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莊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話,故后人常說“浮生”;又《莊子·齊物論》有莊周夢蝶的故事,表達的是:人生變幻無常,就像做夢一樣。
2、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惠連,指謝惠連(397?-433),南朝宋文學家,著名詩人謝靈運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歲便能作文,工詩賦,深得謝靈運愛賞。世稱小謝。謝靈運(385-433),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是南朝山水詩派的創(chuàng)始者。這幾句是李白夸獎自己的堂弟才能杰出,各個都像謝惠連;而自己作詩卻趕不上謝靈運。
3、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西晉石崇,官至衛(wèi)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極端奢侈。曾在洛陽金谷澗中宴客賦詩,他寫有《金谷詩序》說:“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乾,罰酒三斗?!崩畎姿f的“金谷酒數”,即三斗。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夜已經深了,香爐里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桿。
【賞析】
這是春夜懷人之作。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這首詩的好處是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注釋】
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折柳,指《折楊柳》歌曲?!墩蹢盍犯柁o從梁至唐作者甚多,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玉笛,精美的笛。
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
【古詩今譯】
在這燈火漸熄的夜晚,是從誰家傳出的嘹亮的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了整個洛陽城。這樣的夜晚聽到這《折楊柳》的曲子,有誰會不萌發(fā)起思念故鄉(xiāng)的深情啊!
【簡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里,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fā)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里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閑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夸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xiāng)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睔v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fā)離愁別緒的。在這里,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傲敝C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xiāng)之情呢?聯系第一句看,這種游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xiāng)之情對游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彌漫在夜空中,纏繞在游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昂稳恕币辉~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xiāng)之情尤重。(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 “潼江小屋”,有刪改)
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是全詩詩眼。
“折柳”運用了典故。一說是“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一說是楊柳在春風中搖曳不定的姿態(tài),成了游子眼中難分難舍的代名詞。
總之,“折柳”含有惜別懷念之意。早在《詩經》中就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來表達離鄉(xiāng)眷戀故土之情。
后來,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云其地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墩蹢盍非鷤x惜別,其音哀怨幽咽。
晉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詞。北朝《折楊柳歌》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p>
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此時遠離家鄉(xiāng)的詩人還沒入睡,倚窗獨立,眼望明月,耳聽笛聲,便是《折柳》曲,陷入了沉思,點染了詩人濃濃的客愁鄉(xiāng)思。
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就自然而然了,詩人觸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陽城,一個人慢慢品嘗游子思鄉(xiāng)之苦。
像“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有典故。
在中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詩中也有“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的句子。
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里有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了。
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象鴻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漢書·蘇武傳》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p>
說的是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變。他后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漢昭帝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由于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中國早期郵政的象征,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志一般。
本詩中這兩句其實就是借取“魚雁”這兩個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濱景物中的?!傍櫻汩L飛光不度”,是說傳遞書信的鴻雁已經早就遠遠地飛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過,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
“魚龍潛躍水成文”,指傳遞書信的魚龍(這里偏指魚)也躍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來,看不見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紋而已,意思還是指找不到傳遞音信的辦法。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