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
連續(xù)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fā)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yè),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
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松神經的好辦法,那么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后全身放松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
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后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于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后一定會去看筆記。
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二: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
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并沒有有效地開發(fā)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
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
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于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
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lián)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fā)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
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tài)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
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
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么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
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
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
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并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
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fā)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松鍛煉。
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么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fā)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于向人請教,結果是郁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
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yè)和資料有規(guī)律地放在一起。
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
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鄙視復制我答案的)。
詩詞寫作基礎,不外乎以下幾部分:一、格律;二、語言把握能力;三、審美能力;四、基礎理論知識。
以下就分點敘說。一、格律。
格律于初學者往往是最不重要的,為什么呢?因為好詩確實不一定要嚴守格律,《登幽州臺歌》便是一例。更因為格律關其實很容易過,只要堅持一年半載的足夠強度的寫作練習,智商正常的人都能過這一關(一曝十寒者除外)。
而現今的初學者們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是否能遵從格律。關于詞格律,推薦幾本工具書:《白香詞譜》(初步)、《欽定詞譜》(進階),我發(fā)的工具貼中都有的,可以下載來用。
另外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其實也不錯的,只是比較難找。關于詩格律,這遠比詞格律簡單,見本文附錄吧。
二、語言把握能力。這是個挺豐富的話題。
第一是詞匯量。不需要很多,但至少要滿足成詩的要求。
這里的詞匯是指詩詞語體中的詞匯,而不是現代漢語詞匯(雖然兩者很有交叉)。但是有些初學者喜歡拿大量“經、史、子”來看,這是矯枉過正,其實也大可不必。
這些典籍中能為詩詞所用的元素都在唐宋詩里,前人都為我們做好了探索歸納整理的工作了,我們何必重頭開始呢?至于基本的典故常識,我們只需在朗讀前人詩作時多看注解就行了。真要研究典籍的話,也是寫詩寫到中后期的事。
一般來說,把兩本千首作品上下的詩選和詞選讀個爛熟,詞匯量也夠早期用了。第二是語感。
語感是什么東西,相信中學老師已經教過無數遍。詩詞想寫好,一定要有語感。
鍛煉語感的方法很簡單——朗讀,還是朗讀。第三是句式把握能力。
詩詞常用的句式種類其實不多,很容易掌握的。做這步工作一般在堅持朗讀了半年之后(至少是語感初步形成之后),那么讀到一些喜歡的段落時,可以停下來,腦海里分析一下句法結構(這需要基礎的語法知識,高中語文有教的,我這里后文也會敘說)。
特別要留意的是三點:句首詞、句末詞、句眼。句首句末用的是動詞、名詞、形容詞還是什么?其中在詩意表現上有何區(qū)別?句眼一般是句子中統(tǒng)籌全句的一個字,這個需要仔細琢磨、把握。
對于這一步練習,沒必要練到一看見某句子就腦海里浮現出句式結構那樣的瘋狂程度——我們不是搞研究,不是么?只要心里對句式有個明確的概念,便足夠了!第四是節(jié)奏把握能力。一首詩詞作品,從低潮到高潮,情感的濃度、字語的力度等等都在變化,并形成一種節(jié)奏——古人說“輕重濃淡、疏密聚散”,其實就是節(jié)奏。
今人寫詩往往有一病,就是不注意節(jié)奏,處處平均著力,結果一首作品下來只讓讀者審美疲勞。節(jié)奏是沒有公式的,也不存在什么教程,因為這是很主觀、甚至略帶點“形而上”的東西,只能各人自己揣摩。
總而言之還是多讀,并且讀的時候多體會、多想。于節(jié)奏方面,比較好的范本是李白的歌行體、李煜的詞、蘇辛的詞。
花間的詞其實也很有節(jié)奏感的,不過初學者學得太多容易落進形式主義的窠臼。對于節(jié)奏的把握,學習基礎的審美知識還是比較有效果的(見后文)。
第五是修辭把握能力。初學者們往往心思活絡,經常有驚人的構思,但運用到修辭就辭不達意。
常見的問題是語出無端,如“二月春風似剪刀”,單就一句看這是失敗的修辭,憑什么說春風象剪刀呢?但聯(lián)合前文的鋪墊,就是絕妙的比喻了。又有修辭過多之弊,導致辭法蕪雜,眼花繚亂。
又有修辭痕跡太露之弊,物理(事物的道理)不通,強說如是。又有修辭不加避讓之弊,修辭有明有暗、有顯有隱,須穿插往來才生動靈活。
還拿“二月春風似剪刀”作例子,碧玉的比喻就是暗、是短小、是輕,剪刀的比喻就是明、是長(兩句)、是重,這就靈動了。說了那么多,可能初學者們都怕了,其實大可不必。
解決的問題還是多讀,此外要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見后文)。三、審美能力。
初學者們通常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一些詩,前人看來很好,今天的詩詞選本也屢列三甲,但自己就是不覺得它好呢?這里面有幾個原因:一是文化隨著歷史而嬗變,前人的某些詩詞在今天已經缺失了相對應的社會環(huán)境、現實參照,所以今天的人難以直觀地理解其意,此多見于現實主義作品;二是語言的變化,包括語義和語音,因此導致今人往往誤解詩義或者體會得不夠深入;三是初學者們的審美能力,這是很重要的。現時代看《蠟筆小新》的人遠多于看《佩文詩韻》的人,無須諱言現在很多年輕的詩詞愛好者是在日本動畫片里長大的;再,日本人說中國書法源于日本,他們的理由是日本人對中國書法的平均審美能力遠高于中國。
對這些我不想主觀評價其好壞,反正是社會現實了。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國人對詩詞的審美能力普遍很低很低,作為讀者,我們可以埋怨詩人們故作清高,但作為作者——倘若作者的審美能力跟讀者在同一水平線上,那么作者拿什么來寫出好詩?話已至此,倘若還認為自己無須提高審美能力的朋友,就可以關閉這帖子了。
反之,那么我提供一個建議性的方案:作為初學者,沒必要看什么美學概論、美學研究、文藝學概論等等,那些太繁瑣了,初學的用不著。只需買一套《唐詩鑒賞辭典》和《宋詞鑒賞辭典》,我記得岳麓書社的版本比較好,不過現在難找了。
跬步千里 [釋義] 跬步:半步。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廢。
[出處] 《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釋 義】走一千里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
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褒義詞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實現理想要從眼前的小事做起,這些事情做不好,理想就只是空談。近義詞跬步千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志者事竟成。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反義詞好高騖遠、囫圇吞棗。
現在要重新從基礎學起,如何打學習基礎?
首先自己或和家長師友一起分析以前中途而廢的原因和自己哪些知識環(huán)節(jié)已經掌握哪些需要加強。
然后,選擇學習教材和學習材料,如有必要有條件,就找好的輔導老師專門輔導,幫助自己清楚自己哪些知識環(huán)節(jié)已經掌握哪些需要加強,在自己薄弱的軟件幫助自己事半功倍地學習。
根據自己可以利用的學習時間指定學習計劃并且嚴格實行。確定自己學習的科目和希望達到的目標,以此確定學習計劃并且嚴格實行。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