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有一個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zhèn)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于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那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征著天宮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東西兩側修了一個銅牛和一個耕織圖。
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三山五園”,頤和園里的耕織圖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題的“耕織圖”石碑。
解放后耕織圖被劃出了頤和園大墻之外,成為生產與生活混雜的大雜院。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復建設,突出了“耕”與“織”的景題寓意。
這里景色優(yōu)美,如仙境一般,已對外開放。2、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
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劃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
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達到“山環(huán)水抱”的格局。為什么要山環(huán)水抱?“山環(huán)水抱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
傳統風水的本質是強調對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傳統風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腸之曲。
而曲意味著什么?含蓄、環(huán)抱、積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機。所以要“山環(huán)水抱”。
而乾隆深諳此道。3、話說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原本有一個三層高的閣樓建筑叫做望蟾閣。
而在北面萬壽山上也有一個很高的閣樓建筑叫做佛香閣,正好形成南北對應。但是望蟾閣后來變矮了,這事怎么一回事呢?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園子,這個時候,有一個叫阿里袞大臣一心想討好乾隆,在湖廣當差的他想到湖廣地區(qū)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黃鶴樓了,于是他就自己拿錢,在湖北購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樣子做了一個仿品。
做成了以后,運到南湖島上再組裝。這就是后來的望蟾閣。
由于當時工匠們沒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筑沉降,為此乾隆皇帝還責罰一批相關人等。后來到嘉慶皇帝當政,當他看到傾斜的望蟾閣,于是下令拆毀重建,由過去三層改建成了一層。
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英法聯軍燒了,燒了以后,慈禧重建的時候,便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涵虛堂。4、慈禧建頤和園時,她想學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傳下手諭: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
佛香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就還要有牛郎和織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上,安置了一頭銅牛,用來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所在的方向。
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陣勢。 從此以后,這頭“銅?!本瓦@樣朝朝暮暮望著“織女”。
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會織女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
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著織女亭的方向游過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這頭銅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來了。
有人將這件奇事稟報了慈禧。她起初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
怎么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只,安在原來的地方。怕它還會跑,又用鐵鏈子將它鎖上。
趕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眼看鐵鏈子也鎖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前去將它拉住。
這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拽著“牛”尾巴。由于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拉斷了。
這時候又有人找來了更粗的鐵鏈子,七手八腳總算將銅牛鎖住了。從此昆明湖邊上便留下了一只斷了尾巴的銅牛。
不過,這已經是第二只了。頭一只呢?至今還在昆明湖底下吶!5、萬壽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為他母親“孝圣”皇太后祝壽時決定的。
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個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石翁遺失了,但翁山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著。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羅氏,曾在翁山之陽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圓靜寺,其舊址即今日頤和園內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孝圣”皇太后60歲生日,乾隆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這一年將翁山改為萬壽山。
鮮為人知的頤和園趣聞
祝壽祈福,翁山易名
萬壽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為他母親“孝圣”皇太后祝壽時決定的。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個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石翁遺失了,但翁山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著。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羅氏,曾在翁山之陽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圓靜寺,其舊址即今日頤和園內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孝圣”皇太后60歲生日,乾隆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這一年將翁山改為萬壽山。
慈禧游湖,荷燈點綴
慈禧重修頤和園后,昆明湖備有大小龍舟數艘,專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時,她先到南湖島上的龍王廟燒香拜佛,以求龍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據季節(jié)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燈,并用荷燈組成不同的圖案,長廊和沿湖岸一線的石欄桿上都要掛上各種花燈。千萬盞燈籠上下輝映,人在湖中巡游,觀賞園中夜景,長廊似飛龍展姿,湖面像龍宮放彩,確實十分有趣。1924年,頤和園辟為公園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設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覽。
排云而出,壽協仁符
“排云”二字出自晉朝詩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詩句。排云殿比喻似在云霧繚繞中的仙山瓊閣正排云而出,神仙即將降臨。此殿是在大報恩延壽寺遺址上修建的。慈禧修頤和園時準備把排云殿作為她的寢宮,但是在落成時,據說慈禧得了一場病,她考慮到排云殿上邊就是佛香閣,佛門凈土,怕靠得太近觸怒了佛祖,才把樂壽堂建成了常年居住的寢宮,而排云殿只是每年十月做壽時使用。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萬壽慶辰,皇上要早起到排云殿行禮,慈禧身著禮服從樂壽堂上轎,經長廊到排云殿下轎步行到東暖閣休息。
風景如畫的頤和園有很多名勝。十七孔橋旁邊的銅牛尤其吸引著中外游客,無不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態(tài)贊不絕口。
關于這頭銅牛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哩!話還得從慈禧太后擴建頤和園時談起。
慈禧建頤和園時,她想學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傳下手諭: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就還要有牛郎和織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上,安置了一頭銅牛,用來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陣勢。
從此以后,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望著“織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會織女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然后朝著織女亭的方向游過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這頭銅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來了。
有人將這件奇事稟報了慈禧。她起初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么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呵!于是又派人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只,安在原來的地方。怕它還會跑,又用鐵鏈子將它鎖上。
趕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眼看鐵鏈子也鎖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前去將它拉住。這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拽著“牛”尾巴。由于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拉斷了。這時候又有人找來了更粗的鐵鏈子,七手八腳總算將銅牛鎖住了。從此昆明湖邊上便留下了一只斷了尾巴的銅牛。不過,這已經是第二只了。頭一只呢?至今還在昆明湖底下哪!
頤和園銅牛的傳說傳說一:七孔橋頭說銅牛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 十七孔橋橋頭不遠處, 有一只神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 它 昂首安臥于岸邊。
令游人流連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無比,勤勞樸實,溫順善良,平和自 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層意思,是鍍金銅牛的故事,多少年來,吸引了千千萬萬游人。
傳說二:禹治水鑄鐵牛“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 這是海內外炎黃子孫人人皆知的故事。
大禹, 傳說中的夏后氏 部落長、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夏朝的創(chuàng)始者。姒姓。
亦稱大禹、夏禹、戎禹。鯀之子。
奉舜命治 理洪水,接受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立足于疏導,終于治平水患。據傳說,大禹每治好一處水患, 便鑄造一條鐵牛沉入河底,認為牛識水性,可防河水泛濫。
傳說三:乾隆皇帝鑄銅牛到了唐代, 經過長期沿襲, 人們不再把鐵牛投入河中, 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邊。清代高宗皇 帝弘歷,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堯舜禹,襲古人而又標新立異,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 用大禹治水的傳說, 仿唐朝鐵牛上岸的做法, 命匠人鑄造了一只銅牛,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榮 強盛,銅牛全身鍍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鑄了《金牛銘》,其全文是:“ 夏禹治河,鐵牛傳頌, 義重安瀾,后人景從。
制寓剛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 (音馱,一種爬行動物)黿(音 元,俗兒黿)。
(音灣)此昆明,潴流萬頃。金寫神牛,用鎮(zhèn)悠永。
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 稱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于西海。
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 畢竟是一代較有作為的君主。
鑄造鍍金銅牛, 放置在昆明湖岸邊, 還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 作用。據科學考證,昆明湖的東堤,比故宮的地基高約 10米。
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 帶便成水患之地, 為了防止昆明湖東堤決口, 殃及紫禁城受害, 在此設置銅牛, 觀察湖水水位線 隨時知道水位比皇宮的城墻高多少,以便加強防護,免使皇宮遭受洪水之災。
【龍鳳呈祥】說到這個中國古代皇家特征的典型代表,現在在頤和園中咱可以找到兩類。
一類是比較顯而易見的,就是一進東宮門仁壽殿前露臺上陳列的銅龍和銅鳳。這對龍鳳的實際用途是香爐,當其腹內燃起檀香時,香煙即從龍鳳口中裊裊冒出。
我國古代歷來以龍象征皇帝,鳳象征皇后,習慣的設置是龍居中間,鳳靠邊側。但這里的龍鳳位置顛倒,“鳳在內,龍靠邊兒”,算得上是慈禧老太太的經典創(chuàng)意了。
另一類就和昆明湖中的小島有關了。說到這里,先解釋一下“一池三山”這個詞的意思。
傳說秦皇漢武到東海求仙歸來后,在都城水域中營造了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我國的皇家園林建造中也大都融會一池三山之意境。
頤和園仿東海和三個仙山的傳說和形制,以昆明湖比喻浩瀚的東海;以藻鑒堂象征蓬萊;以鳳凰墩象征瀛洲;以治鏡閣象征方丈,在南如意門內,建起這“如天上人間”的東海仙境。 現在單拎出鳳凰頓來說。
這是一座離南如意門最近的小島,現在上面有一座亭子。話說當年乾隆攜母下江南時,其母生病,御舟在無錫運河中黃埠墩靠岸,乾隆母入佛寺暫息。
為追念此事,乾隆皇帝便在昆明湖仿黃埠墩建成了這座鳳凰墩。鳳凰墩上四周遍植垂柳和梧桐,取“梧桐樹老鳳凰棲”詩意。
原有秀麗的會波樓一座,樓頂立一銅鳳,可隨風轉動,亦稱觀凰樓、鳳凰樓。樓內供奉銅鳳凰,歷代香火旺盛。
鳳凰墩位于十七孔橋南面水域,孤立湖心,與南湖島龍王廟對峙。這座南湖島上有龍王廟,即廣潤靈雨祠,因宋代真宗皇帝曾封西海龍王為廣潤王,昆明湖前身名為西海,故取此名。
這一龍一鳳,便構成了第一對“對應”,即“龍鳳呈祥”。關于這兩座小島,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傳說。
首先,關于鳳凰墩名稱的由來,坊間有一個笑談:有一次,慈禧在游湖時,曾經到瀛洲島上解手。有人為了嘲弄這個作惡多端的老太婆,就把這個小島改名叫“鳳凰墩(蹲)”了。
這個大家全當個笑話,因為貌似這座小島在乾隆時期初建的時候,就已經叫鳳凰墩了。還有一個傳說,不過這個靠點譜——道光帝怒拆"鳳凰樓"秘聞。
話說道光皇帝,一連生了九個皇女,兒子卻很少,為此那是相當的郁悶~~一天他終于忍不了了,讓一位有名的風水先生幫著找原因。風水術士故弄測算一番后驚道:“皇上多生女,少生男,是因昆明湖上的鳳凰樓作崇!因為鳳凰墩屬陰,墩上又建鳳凰樓,又供鳳凰神,這是陰上加陰呵,所以皇上自然也就多生格格了?!?/p>
道光一聽,陰盛陽衰,是鳳壓龍,很有道理,即令人前去拆樓及撤神位,將鳳凰墩改小,從此這里僅留遺址了。 【文東武西】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中的文昌帝君和西北門附近宿云檐城樓上的關帝,分別代表著天宮凌霄殿上的“文東武西”遙遙相對。
文昌閣與宿云檐城關東西相對,一供文昌帝君,一供關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輔弼。這一文一武帝君,天天對著眼兒,便構成了第二組“對應”,即“文東武西”。
這文昌閣是頤和園六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閣樓內供奉有一尊文昌帝君銅像,其左右侍立童男童女各一名,并設帝君乘坐的馬一匹(銅制)。
相傳文昌帝君主宰人間的功名和利祿,所以舊時深受仕途者的信奉。這宿云檐城關上原有樓,內供關于銀鑄塑像,1860年被英法聯軍掠走。
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改為亭式建筑,內供關帝牌位。在乾隆時期,昆明湖三面設有圍墻,宿云檐城關就是從西部入園的門戶,此關可控制西如意門一帶。
關于“宿云檐”的名字有兩種理解,一解是所謂“宿云”,就是“住”著關“云”長,這可牛了;另一解是“檐”可“宿云”,白“云”可在枕高高的屋“檐”上而“宿”,確是入畫的一景。 【牛郎織女】在昆明湖的東岸有一座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zhèn)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于牛郎織女的故事。
話說乾隆皇帝在修建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時,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要象征著天宮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在天河兩側必有牛郎和織女啊,于是——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耕織圖),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 其實,以前的皇帝們都是挺有藝術細胞的,誰也沒學過藝術設計,但創(chuàng)意還都不賴。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一頭銅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著織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后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么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只,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后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一只斷了尾巴的銅牛。
編輯于 2020-06-11
傳說一:七孔橋頭說銅牛
頤和園昆明湖東堤岸邊,十七孔橋橋頭不 遠處,有一只神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 銅牛,它昂首安臥于岸邊。令游人流連忘 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無比,勤勞樸 實,溫順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 另一層意思,是鍍金銅牛的故事,多少年 來,吸引了千千萬萬游人。
傳說二:禹治水鑄鐵牛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海內外 炎黃子孫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傳說中 的夏后氏部落長、炎黃部落聯盟領袖、夏 朝的創(chuàng)始者。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 禹。鯀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鯀治 水失敗的教訓,立足于疏導,終于治平水 患。據傳說,大禹每治好一處水患,便鑄 造一條鐵牛沉入河底,認為牛識水性,可 防河水泛濫。
傳說三乾隆:皇帝鑄銅牛
到了唐代,經過長期沿襲,人們不再把鐵 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邊。清 代高宗皇帝弘歷,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 比堯舜禹,襲古人而又標新立異,于乾隆 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傳說 ,仿唐朝鐵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鑄造了 一只銅牛,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榮強盛 ,銅牛全身鍍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鑄 了《金牛銘》,其全文是:"夏禹治河, 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后人景從。制寓剛 戊,象取厚坤。蛟龍遠避,詎數鼉 (音 馱,一種爬行動物)黿(音元,俗兒黿) 。(音灣)此昆明,潴流萬頃。金寫神牛 ,用鎮(zhèn)悠永。巴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 漢武,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于西海。 敬茲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 大喜功,但畢竟是一代較有作為的君主。 鑄造鍍金銅牛,放置在昆明湖岸邊,還能 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據科學考 證,昆明湖的東堤,比故宮的地基高約1 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帶 便成水患之地,為了防止昆明湖東堤決口 ,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設置銅牛,觀察 湖水水位線,隨時知道水位比皇宮的城墻 高多少,以便加強防護,免使皇宮遭受洪 水之災。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290公頃,其中水面約占215公頃,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園內現有各種古建筑3000余間,有著名的“六十景”景觀,是全國現存古建筑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
頤和園的傳說故事主要產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在民間口頭流傳,內容與園林交相輝映,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它的內容主要包括:表現勞動人民運用聰明才智興建清漪園和重建頤和園的傳說,如《南湖島的來歷》、《佛香閣的包花柱》、《寶云閣里的銅椅子》、《仁壽殿的大圓寶鏡》、《長廊的故事》、《石舫的故事》、《西堤六橋的傳說》、《玉帶橋的來歷》等等;表現帝王宮廷生活的傳說,其中關于乾隆和慈禧的居多,許多故事背景都與歷史相關,情節(jié)曲折生動,極富傳奇色彩。如《乾隆難工匠》、《“中華第一車”趣聞》、《光緒題金匾》、《慈禧看戲》、《譚叫天飲恨德和園》、《排云門前放生》等等。
頤和園的傳說故事來自民間并在民間廣泛流傳,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內容也不斷豐富。故事情節(jié)雖有不同程度的虛構性,但它反映了勞動大眾的真實情感。特別是經過代代相傳后,故事情節(jié)更富有傳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學藝術價值。
幾十年來,共搜集和整理了有關頤和園的傳說和故事80余篇。這些優(yōu)美、動人、離奇的傳說故事,生動而形象的表現了人性的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展示了海淀古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但是,由于客觀原因,這些民間文學作品的流傳空間越來越小,一直處于瀕危狀態(tài),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
頤和園的傳說:1、萬壽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為他母親“孝圣”皇太后祝壽時決定的。
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個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石翁遺失了,但翁山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著。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羅氏,曾在翁山之陽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圓靜寺,其舊址即今日頤和園內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孝圣”皇太后60歲生日,乾隆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這一年將翁山改為萬壽山。
2、慈禧重修頤和園后,昆明湖備有大小龍舟數艘,專供慈禧游湖消夏。每次乘船至昆明湖時,她先到南湖島上的龍王廟燒香拜佛,以求龍王保佑她水上游玩平安。
尤其是夜游昆明湖,根據季節(jié)的不同,在湖中放置大量的荷燈,并用荷燈組成不同的圖案,長廊和沿湖岸一線的石欄桿上都要掛上各種花燈。千萬盞燈籠上下輝映,人在湖中巡游,觀賞園中夜景,長廊似飛龍展姿,湖面像龍宮放彩,確實十分有趣。
1924年,頤和園辟為公園后,先后在昆明湖中增設了一些普通游船,供一般游人乘坐游覽。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