者國民謝罪?但是,作為輪船遇難事件中的受害一方,輪船的沉沒過程中他沒有任何失職。即使不與輪船共存亡,相信人們也不會對他有任何非議和責難??梢娺@樣的解釋仍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有些偏狹,尤其讀到這樣的句子——“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有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我們會為自己的妄意揣測感到羞愧。
他在走向死亡時沒有呼天搶地,沒有一點悲凄和猶疑?!叭藗兺高^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他的剛毅和決絕,已經(jīng)阻絕了旁人一切施救的念頭,仿佛人們凝視著他的死亡就是在凝視著一個偉大的靈魂正從煉獄升往天國……
在哈爾威船長看來,與這一艘托付著他的事業(yè)理想的愛船一同沉沒,正是他生命走向圓滿的唯一選擇。與此相似的死亡還有很多,屈原投江、項羽自刎、譚嗣同慷慨赴死、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甚至還有化蝶的梁祝、永不分離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人都是熙熙攘攘人世中的執(zhí)著者,一旦自己一生追尋和守護的事物即將消亡,他們甘愿用最寶貴的生命去為之殉葬。
尼摩船長不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發(fā)財夢想而乘坐潛艇在海底探險的;諾第留斯號潛艇在海底探險,并不是因為要尋找沉船寶藏.而是因為“他不僅對人類的一切表示厭惡,而且對文明世界也充滿了仇恨,他永遠也不想再回到世界上去了.”于是,“他變賣了自己剩余的財產(chǎn),集結(jié)了二十幾個最忠實的同伴,在某一天一起失蹤了”,并“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建 立了造船所,按照自己的設計,造成一艘潛水船.”
《海底兩萬里》中與尼摩船長有關(guān)的兩個情節(jié):
1、在珊瑚礁里埋葬船員。
2、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他們的船擱淺了,遇到當?shù)赝林说墓?,尼摩船長用他的劍擋住土著人進入“鸚鵡螺”號 。
〔小故事1〕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 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么?」 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缺點,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是否只有看到別人身上的黑點;卻忽略了他擁有了一大片的白板(優(yōu)點)?其實每個人必定有很多的優(yōu)點,換一個角度去看吧!你會有更多新的發(fā)現(xiàn)。
〔小故事2〕 有二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別提了,真是不幸哦!」這個婦人嘆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的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那女兒呢?」「那她可就好命了?!箣D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默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態(tài)。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小故事3〕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據(jù)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xiàn)神跡,可以醫(y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zhèn)上的馬路。旁邊的鎮(zhèn)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zhuǎn)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默想〕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小故事4〕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fā)生戰(zhàn)爭,一場激烈的戰(zhàn)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準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shù)穆曇?,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沟準勘哌^去,將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沟準勘f:「我原來要整壺水給你喝,現(xiàn)在只能給你一半了?!?這件事后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么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家伙殺掉?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默想〕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后,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小故事5〕 有一個人晚上開著車,經(jīng)過一個十字路口,這時黃燈已轉(zhuǎn)成紅燈,他心想反正沒車,于是加速沖了過去,結(jié)果不巧被警察攔了下來,警察問他:「你沒看到紅燈嗎?」「有??!」他答。 「那你怎么還闖經(jīng)燈???」警察又問。 他說:「因為我沒有看到你呀!」
〔默想〕 我們常想在生活中取巧,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殊不知我們所做的事是天地皆知,無所隱。思想一下近日的生活,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攤在陽光之下,而不再找借口及理由來欺騙自己將它合理化。
尼摩船長:《海底兩萬里》中的尼摩艇長是小說里一個居主要地位的人物。
這個知識淵博的工程師,遇事頭腦冷靜,沉著而又機智。他不是關(guān)在書齋之中和溫室里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的科學家,而是一個在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烈火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志士。
他搜集海底金銀財寶,支援被壓迫民族的正義斗爭。當祖國淪為殖民地后,他帶領(lǐng)少數(shù)志同道合的人潛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動和不滿的言論,支持和喚醒被壓迫民族反抗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
凡爾納借尼摩艇長之口譴責了殖民主義者在印度次大陸的野蠻的擴張行為。表面看來,尼摩艇長似乎是個與世隔絕的心如死灰的隱士,然而從他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出的熾熱的感情,表明他是一個時刻關(guān)注著世界政治風云的科學戰(zhàn)士。
尼摩艇長所渴望的不是金錢和財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他曾吶喊過:“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p>
這是尼摩艇長的肺腑之言,如實地道出了他對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反映了他對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
為了自由他對骯臟的大陸連“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著,生活著,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寧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學成果同他的身軀一起奉獻和葬于大海,也不愿為野蠻的殖民統(tǒng)治者服務。
凡爾納塑造的尼摩艇長是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有著人文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代表著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
透過他的個性,可以看到處在上升階段的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人物那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但到小說結(jié)尾,尼摩船長所做的一番事:攻擊其他國家的戰(zhàn)船并擊毀。
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船長到底幾歲?--這是一件真實而又引人深思的事。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專家曾給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題目:“一艘船上有75頭牛,32只羊,那么船長有幾歲?”專家斷言,如果有學生做出答案,那說明學校把孩子給教笨了。1998年,用這則笑話測驗我國沿海某市的小學生與初中生,結(jié)果做出答案的竟高達90%,即使在上海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年級,也還是有10%的學生得到75-32=43歲的答案。只有10%的學生認為此題非?;闹?,無法解答。當然,這10%的學生答對了,因為該題目只不過是一則歐洲笑話,不可能有答案。這些做出答案的學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教師出的題總是對的,不可能不能做”“教師平時教育我們題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話一分也沒有?!边€有學生認為,如果用加法應當是107歲,這么大的年紀當船長不可能,因此只能是43歲。
法國專家感嘆:中國學生很聽教師的話,因為同一題目在法國小學做實驗時,超過90%的同學提出了異議,甚至嘲笑教師是“糊涂蛋”。
啟示: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大膽去質(zhì)疑,并努力駕馭自己的思維,我們的教育及教育出來的學生才會大有作為。當然,這個故事給我們留下的思考空間還很大很大。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