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臥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
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yǎng)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簍里一根草都沒有。
兒子繼續(xù)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fā)現(xiàn)一個墳頭上長了一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背簍。
于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里又長滿了青草。
從那以后,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么每天都能割到這么鮮嫩的青草呢。
于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fā)現(xiàn)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
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
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fā)現(xiàn)了這顆珠子,于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親發(fā)現(xiàn)米缸滿了。
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里,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干活,怎么活的好好的呢,于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于又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
兒子將珠子藏在嘴里,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
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里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
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于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
終于,兒子化身成龍,游向了大海。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云登天。
關(guān)于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guān)于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jīng)典如《易經(jīng)》,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tǒng)的論述,并賦以哲學的含義。
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jīng)》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xiàn),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
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都集中到龍的身上。
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guī)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
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tǒng)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xiàn)反派的角色。
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后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chǎn),并誕下了一黑龍。
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龍被除,人們?yōu)榧o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臥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梁,傳說是白龍的化身。
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里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后,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
黑龍知道后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
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臥龍湖的傳說由來。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áo],他的繪畫技術(shù)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xiàn)。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fā)現(xiàn)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p>
大家聽后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guān)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使內(nèi)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為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fā)生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
據(jù)傳,古時候森林里的動物很多,而且非常兇猛,常常成群結(jié)隊出來襲擊、吞食人類,致使人類無法安寧地生活。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只好頻頻向天庭發(fā)出求救呼聲,祈求上天能懲治那些無比兇殘的動物。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間查看,了解實情。
六郎神下到凡間目睹了動物撕咬凡人的場面,感覺到問題的嚴重,如果不及時拿出拯救辦法,人類將無法生存。他重重地劃出一條界線,暫時把人與動物隔離開,再遍訪百姓,搜羅各方面意見。
大家一致認為必須盡快在動物之中立一個“王”,以它來管制那些為所欲為的動物。六郎神采納了大家的意見,苦思冥想得出了一個妙計:以九種動物組合成一種新動物,取名為“龍”。
說辦就辦,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畫了起來。先勾畫出蛇身,接著畫駝頭、鹿角、牛嘴、魚鱗、鳳尾、鷹爪,當畫完“獅須”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
他想這第九樣“虎眼”只能先畫在一旁放著,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個咒,再把兩只“虎眼”安上去,以后這東西才會更聽話??斓桨耸鞎r候,有一個木匠帶著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頭,走入洞內(nèi)歇息。
偶然之中看見洞壁上畫著一個動物圖案,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東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兩只眼睛。他隨手拿起墨筆,模仿六郎神畫的“虎眼”,添在龍頭上。
這下壞了,洞壁上的龍張牙舞爪扭動起來,嘴里噴著濃霧,龍體火光四射,一時狂風大作,洞內(nèi)飛沙走石,龍像一道閃電似的飛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嚇得屁滾尿流。
一聽說“王”龍出洞,那些兇猛的動物早已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出來食人,從此,人們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隨隨便便在山野勞作。 但是,龍成了百獸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聽六郎神的使喚,常常飛上天空興妖作怪,有時連續(xù)降雨不止,地上常鬧洪災,百姓叫苦連天。
后來,搖身一變,還多出了一條龍。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條鎮(zhèn)在云層里,繼續(xù)看管動物;另一條則打入東海,令它不得隨意出入。
百姓以為龍雖然出了一點小差錯,但畢竟功大于過,依然把它視為吉祥物,因此,逢年過節(jié)都要扎上一條龍,走村串戶游耍一番,企盼來年風調(diào)雨順,太平安康。
1、鯉魚跳龍門 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夢想的實現(xiàn)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歷練,功到方成。
魚躍龍門化而為龍是一種質(zhì)的升遷而不是形的變化,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
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
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于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于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鯉魚們一個個輕輕松松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fā)現(xiàn),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并沒有兩樣。
于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
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2、惡龍詛咒 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一個女子,每年這個村莊都會有一個少年英雄去與惡龍搏斗但無人生還。
又一個英雄出發(fā)時有人悄悄尾隨。 龍穴鋪滿金銀財寶,英雄用劍刺死惡龍,然后坐在尸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
其實,最終讓英雄變成而惡龍的也許并不是欲望與貪婪,而是對自我的過度自信與執(zhí)著。在殺死惡龍之后,英雄擔心會有更多的壞人來覬覦山洞里的寶藏,于是決定由自己來捍衛(wèi)寶藏。
可是他覺得自己的肢體太過柔弱,身軀太過單薄,不足以抵御世上太多貪婪的壞人與無知的愚民,于是他主動自愿的讓自己的身軀長滿鱗甲,長出爪牙。 他覺得這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更能擔負起捍衛(wèi)珍寶的責任,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變得日益強大的同時,最終變成了那條被他殺死的惡龍! 3、兩條龍 從前有兩條龍,它們是對很要好的兄弟。
可是,它們的性格卻相差太大,龍哥哥很勤勞而且能吃苦,龍弟弟卻好吃懶做,整天除了吃就是睡 有一天,龍王派它們?nèi)ト碎g視察。 它們變成了和自己性格相同的動物,神秘地來到人間。
龍哥哥變成了一只勤勞的大公雞,來到了一戶人家,這家的主人是王二,他是個很有愛心的農(nóng)夫,所以龍哥哥來到他家是它的福份。龍哥哥每天在東方剛露出晨曦的時候都會為主人準確報時,它的主人也細心地飼養(yǎng)著它有時還不辭辛苦地給它洗澡。
而龍弟弟可沒那么幸運,它變成了一頭大肥豬來到了屠夫張三的家里,張三是屠夫,是專門殺豬的,所以他看見了這么大的一頭肥豬來到自己家里可是喜出望外,心想: “這豬我要是養(yǎng)好了,將來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可這“豬”可不知道主人這么精心地飼養(yǎng)自己是為了什么。
它認為,它和它哥哥一樣深受主人的喜愛。所以,它每天睡覺的時間翻了好多倍,吃飯的飯量也照以前增加了很多,它一天比一天胖,一天比一天胖。
這張三卻是一天比一天高興。 最后,它胖得連路都走不動了,活動只能靠身體不停地蠕動。
這時,張三覺得這頭豬已經(jīng)夠肥了,可以出欄了。于是,張三開始磨刀、燒水,準備殺豬。
待到張三準備完畢,正好龍弟弟睡得正香。只見張三的刀一揮……,一聲慘叫過后,龍弟弟離開了人間回到了天上。
正好,這時龍哥哥完成了它的任務也回到了天上。 龍王在聽了龍哥哥的事跡后非常高興,為自己有這樣的兒子感到驕傲。
但是在他聽了龍弟弟的事后非常憤怒。龍弟弟為此感到懊悔不已,并發(fā)誓: “以后要像哥哥一樣做一條勤” 勞的龍。
從此以后,龍弟弟每天都和哥哥在龍宮里飛來飛去。不久以后,龍弟弟變成了和哥哥一樣的一條勤勞、能干、肯吃苦的好龍。
4、畫龍點睛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
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xiàn)在墻壁上了。 這時皇帝發(fā)現(xiàn)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
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
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guān)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guān)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zhì),使內(nèi)容生動有力。
5、屠龍之技 有一個叫朱泙漫的青年,想學會一門一般人都不會的特殊本領(lǐng),便賣光了所有的家產(chǎn),湊足了一千兩銀子,到很遠的地方去拜師學藝。 后來,他拜支離益做老師學習殺龍的技術(shù)。
朱泙漫學習肯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把殺龍的技術(shù)學到手。 學成后,他高興地回到家鄉(xiāng),人們關(guān)心地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興致勃勃地講開了自己殺龍的本事:殺龍應該用什么刀,怎樣按住龍頭,踩住龍尾,如何開膛剖肚…… 可是,當人們問他龍是什么樣子,在什么地方時,他卻回答不上來。
于是人們?nèi)滩蛔⌒ζ饋?,告訴他:“學本領(lǐng)是為了有用處,如果學的東西毫無用處,學得再精通,也是一文不值。” 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東西,他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的本領(lǐng)都是白學了,根本沒有地方使用。
“屠龍。
海龍王:敖廣、敖欽、敖順、敖閏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 青臉紅須為東,白發(fā)須為西,橘黃發(fā)須是南,黑發(fā)須者為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并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guān)于龍的神話傳說。
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guān)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shù)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shù)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
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S龍河)、河北?。ㄇ帻埡雍统帻埡樱?、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ò埥?、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zhí)?,還有數(shù)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筑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
家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
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
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guān)的名詞不下數(shù)百。
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
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虛幻生物。
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征∶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jīng)過戰(zhàn)爭和聯(lián)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lǐng)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
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征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都集中到龍的身上。
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zhàn)的,它什么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lǐng)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云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間的杰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
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只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升天。
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
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后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
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
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于池沼?!?/p>
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云登天。
關(guān)于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guān)于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jīng)典如《易經(jīng)》,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tǒng)的論述,并賦以哲學的含義。
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jīng)》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xiàn),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
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zhàn)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yōu)秀的品質(zhì)都集中到龍的身上。
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guī)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
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tǒng)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tǒng)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xiàn)反派的角色。
在中國不少以“。
龍的故事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墻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
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墻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墻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xiàn)在已成為一句成語。
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guān)鍵的話,使內(nèi)容更加精辟有力。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里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繡著龍,屋里的墻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
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窗口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里。
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
“葉公好龍”現(xiàn)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
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于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yǎng)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chǎn)活動了。生產(chǎn)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么云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么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guān)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lǐng)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xiàn),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xiàn)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jù)。
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nèi),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
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fā)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接下來還有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洼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jīng)過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長足發(fā)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
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gòu)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tǒng),它并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后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fā)展。 龍是怎么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
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guān)聯(lián)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后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這樣,將云、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云、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zhuǎn),都和雨相關(guān),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
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么,和雨相關(guān)的在天上彎轉(zhuǎn)的云、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
關(guān)于龍的故事:一、唐玄宗與龍 唐玄宗在未登基時,曾經(jīng)在興慶宮的池中放養(yǎng)了一條龍。
等到他即位時,興慶宮池中有一條小龍游到宮外的御溝水中,它奇狀蜿蜒,負騰逸之狀。宮中的男男女女,沒有不出來看的。
后來唐玄宗幸游西蜀,出發(fā)前夕,那條龍從池中躍然升空,駕著白云,橫亙千里,朝西南方向飛去。周圍的文臣武士,都看到了這壯觀的景象。
等到玄宗行至嘉陵江,登上船要過江時,看見那條小龍緊貼在船的一側(cè)前進,侍臣們?nèi)寄慷昧诉@一幕。玄宗感動得熱淚盈眶,對左右的侍臣們說:“這是我興慶池里的那條龍啊!”于是玄宗命人把酒灑到江中,親自禱告,龍才從水中奮鱗振鬣而去。
二、黑河的龍 北庭西北的沙州,有一條河叫黑河。這河深可以擺船,河水常泛濫,沖毀房舍,淹沒原野。
因此西北的莊稼全都淹沒了,田地荒廢,不能耕種。當?shù)氐木用褚捕歼h走他鄉(xiāng),以逃避被淹的禍患。
那些在北庭沙州做官的,都要先準備供品,到河邊認真祭司禱告一番,然后才能審理政事。不然就會淫雨連連,一下就是幾個月,或者大水猛漲,沖淹城邑。
唐開元年中,南陽張嵩奉詔到北庭做都護。他來到北庭境內(nèi),并且召集到郊外迎接他的官吏們詢問此事。
有的說:“黑河里有一條大龍,專愛吃羊、牛、狗、豬什么的,它往往興風作浪漂在水上,看著人們是怎樣在河邊祭司。我知道已經(jīng)很久了?!?/p>
張嵩于是就命令準備祭司用的牛羊豬狗及甘甜的飲料,在河邊布置宴席,秘密召集左右人等,手執(zhí)弓箭埋伏在兩側(cè)。張嵩率領(lǐng)著僚屬們排列在河岸上,恭恭敬敬,嚴肅地等著。
不多時,有一條一百尺左右長的龍從水中躍出水面,又迅速地來到河岸上。它的目光象火,射向岸上的人們。
離人還有大約幾十步遠的時候,張嵩就命令弓箭手們把弓拉滿。那龍果然來到宴席前,它的身體漸漸變短,身長只有幾尺。
它正要吃還未來得及吃的時候,張嵩命令開弓放箭。一時間萬箭齊發(fā),而龍無法抵御,中箭而死。
龍死后,里中人都來觀看,嘩然若市。張嵩為自己為民除害而高興,就把死龍獻給了皇上。
皇上表揚他做事果斷,讓人把龍的舌頭割下來,裝進小匣子里,賜給他。而且,他的子孫世襲為沙州的刺史,至今被稱為“龍舌張氏”。
三、龍骨 唐咸通年末年,舒州刺史孔威進獻一具龍骨,并且有表奏描述這件事。表奏說:舒州所屬的桐城縣善政鄉(xiāng)有一百姓叫胡舉,有條青龍斗死在他家的院子里。
當時是四月,院子里還有養(yǎng)蠶用的蠶箔。忽然間云雷暴起,只聽到云中有打斗觸碰的聲音,血就像下雨一樣,灑落到養(yǎng)蠶用的蠶箔上。
那血不污染蠶箔,漸漸集中凝結(jié),可以拾起來放到手掌上。不一會兒,人感到刺骨般冷痛。
一開始,一條龍尾巴拖在地上,圍繞著一桶泔水,然后又騰飛鉆進云里。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
龍死了之后,把它剖開,發(fā)現(xiàn)它的咽喉處有一個大瘡。龍身長十多尺,龍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巴又細又薄。鱗鬣就像魚鱗。
只有須子有兩丈長。它的腳有紅色的膜樣物蒙著。
兩只角各有兩丈長。當時派大云倉使指揮人馬把死龍送往舒州。
因為龍肉很重,不能整個搬運,就把它割成幾十段,運載到州府。四、貧士與龍 在灌口白沙,有一座太山府君廟。
每逢春三月時,蜀人會前去燒香祭奠,也就成了各個州醫(yī)卜之人的集會。當時有一人,身著打了許多補丁的衣服,容貌憔悴,也往廟那邊走。
眾人都沒把他放在眼里。他走到江邊時,眾人正在樹蔭下休息,這位貧士也就在石頭上坐下。
坐了一會兒,他對眾人說:“這條江里有條龍在睡覺?!贝蠹叶疾换貞?。
旁邊有個老翁說:“何以見得?”貧士說:“我見過。”大家說:“我們見一見,如何?”貧士說:“也不難。”
他脫掉外衣跳進水里,抱著一條睡著的龍出到水面,腥味特別大,那條龍深閉兩目,龍爪龍牙龍鱗龍尾全都完好。云霧頓時聚攏上來,風起水涌。
眾人都吃驚地站了起來,遠遠地向這位貧士行禮,稱他是圣人。貧士放下懷里的睡龍,讓它沉入水底,他撿起地上的衣服搭在肩上就走,對著眾人說:“你們各位都以看病占卜為職業(yè),救人疾急,知人吉兇,也差不多是在行道。
千萬不要見到貧寒的人就輕視侮辱他們!” 眾人聽了,自感慚愧,并向貧士稱謝。大家又與他一同走了十余里路,一眨眼他就不見了。
五、和尚與龍 南宋時有一位普庵和尚,他是一位有道高僧,后世尊稱他為“普庵祖師”。有一次,他于紹興二十六年(西元1156年)七月辦法會,因平時受益之信眾無數(shù),故寺中香火鼎盛。
而有些道士心存妒忌之心,故向總督府密報說普庵是妖僧,迷惑信眾。故總督大人指派巡司帶領(lǐng)數(shù)百名官差衛(wèi)隊捉拿普庵。
當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往佛寺出發(fā)的路途上,約于寺外數(shù)里處,忽然天下小雨,頃刻間黑云漸興。此時只見一條長數(shù)里的巨龍出現(xiàn),頭角崢嶸,神光顯現(xiàn),在云層中翻滾。
而前來捉拿普庵的軍隊見此景像皆驚嚇震憾不已,后來帶頭的巡檢官跪地哀求懺悔后,立刻龍潛雨止。于是大隊人馬又搬師回總督府,巡檢官向總督大人報告說:“普庵大師乃是圣僧,非妖僧也。”
真正的修煉人都是有天龍八部護法的,無論出于什么原因理由去迫害修煉人都是有罪的,護法神龍出現(xiàn)在云中就是警告人們不要相信謊言去迫。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