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術前準備:(1)牙周基礎治療。
只有經(jīng)過牙周基礎治療將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才能消除牙齦炎癥所造成的水腫、充血、松軟,評價出真正的齦外形和牙周袋深度,減少術中出血以保證術野清晰。(2)口腔衛(wèi)生指導。
必須使患者在術前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并堅定在術后進行規(guī)律牙周維護的決心,為術后維持良好的療效打下基礎。(3)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狀況。
應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如血細胞分析、凝血功能檢查及某些傳染病的篩查,判斷患者是否可以耐受牙周翻瓣術。(4)做好解釋工作。
使患者明白手術的必要性、目的、預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取得患者知情同意。(5)詳細檢查記錄手術部位的牙周袋深度、附著水平、齦緣位置、附著齦寬度、牙齒動度等臨床指標,以便進行手術設計和手術操作。
2.感染控制:術前應清除術區(qū)的菌斑,以0.12%氯己定含漱1分鐘進行口內消毒,以75%酒精對口周皮膚進行口外消毒,鋪消毒孔巾,保證術區(qū)周圍為無菌區(qū)。雖然口腔是一個有菌的環(huán)境,但盡量保持術區(qū)的無菌狀態(tài),并在術后一月防止術區(qū)感染,對于組織愈合有著重要意義。
因此在術后可使用0.12%氯己定含漱1個月。翻瓣術術后一般不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但在某些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可使用抗生素4~7天。3.局部麻醉:可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或神經(jīng)傳導阻滯麻醉,使手術無痛順利進行。
一般多用4%復方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即可。還應在術區(qū)每個牙齦乳頭加注藥物使乳頭發(fā)白,可減少術中出血并加強麻醉效果。
4.切開和翻瓣:翻瓣術的切口設計主要取決于手術目的及需要暴露牙面及骨面的程度,以及最終將瓣復位的水平等因素,在此不做贅述。切開后用鈍的分離器沿牙槽骨翻起黏膜-牙槽骨膜瓣,暴露病變區(qū)。
5.清創(chuàng)和根面平整:通過切開、翻瓣暴露病變區(qū)后,應對病變區(qū)進行徹底的清創(chuàng),徹底清除病理性肉芽組織、根面上殘存的牙石等,尤其是深牙周袋和根分叉區(qū)等通過閉合刮治不易到達的部位,并應進行根面平整,刮除受內毒素侵蝕的牙骨質表層,形成清潔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牙根表面,以利于組織愈合。6.縫合:完成清創(chuàng)和根面平整后,應對齦瓣進行復位縫合,將齦瓣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齦瓣要完全覆蓋骨面,并與骨面和牙面貼合。
詳細的縫合技術在此不做贅述。7.術后護理:術后護理的重要原則為防止出血、減輕組織水腫、控制菌斑、防止感染、促進組織愈合。
(1) 術后放置牙周塞治劑。塞治劑具有止血、止痛、保護傷口、防止感染、固定軟組織等作用),可避免咀嚼時食物摩擦傷口,以減輕對術區(qū)的損傷。
(2) 在面部與手術區(qū)相應處放置冰袋,以減輕術后組織水腫。(3) 手術當天可刷牙,但不刷手術區(qū),可用0.12%氯己定含漱,每天2次,以減少菌斑形成。
(4) 若手術范圍廣,或進行了骨成形、植骨等,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4~7天。(5) 術后一周內盡量不用術區(qū)咀嚼食物,以免牙齦組織受到機械創(chuàng)傷。
(6) 術后1周拆線,若創(chuàng)口愈合欠佳,可再敷塞治劑一周。拆線后應強化對患者的菌斑控制指導。
(7) 拆線后可對術區(qū)用生理鹽水或1%過氧化氫沖洗,如愈合滿意,患者可開始用軟毛牙刷輕輕刷牙,用牙簽輕柔清潔牙鄰面,注意早期不要用牙間隙刷,以免對鄰面組織造成損傷。(8) 拆線后可每2周復查一次,檢查菌斑控制情況,此后復查間隔時間可逐漸延長。
8.術后并發(fā)癥及處理:翻瓣術后2天可能出現(xiàn)術區(qū)相應面部腫脹,常為手術過程的正常非感染性炎癥反應,一般3~4天可消退;有些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牙根面敏感,一般數(shù)周后會逐漸消失;術后短期牙齒松動度可能增加,一般術后4周可恢復至術前水平;組織愈合的過程一般需要6周時間,因此術后6周不應探診牙周袋。翻瓣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及處理原則如下:(1)術后持續(xù)出血:應去除塞治劑,找出出血部位及原因,進行相應處理。
可壓迫止血,止血后重新放置塞治劑。(2)術后疼痛:一般情況下,只要術中遵循基本原則,術后疼痛和不適非常輕微。
常見術后疼痛的原因為牙周塞治劑過度伸展,妨礙了系帶運動,造成局部黏膜水腫及潰瘍,一般出現(xiàn)在術后1~2天,去除塞治劑過度伸展部分,疼痛即可消失。術中骨暴露及骨面干燥時間過長也可引起術后較嚴重的疼痛,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物,但對同時服用降壓藥的患者需慎用,因此類藥物會干擾降壓藥的效果。
與感染有關的術后疼痛常伴局部淋巴結腫大或低熱,此時應服用抗生素和止痛劑。(3)腫脹:術后2天內有些患者術區(qū)相應面頰部可能會出現(xiàn)腫脹,一般質軟、無痛,淋巴結也可腫大,此為手術過程的非感染性炎癥反應,屬正常反應,一般術后3~4天即逐漸消退。
對腫脹持續(xù)存在或加重、疼痛者,則應使用抗生素,并告知患者在腫脹區(qū)做間斷熱敷。(4)術區(qū)牙齒咬合痛:可由不同原因引起。
如塞治劑過多,干擾咬合可引起咬合痛,通過檢查,去除過多塞治劑即可消除;術后炎癥反應擴展至牙周韌帶,也可能導致咬合痛,一般隨著術后時間延長癥狀逐漸消退,如癥狀加重,則應去除塞治劑,檢查術區(qū)有無感染或殘留牙石等局部刺激無,如有膿腫,應切開引流,并徹底清除殘留。
(1) 長結合上皮性愈合:原來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牙根表面有一層 長而薄的結合上皮,直達原來的袋底上皮附著位置,與牙根面之間以半 橋粒體和基底板的方式連接。
這種愈合方式稱為長結合上皮性愈合, 這是翻瓣術和齦下刮治術后最常見的愈合方式。臨床上表現(xiàn)為牙周探 診深度變淺或消失。
(2) 新附著:在原來已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病變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質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纖維埋入,這些纖維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內,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組織,新形成的 結合上皮位于治療前牙周袋底的冠方。這是一種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著: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內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術區(qū)鄰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來具有正常的牙周附著結構手術中被急性破 壞,在翻瓣術后的愈合過程中,齦瓣與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結合,上皮附 著在原來的水平,膠原纖維也與根面的牙骨質、牙槽骨重新附著。
牙周翻瓣術后的愈合方式有: (1) 長結合上皮性愈合:原來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牙根表面有一層 長而薄的結合上皮,直達原來的袋底上皮附著位置,與牙根面之間以半 橋粒體和基底板的方式連接。
這種愈合方式稱為長結合上皮性愈合, 這是翻瓣術和齦下刮治術后最常見的愈合方式。 臨床上表現(xiàn)為牙周探 診深度變淺或消失。
(2) 新附著:在原來已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病變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質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纖維埋入,這些纖維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內,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組織,新形成的 結合上皮位于治療前牙周袋底的冠方。 這是一種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著: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內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術區(qū)鄰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來具有正常的牙周附著結構手術中被急性破 壞,在翻瓣術后的愈合過程中,齦瓣與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結合,上皮附 著在原來的水平,膠原纖維也與根面的牙骨質、牙槽骨重新附著。
牙周翻瓣術后的愈合方式有: (1) 長結合上皮性愈合:原來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牙根表面有一層 長而薄的結合上皮,直達原來的袋底上皮附著位置,與牙根面之間以半 橋粒體和基底板的方式連接。
這種愈合方式稱為長結合上皮性愈合, 這是翻瓣術和齦下刮治術后最常見的愈合方式。 臨床上表現(xiàn)為牙周探 診深度變淺或消失。
(2) 新附著:在原來已暴露于牙周袋內的病變牙根面上有新的牙骨 質形成,其中有新的牙周膜纖維埋入,這些纖維束的另一端埋人新形成 的牙槽骨內,形成新的生理性排列、有功能性的牙周支持組織,新形成的 結合上皮位于治療前牙周袋底的冠方。 這是一種理想的愈合方式。
(3) 再附著:在未暴露于牙周袋內的正常牙根面上,以及術區(qū)鄰近 被翻瓣的健康牙根上,原來具有正常的牙周附著結構手術中被急性破 壞,在翻瓣術后的愈合過程中,齦瓣與正常的牙根面重新結合,上皮附 著在原來的水平,膠原纖維也與根面的牙骨質、牙槽骨重新附著。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