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錯別字
據(jù)透露,明年廣東對高考作文錯別字扣分將更加嚴格,由原來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滿5分為止”改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頂”,但具體操作細則仍在制定中.
——出于職業(yè)習慣,我忍不住要趕緊把這則消息告訴給我們班的學生了。
平時批改作業(yè)時,我就有一雙十分挑剔的眼睛。我常常要求學生聽寫盡量不寫錯別字,努力做到全對,能避免犯的錯盡量不犯。但是,能達到我的要求的孩子占十分之一,這已經(jīng)是很高的比例了。確實,從知識面,理解力、習慣的養(yǎng)成程度來看,這些孩子進步還有一個過程的。我從小學到初中,遇到的老師都是比較嚴格的。所以,即使我的老師批改作業(yè)匆忙,有的錯別字沒有批出,我也有發(fā)現(xiàn)了就更正的習慣。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會固執(zhí)地對學生闡述我的觀點:如果有兩份分數(shù)一樣的試卷,一份是因為錯別字多但扣分忽略不記了,一份是實實在在的考試成績,同樣的成績分數(shù),含金量是不一樣的。我希望我的學生能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使自己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中國人的素質。
作為基礎教育者,也想把學生的基礎抓扎實?教育方向為什么會偏離這些我們曾經(jīng)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目標呢?一提到某些新的教學改革思想,極左極右,矯枉過正,導致現(xiàn)在我們幾乎又回頭來拾起以往教育中好的一面。一個關鍵就是,我們總是走著走著,就飄飄忽忽了。我們怎么就忘記了腳踏實地呢?錯別字的泛濫和這樣虛浮的教育現(xiàn)狀不無關系。廣東的這一做法是在從方向上引導該省語文教學行為。每一個和學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師們,都不能忘記告訴學生們:知識和才干是來不得半點虛浮的啊!
為防止這些“虛”,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門的正確決策。因為教師的行為很多來自制度的牽引,“指揮棒”指到哪里,他們就沖到哪里。其次,現(xiàn)在的學生用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大部分時間都以電腦打字代替。由于電腦太“智能化”,往往只要輸入“拼音縮寫”,就能跳出所需要的字。還有一個原因是閱讀習慣改變?,F(xiàn)在的學生很少開口讀書,而在很多老師看來,大聲誦讀不僅是一個強化記憶的好辦法,而且有助于加深對文字的形象認知。這需要老師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恰當選擇語言表達工具,并掌握正確的語言習得讀書方法,在學生做作業(yè)的時候多句嘴,多多強調仔細認真的態(tài)度及其利害關系。
再則,錯別字最大的代言者莫過于網(wǎng)語。網(wǎng)絡大行其道,網(wǎng)語風生水起,網(wǎng)語所存在的問題也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關注。對網(wǎng)語的泛濫與無序使用,我們的相關文化部門也應該規(guī)范使用網(wǎng)絡用語的要求。一部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語法規(guī)范的新詞新語,特別是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yè)術語等,應該允許使用。部分網(wǎng)語應該作為現(xiàn)代漢語的擴充與外延,即使在高考作文中出現(xiàn),不是考生的錯,也不應該輕易給這些詞語烙上“錯別”的標簽。第四,被廣告擅改后的成語,也是別字的代表。一些經(jīng)典的成語已經(jīng)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前些天,看一些雜志上有一些搞笑成語新解之類的文字。我看后笑過之余不免擔心,沒有接觸過該成語的年幼孩子們會不會混淆其義呢?但愿我的孩子們頭腦都清醒!
只是這樣的“但愿”對孩子們知識的積淀和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來講,是太蒼白無力的了!我們任何一個國語教育者都該義不容辭地站出來,向錯別字宣戰(zhàn)!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并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并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fā)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扎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wèi)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么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愿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里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么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jīng)萬分感激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后,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歷史上五大最著名錯別字的故事:
天下第一錯別字——“避”
之所說它是“天下第一”,因為這字一是影響大,二是皇帝寫的,確確實實寫錯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釋理由。此匾懸掛于避暑山莊正宮內午門中門上方,匾的四周環(huán)繞鎏金銅龍浮雕,藍色匾心有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避暑山莊”。一眼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見圖)。此錯字是誰人所寫?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親筆御書,題寫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寫一橫,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寫錯了也是對的,誰敢提醒皇帝說寫錯了?何況皇帝有造字的特權。
最有說法的錯別字——“魚”
“花港觀魚”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塊“花港觀魚”碑,就是康熙的御筆。碑上的繁體“魚”字下的四點變成了三點,少了一點。如果說避暑山莊的“避”康熙爺不會寫還情有可原,但這“魚”不會寫實在說不過去。原來這里有一個傳說,康熙不是不會寫這個字,而是“有意錯”。原來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不好,因為在舊時四點代表“火”,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這是殺生啊,于是有意少寫了一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錯別字——“流”
錯別字如果是“有意錯”,書寫者都會附會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邊的“坐花載月”匾額,是民國初年著名的寧夏“三馬”之一馬福祥所題;左邊的“風流宛在”匾額,則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jù)說是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任主政官員的歐陽修所作。“風流宛在”這四字中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一點。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來,歷史大名人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多而善風情、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同時曲筆點出歐陽修當年行為上不檢點。這樣的字,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題四,與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書“蟲二”(意思是“風月無邊”)兩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現(xiàn)最多的錯別字——“明”
皇帝寫錯別字,皇帝陵上也有錯別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細心的游人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處錯別字:在明孝陵保護碑上,“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入明樓,在陵墓寶頂正南面的石砌墻體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個字,其中的“明”也寫成了“眀”。這兩個“眀”與少一點“魚”和多一橫“避”不同?!棒~”、“避”那是皇帝創(chuàng)作,具有“合法性”,這個“眀”字則是因為出自書法家之手,可以歸結為藝術字,或是書法體。
最令人叫絕的錯別字——“富”
山東曲阜孔府,可以說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進大門便能看到特別明顯的錯別字??赘箝T正上方懸掛著一塊藍底金字“圣府”匾額,兩側有一副楹聯(lián)是這樣寫:“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聯(lián)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再看看下聯(lián)中,也有一個字寫得極不規(guī)范:“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這笑話?其實這不是笑話,而是最有文化的錯別字之一。錯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別字,一下子就體現(xiàn)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不只沒有人說它是錯別字,游人明白后反而連連叫絕。據(jù)說孔府這兩個錯別字是神來之筆,系仙人指點。相傳在孔子第42代孫孔光嗣成親那一天,恰有神仙路過,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寫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點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機,稱孔家不宜過富,要“去一點”。
斷章取義
典故:
原指只截取《詩經(jīng)》中的某一篇章的詩句來表帶自己的意見,而不顧及所引詩篇的原意,或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后來比喻征引別人的文章,言論時,只取與自己意見相合的部分。
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顧名思義
典故: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太子老師(史稱太子文學)叫王詠,字文舒,是太原晉陽(故城即今山西省太原縣)人。后任散騎侍郎、洛陽典農。明帝(即太子曹睿)即位后,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王詠為人孝敬仁義,十分注重名節(jié)。他在給兒子、侄子起名字時都非常講求使用“遵從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詞兒,例如他為兒子王沈的字為處道。王詠告誡他的子、侄說:“我觀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兇,從未有逐名要利,欲而無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的。所以我想使你們立身正己,故且以玄默沖虛為名,就是欲使你們的‘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到百度可查近義詞!
一 望文生義“搭錯車” 因為要表達的話中有某個字眼恰與成語中某個字相同,甚至意義也接近,于是便錯用該成語。
例【如】:1、走進大廳,她爽朗一笑,引來眾人側目而視(形容畏懼而又憤恨)。2、老張被兒子因車禍致殘這件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幾點)的事弄得疲憊不堪。
3、相聲小品的發(fā)展趨勢也一樣,數(shù)量越多,質量越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夠使人滿意)。4、事故的隱患越來越明顯,廠領導還是認為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遵循或仿效的法則),以致釀成了大禍。
5、他多年勤奮工作,不孚眾望(孚,使人信服),被選為模范。6、標點重要,寫文章,怎么可以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二、褒貶不明“入歧途” 有些成語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使用的時候如果不分褒貶之義,便會出錯。
【如】:1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騖(貶義指成群的人爭先恐后地跑過去)競相觀摩。2、這一期看來又得延期出版,來稿雖多,但都是不刊之論(褒義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3譚嗣同是甘愿為改革流血的始作俑者(貶義比喻某種壞事或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值得稱贊。4、這個飯店的服務質量之差是有口皆碑(褒義指對突出的好人好事的一致贊揚)但又別無去處,難?。?我國體育健兒又取得了驚人的好成績,人們無不彈冠相慶(貶義比喻因即將做官而互相慶賀,多比喻壞人上臺)。
6、多年來父母傾注心血扶育我,對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難書(貶義指罪惡極其多)。7、這一段時間,劉翔這個名字是炙手可熱(貶義比喻氣焰勝,權勢大)三、輕重不分“出入大” 許多成語語義輕重有別,該輕不宜重,反之亦然,否則就會誤用。
例如:1他上課遲到,老師為了以儆效尤(用于警告學壞的人),當眾批評了他。2、要想寫出象樣的調查報告,就必須為社區(qū)群眾肝腦涂地(竭盡忠誠,不惜犧牲)。
3、老師針對班上同學良莠不齊(指好人壞人都有,夾雜在一起)的現(xiàn)狀,講課時分類指導,效果很好。4、這次辯論會上,他的觀點被大家駁得體無完膚(形容渾身上下都是傷)一無是處。
5、工作中,你掩蓋缺點,那無異于飲鴆止渴(比喻用有害的方法解決面臨的困難,而不顧后果) 。6你昨天遲到,今天早退,真是積重難返,不可救藥了(兩成語都用語過重)。
四、語境不合“太懸殊” 使用成語,許多時候要講究語境,否則也會誤用?!纠纭浚?:他們痛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歡他們,一家三口相濡以沫(指人處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美滿幸福。
2、如果不修這些水利工程,遇到嚴重的水旱災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議(應為不堪設想)的。3、作為課題負責人,他責無旁貸(應為當之無愧)地走上了領獎臺。
4、教育要講究方法,不能總是耳提面命(形容教誨殷切,與下文矛盾),擺家長作風。5、洪水來了,在這千鈞一發(fā),迫不及待(應為刻不容緩)之際,他挺身而出沖在最前面。
6、他們很快就熟悉了,站在河邊,不拘一格(應為無拘無束)地談笑著。五、對象不適“戴錯帽” 有些成語與各自的適用對象有著固定的搭配關系,如果張冠李戴,必然誤用。
【例如】:1那石刻上的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用來形容房屋建筑高大眾多)2、老王一家三代,十多年來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真可謂相敬如賓,舉案齊眉(這兩個成語只能用于夫妻之間)。3、小商店百貨齊全,琳瑯滿目,真可謂汗牛充棟(只用于形容書多)啊。
4、黃山怪石、青松千姿百態(tài),真是巧奪天工(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5、我討厭那些背后搬弄是非,期期艾艾(形容說話不流利)的小人。
6、新疆庫爾勒香梨真是膾炙人口(用于贊美詩文),遐邇聞名。7、我剛剛學繪畫,請你務必多加指教讓我感同身受(用于代人向對方致謝)。
8、她們平均年齡還不到25歲,是第一批邁出高等學府的警花,正值豆蔻年華(特指女孩十三四歲)啊。 六、不合邏輯 “裝錯壺”有些成語從意義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從邏輯推理角度推敲則存在問題。
1、這位責任編輯敢對文字部分負責任,書籍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如插圖裝訂等,他就望塵莫及了。(“望塵莫及”比喻遠遠落后,與上文不構成轉折關系)2、他的演說不僅內容充實,而且閃爍其辭,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閃爍其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同“內容充實”不構成遞進關系)3、美國國務卿的中東之行,并未解決美伊矛盾,海灣地區(qū)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勞永逸?!耙粍谟酪荨币鉃樾量嘁淮螌⑹虑檗k好,以后可永遠不再費力了,可“局勢”是指政治、軍事等方面在時期內的發(fā)展情況,它是動態(tài)的,絕不可能“一勞永逸”的。)
4、公園里的花,姹紫嫣紅,微風一吹,更是風姿綽約(只用于形容人一個)。5、我們必須打破老一套的墨守成規(guī)(不但語義重復,動詞性短語應為“陳規(guī)陋習”)6、這篇文章觀點陳舊,材料單薄,語句不通,可謂不刊之論。
(刊,刪改。指不能刪改的、極為精當?shù)难哉?。?/p>
七、形貌不辨“頻出錯” 有些成語之間文字形貌頗為相近,宜辨清記牢,使用時不可“亂點鴛鴦譜”,以免誤用。例如:1、我們。
負荊請罪
“負荊請罪”這則成語的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斗,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并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tài)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