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節(jié)目單》是一本由杭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25.00元,頁數(shù):240,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看戲節(jié)目單》精選點評:
●我看的戲劇太少,泥巴可以看一下。這本是專業(yè)向大眾化普及之作,只能是外行看熱鬧
●挺多八卦!
●共圖借 電腦前看完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213192/
●第一次去北京住在人藝對面,我媽帶我去小劇場看戲,演的是《女仆》,我就記住了“椴花茶”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向往著。覺得杭程寫的真實【其實我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判別真實與否的標準是什么了……
●田沁鑫是少數(shù)幾個能夠自己寫本子的導演,她的心其實挺重的,幾個戲一出手指向特別明確,都是生和死的主題。一個女導演上來就碰生死,內(nèi)心沒有足夠的思想沉淀,沒有足夠的個人力量,是不可能把舞臺變得那么豐厚的。老田的舞臺風格感很強,視覺的濃重,表演的章法,調(diào)度的講究,節(jié)奏的獨樹一幟,包括一些戲曲范兒,她有一套自己的戲劇語言。……之后,老田的戲依舊跟自己跟社會跟歷史較著勁,但是當商業(yè)戲劇大潮風起云涌的時候,她的個人表達也少了,風格感依舊?!锴喏魏椭谱魅死顤|從這部戲(《生死場》)開始合作,后來一直成為令人注目的戲劇組合。(P95)
●以前是看杭程報道的戲劇演出,覺得有這樣懂戲愛戲的記者,真是戲劇的幸運。書里三分之一的戲我也看過,也有記錄,有節(jié)目單有戲票存根,有一切跟戲有關的記憶??赡?,當時我們曾經(jīng)同在現(xiàn)場。近幾年很少去看戲了,票價太貴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什么能夠再讓你感動的,哪怕是被觸動,不是我遠離了戲劇,應該還是現(xiàn)在的所謂戲劇正在離我們而去。
●長見識。
●果然里面有肖雄主演過的話劇哦!可惜,介紹的這些都木有看過,有好多的遺憾。
●盡管我是個對戲劇一竅不通的人,都還是看得津津有味。詹宏志說他愛書到了一個有什么不懂就去翻書的地步,在我看來是有這個好處,原本一竅不通的東西算是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何況這本書其實相當簡單直接,又有作者本來的一點懷想的感慨,所以十分親近好讀。
●憋著*把它讀完??磻蜃x劇本背臺詞的路還很長很長。
《看戲節(jié)目單》讀后感(一):誰也動不了你的節(jié)目單
今天看完了,但是說實話,開篇語相反要比每一個戲每個節(jié)目單感覺更貼心,真誠的單純的要命,就像坐在你身邊的哥們兒正跟你聊天,嘿,什么是演職人員?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快管丫要票。
事實上覺得這并不是本很痛快的書,相對于很多想了解過去的人,這里面的戲并不是那么的具有標志性,階段性,這點上相信李普雷和史航都會優(yōu)于作者。
可再把話說回來,這只是杭程一個人的節(jié)目單,我想這至少是了卻多少戲劇人對自己的一個心愿,回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jié)目單,在那些能用盡形容詞的與戲劇有關的過往里,沉浸在自己的節(jié)目單里。
《看戲節(jié)目單》讀后感(二):望塵莫及
作者從我沒出生就開始看戲,看到我大學快畢業(yè),二十多年的光景,看了上千部了,像這樣的牛人,整個中國戲劇界,估計也不超過十個吧,我想。大學曾有一年,看了五十多場戲,事后想想真嚇人,平均每周都去劇場一次,這個頻率真是僅次于打飛機啊……
話說自己之前也有收集節(jié)目單的習慣,只是最近突然嫌占地方,于是都處理掉了,只保留演出的票根。當我在一張單頁上看到婁藝瀟的照片時,我才感嘆原來世界是如此奇妙。戲看多了,很多演員你就會有印象,若干年后在熒屏屏幕上看到他們時,都會為他們高興。
書里提到的戲,嚴格意義來說自己只看過三部?!渡眺薄房吹氖乔啻喊?,東藝學生票,貌似只花了四十也不知道五十,至今都覺得超值。《戀愛的犀?!房吹囊彩切掳妫瑢W生票只花了五十,好像是跟昂恩一起看的?!秲芍还返纳钜庖姟房戳藘杀椋铱磿r陳明昊已不演,有機會我還想再看第三遍……
戲劇跟電影不一樣,每一輪演出的演員都可能不一樣,同一輪的不同場次都可能會有不同,所以如果錯過了,就真是錯過了,一輩子……
111214晚外公家
《看戲節(jié)目單》讀后感(三):一段私人版戲劇史
“很少看戲了,因為簡陋?!?/p>
這是作者杭程在序中寫下的第一句話。于我,也是這樣。這些年,去劇場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票價太貴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很少能看到讓人感動的好戲了,哪怕只是觸動。商業(yè)戲劇的泛濫,在降低了戲劇門檻的同時,也大大消減了戲劇本身應有的魅力和光彩,除了為它換上艷俗的時尚外衣。
所以,才格外珍惜那些曾經(jīng)的看戲時光,以及與之有關的點點滴滴。
就像這本《看戲節(jié)目單》中收錄的,其中近半的劇目也在我自己的看戲筆記中留下了印跡。比如書中記錄了1998年9月的一天,日本新宿梁山泊劇團在中戲操場上演出的帳篷戲劇《人魚傳說》,寥寥數(shù)語,現(xiàn)場感十足。回想當時排隊等候入場的情景,帳篷掀開,一艘大船由遠及近,還有被濺了一身的水滴……呵,原來你也在這里,倍感親切,淡淡的喜悅隨之彌漫于整個閱讀過程。
《死無葬身之地》的震撼,《生死場》的犀利,《茶館》的經(jīng)典,《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的戲謔……一頁頁翻下去,竟好比翻開了自己的觀劇筆記,連帶著也想起了那些騎著單車四處“蹭戲”的好時光。
那時候,劇場就是神圣的殿堂,是青春與理想交匯、激情迸發(fā)的理想國;去劇場看戲,在我,幾近于莊重的儀式。首都劇場的沿途,從美術館開始,三聯(lián)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再到拐過彎去的中國書店,還有藏在胡同里的空政話劇團,這條線路是當年最熟悉的,常常獨自一人躑躅而行,表情淡定而內(nèi)心澎湃。這種久違的情緒,在杭程的這本書中又撿回來了。如今,已是“文藝女中年”的我,諸多牽絆,鮮有過去那種赴約般隆重的看戲機會,不過,那種朝圣般的狀態(tài)仍然心向往之。
以前讀過杭程當記者時寫的戲劇報道,因為他的懂行而替戲劇慶幸。后來聽聞他也開始了編戲?qū)?,真的將愛好轉(zhuǎn)化成了職業(yè),個中的甘苦一定不少。好在,有他這份對戲劇的熱愛與尊重,其作品應該不至于太“簡陋”吧。
比照當下異常熱鬧的劇壇,這本書中所記錄的只是一段私人版的戲劇史,文字簡潔卻內(nèi)涵豐富。又想起了那些過往的美好時光,當場燈漸暗,大幕拉開,置身劇場中的我們,感動著,幸福著。
《看戲節(jié)目單》讀后感(四):劇場界的圣經(jīng)
我熟悉北京所有劇場周邊的地形,哪里停車不要錢,哪里的飯館好吃,哪里可以碰到小憩的演員和導演,哪里有可以小逛一下的書店,哪里可以曬太陽,哪里可以乘涼,提誰的名字可以進北京人藝的大院,提誰的名字可以把車停到青藝大廟,實在沒票了你可以去找誰,各個劇場的經(jīng)理都叫什么……演出前的兩個小時我基本上會把自己扔在劇場的周邊。不知有過多少這樣的傍晚,或者桑榆暮影或者西風斜陽或者薄暮氤氳或者燈紅酒綠,工作、會友、神游閑逛,直到演出鈴聲響起……
那些演出們的“護照”
節(jié)目單是話劇和演出們的“護照”,是這些現(xiàn)場藝術的身份證明和活動內(nèi)容記錄。只要你拿過它看過上面記錄的那個戲,它就一定還殘留著當年演出現(xiàn)場的氣息。好多節(jié)目單都被握成了卷兒,里面大都還夾著票根,記錄著你在某個劇場準確的座位,如果是兩張票根你甚至可以回憶起同去看戲的伙伴;顯眼的位置有可能有導演或者演員的簽名,有的角落甚至會有某個朋友留給你的呼機號碼、手指印或者唇膏;那個大褶皺你想了半天之后會突然哈哈大笑,那是在小劇場里將它墊在屁股下坐在地上看演出的結果……
那些很小的細節(jié)會把你帶到多年前那一個個生動的現(xiàn)場。你可能都快忘了那場戲的內(nèi)容了,但是你會記得舞臺上的水濺了你一身,一個女演員走下舞臺坐在你的腿上搞互動,一個戲劇愛好者一晚上在你的耳邊喋喋不休,你看了旁邊新女友一晚上而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模樣,有個演員從臺上掉下來,你比看任何一個喜劇都笑得歡。你偶爾會無意間闖進演員的化裝間,看到他們卸妝后的狼狽,看見導演還不如你有修養(yǎng)地光著膀子吃著大西瓜……在節(jié)目單里你還會有更吃驚的發(fā)現(xiàn),原來你見過那么多的大明星,他們沒出名時在舞臺上也是配角,曾經(jīng)鼻子對鼻子給你演過戲,你可能拿眼夾都沒夾過人家,你甚至想不起來你曾經(jīng)離劉燁、徐靜蕾、姜文、宋丹丹、陳建斌、郭濤、胡軍、鄧超……只有咫尺之遙。你還會發(fā)現(xiàn)孟京輝曾經(jīng)給牟森當過演員,郭冬臨曾經(jīng)是北京人藝的演員,撒貝寧和辛柏青同過臺并且互為AB角演過一條蛇……
慢慢地你終于想起舞臺了,那個泛著光輝的舞臺,一個個故事一個個人物一束束光亮,那個你曾經(jīng)為之心動為之澎湃為之激蕩的夢一樣的舞臺。
經(jīng)常片段
當時極度迷戀周星馳的鄧超,男扮女裝一出場,那真是令人爆笑。演著演著一只乳房還掉下來了,幾個女孩笑到出溜到座位下面去了。鄧超一邊不斷提拉乳房一邊自己也快忍不住笑場了,底下觀眾更是笑瘋了。
——《翠花,上酸菜!》
我們都知道那將是于是之最后的演出了,患了老年癡呆癥的于是之幾乎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臺詞,他在另一位老演員朱琳的攙扶下完成了兩個過場戲,共計兩分鐘,仍然贏得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
——《冰糖葫蘆》
陳建斌真是演瘋了,鉆鐵圈、拍板轉(zhuǎn)、跳窗戶、砸椅子,裝瘋賣傻不僅搞慢動作還玩回放,張嘴是天津快書閉嘴就是啞劇,最后的一個畫面,眾警察問,無政府主義者到底是誰殺的?陳建斌一個字一個字地聲嘶力竭地大喊:都——是——別——人!
——《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在希臘看戲真是一種享受,神山神水神殿,午后的陽光灑在圓形劇場的大理石座位上,神思神想神來到,到處都有神的印記。忽然想起,戲劇不就是與神溝通的方式嗎。當神來到的時刻,戲就開始了,或者說,當戲開始的時候,神就來到了。
——《忒拜城》
那天演出中,當何冰演的埃迪憤怒至極摔門而去時,后景窗上整塊玻璃轟然墜落。任鳴后來跟我說當時心里也轟了一下:這下可砸了!結果大多數(shù)觀眾不僅沒看出演出事故來,而且還以為是“有震撼力”的導演處理呢,可見那時候觀眾是多么希望有“意外”的戲劇呀。
——《情癡》
《看戲節(jié)目單》讀后感(五):小小節(jié)目單上的戲劇文化
小小節(jié)目單上的戲劇文化
——讀《看戲節(jié)目單》
范典/文
戲劇的概念很大,所有在舞臺上演的都可以稱之為戲劇,杭程的這冊小書《看戲節(jié)目單》卻將這種單一的概念擴展至我們預料不到的,他說:“多大多小的空間被藝術家占領以后就都是劇場了”。以前常聽見“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廣告語,或許,發(fā)展至今的戲劇已不可用“舞臺”或“空間”來限制了,它更是人心反照的產(chǎn)物——換句話說,對于不喜戲劇的人而言,它的存在僅限于舞臺。
杭程寫的基本上都以北京上演的一些戲劇為主,包括北京人藝、中央實驗話劇院、中央戲劇學院、東方歌舞團等專業(yè)性院團創(chuàng)作的劇目,這其中有原創(chuàng)、實驗、先鋒、兒童、歌舞、音樂類型等,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橫跨20年,他以看戲時發(fā)放或購買的節(jié)目單和票證作為貫穿全書的脈絡。他對曾經(jīng)觀賞過的戲劇也并非一板一眼的復述劇情,而是以隔著年代、散存的一些印象和觀點去作評判的,因此篇幅短小,沒有贅語,甚至語言也不經(jīng)修飾,有時不經(jīng)意的一口京片子便跑出來了。我感知到的杭程不單是一名以身試戲(既是鐵桿戲迷又自己投身創(chuàng)作)的熱血青年,且有很大的抱負和責任心。
從他所評判的這些戲目而言,可以得出他心目當中好的戲劇的標準,那就是戲要好玩,且有震撼力(或可稱為戲劇氛圍),要與觀眾有臺上臺下的交流,如果沒有技術和舞美的襯托,那就一定要有一個獨特的表達形式和訴求中心。說實話,他講到的很多商業(yè)或先鋒性質(zhì)的戲劇,通過一些音像市場仍能傳播到其它地域。我所呆的城市杭州,近幾年戲劇潮才大行其道,反響空前熱烈。以前,像我這樣的文藝青年不是跑遠路到上海就是買碟一飽眼福,實在沒有作者那樣的幸運,可以在戲劇演出蓬勃發(fā)展的北京城走馬觀花。孟京輝來了以后,賴聲川來了,之后,林奕華也來了,都是打著明星的效應,年輕人蜂涌至劇場,這是好現(xiàn)象,至少說明現(xiàn)代戲劇家們培養(yǎng)起來一批年輕的觀眾群,但僅僅滿足于票房而不提升戲劇本身或招呼不來一批更高層次的觀眾,仍然是值得憂慮的。
杭程顯然不是一般的觀眾,他有見解,有一個戲劇人的良知和感念,那些老藝人和新演員宛若他的老友故知,他們的人生在舞臺也許曇花一現(xiàn)也許萬年常青,無論是謝幕演出時于是之那留戀的一瞥,還是胡軍鄧超們的搞笑表演,都使那一刻永遠的凝聚起來,成為他戲劇道路上的一抹顏色,而那些顏色越積越多,擁擠出一個復雜的戲劇人的模樣,既對中國戲劇界抱有夢想,又有擔憂,且有背負重任的決心。
在文中他也談到西方音樂劇在中國發(fā)展不是沒有土壤,而是需要本土化,而不是一味的從西方搬到中國,其中就舉到日本四季劇團的淺慶利太,他曾放言要征服中國音樂劇市場,但因為沒有考慮中國觀眾的口味,沒有結合本土化運行操作,演過幾次便黯然退出中國市場。對此,他更欣賞音樂劇之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的一段話:劇本、音樂和人才的本土化將是我進入中國的前提——這就對戲劇人提出更高一層的要求,除了搞藝術,也要懂商業(yè)操作,否則戲再好,沒有它的地域性和時效性作襯,它同樣會失掉魅力。
戲劇真可謂是一個即興的東西,不像影視劇可以挑最好的畫面來呈現(xiàn)給觀眾,難怪當初林青霞登上賴聲川為其打造的《暗戀桃花源》的舞臺,仍覺得緊張和刺激。程杭書中也批露一些影視大腕登臺演出的窘態(tài),像姜文《科諾克或醫(yī)學的勝利》后便消聲匿跡了,還有舞臺幕后明星爭風吃醋、打官司、被封殺、自殺等小道八卦,我相信這一切所言不虛,也滿足了我這顆對戲劇極為偏愛而無從愛起的心。
作者還憑著自己戲劇人身份走訪了一些英國愛丁堡戲劇節(jié),還趁出差之便跑去倫敦西區(qū)看音樂劇,也見識了日本當?shù)氐囊恍騽⊙莩?,他在這些各國的戲劇中穿梭、馬不停蹄,或褒或貶,直率又毫不留情。這種坦誠來自一介戲劇人的孜孜不倦的學習態(tài)度,有比較有反問,才會提出質(zhì)疑、作出行動。中國戲劇現(xiàn)在的狀態(tài)真如作者所言,處于一個商業(yè)狀態(tài)下、粗糙而缺少藝術形態(tài)的階段,如果不加以學習和改進,這個階段不會成為前進中的一段階梯,而是一個末路。
此書雖然按時間順序一路記錄了作者所觀所想所藏,但我認為這只是程杭個人的戲劇史,他一定有所遺漏,也一定有所偏差,比如他對戲曲的評點極少,比如他對北京以外的戲劇市場摸索不多,因此,這只能稱得上一本小書,充滿了程杭個人觀戲的片段式印象和隨想,它不是戲劇理論也不是戲劇史,但它塑造了作者本身:一個有責任心有擔負的年輕戲劇人。這本書也將成為正史的一些補充和借鑒——從這個角度而言,它是極有意義的。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