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雖是高年級閱讀教學,依然注重生字教學。
在板書課題時,于老師告訴學生寫“月”字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的比較難寫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紹了寫法,并告訴學生寫好字的方法:研究、觀察字形——描紅——臨摹,還拿出幾分鐘時間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練習……我們總認為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事情,到了高年級,對于這些細節(jié)很少去注意,聽了于老師的課后才感覺到生字教學在高年級的教學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們平時忽視了最基礎(chǔ)的知識,。 2、理解詞語方法靈活多樣,免除死記硬背之苦。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常常出現(xiàn)生詞,大多教師采取解釋給學生的方法。于老師并沒有這樣做,他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的技能。
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出現(xiàn)了“幽靜”和“斷斷續(xù)續(xù)”兩個詞,他先讓學生讀課文,再告訴學生“月光、小路、一個人散步、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就是幽靜”。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詞語的意思,但學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一個詞的含義;最后一段“兄妹倆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等他們蘇醒過來……”時,他讓學生自己解釋的意思,當學生不能準確回答時,他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通過“蘇醒”來體會“陶醉”的含義,并告訴學生很多詞都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理解它的意思。
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詞義。 3、充分體現(xiàn)朗讀技能的訓練,讀中感悟。
老師的課堂上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dǎo)。在教學課文中兄妹倆的對話時,他指導(dǎo)妹妹的話:“我只是隨便說說”時,反復(fù)讓學生讀,指導(dǎo)學生要讀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輕松的、還有些撒嬌的語氣,讀得她哥哥聽了不難過的語氣,從中體會妹妹懂事,不想讓哥哥因為家庭的貧窮而難過;學習“妹妹激動地說……“一段時,抓住“激動”一詞,讓學生注意其中逗號的的含義,并指導(dǎo)“讀得激動些”……學習課文中聯(lián)想一段時,他激發(fā)學生:“我們來讀課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讀得精彩些,用心去讀”……這些適時的對課文朗讀的指導(dǎo),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使學生懂得了如何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感悟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雖是高年級閱讀教學,依然注重生字教學。 在板書課題時,于老師告訴學生寫“月”字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的比較難寫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紹了寫法,并告訴學生寫好字的方法:研究、觀察字形——描紅——臨摹,還拿出幾分鐘時間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練習……我們總認為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事情,到了高年級,對于這些細節(jié)很少去注意,聽了于老師的課后才感覺到生字教學在高年級的教學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們平時忽視了最基礎(chǔ)的知識,。
2、理解詞語方法靈活多樣,免除死記硬背之苦。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常常出現(xiàn)生詞,大多教師采取解釋給學生的方法。于老師并沒有這樣做,他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的技能。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出現(xiàn)了“幽靜”和“斷斷續(xù)續(xù)”兩個詞,他先讓學生讀課文,再告訴學生“月光、小路、一個人散步、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就是幽靜”。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詞語的意思,但學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一個詞的含義;最后一段“兄妹倆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等他們蘇醒過來……”時,他讓學生自己解釋的意思,當學生不能準確回答時,他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通過“蘇醒”來體會“陶醉”的含義,并告訴學生很多詞都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理解它的意思。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詞義。
3、充分體現(xiàn)朗讀技能的訓練,讀中感悟。老師的課堂上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dǎo)。在教學課文中兄妹倆的對話時,他指導(dǎo)妹妹的話:“我只是隨便說說”時,反復(fù)讓學生讀,指導(dǎo)學生要讀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輕松的、還有些撒嬌的語氣,讀得她哥哥聽了不難過的語氣,從中體會妹妹懂事,不想讓哥哥因為家庭的貧窮而難過;學習“妹妹激動地說……“一段時,抓住“激動”一詞,讓學生注意其中逗號的的含義,并指導(dǎo)“讀得激動些”……學習課文中聯(lián)想一段時,他激發(fā)學生:“我們來讀課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讀得精彩些,用心去讀”……這些適時的對課文朗讀的指導(dǎo),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使學生懂得了如何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感悟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俄國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yīng)當是這種人?!?/p>
只有用教師的高素質(zhì)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高素質(zhì),正如俗話所說“名師出高徒”。 因此要想讓學生具備較高的語言文字能力,教師必須首先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
我作為一名教師,且是語文教師,那么,怎樣鍛煉教師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呢?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訓練:一、多聽、多讀,積累語言文字基礎(chǔ)知識。多聽,聽廣播劇、電視劇中優(yōu)美、豐富而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聽小說中精彩的細節(jié)描述;聽新聞報道中準確、精煉、富有概括力的語言。
其次,還要注意聽周圍人的說話,學習人民群眾的語言精華,積累生活用語。最后還要聽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積累象聲詞。
多讀,閱讀面越廣越好,像故事會、兒童畫報、科技科幻類、歷史類、天文地理類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材料。通過不同形式的讀(泛讀、精讀,默讀、出聲讀等),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積累語言,豐富知識。
二、多練、多寫,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多練,把每一節(jié)課都看作是一次語言表達能力的實際鍛煉。課前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認真思考與組織好課堂教學語言。
課后要及時小結(jié)語言運用的成功與不足。多聽課,多評課,學會運用恰當?shù)恼Z言指出上課老師的缺點而又使其樂于接受,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多寫,每次學生作文時,教師也要在作文指導(dǎo)前(或與學生同步)完成同題作文。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要用心寫好評語,引導(dǎo)他們善于獨立觀察,勤于思考,精于表達,鼓勵他們從小養(yǎng)成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純凈的童心、天真的語言描繪心中的世界。
還可以將自己的下水文交給全班學生評品。每周堅持自己出題,寫一小段教育教學敘事,用規(guī)范的語言記錄教育教學心得。
通過鍛煉,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三、多改、多查,增強語言文字準確性精心修改學生的作文,自己的教案、評課稿、教育教學敘事等,通過調(diào)整詞序、增添連詞、刪除歧岔,修改不通順的句子;錘煉詞語,改掉容易引起誤解的詞語,選擇分量恰當、表現(xiàn)力強的詞語;刪繁就簡,避免羅嗦、重復(fù),提高質(zhì)量;補充增益,把事理說清說全,說深說透。
在修改過程中,遇到不懂、模糊的知識要及時查工具書,找出標準答案。經(jīng)歷反復(fù)修改作文的過程,就會得到良好的作文經(jīng)驗,不知不覺中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學生總是以教師為示范。教師說話生動,學生也追求生動;教師說話規(guī)范,學生也追求規(guī)范。
教師身上的許多特點,許多習慣,潛移默化中,都會被學生學去。教師的語言文字基本功扎實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就能得到很大提高。
1、語言和文字功底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就的。大腦中必須積累大量的素材,才可以在平時的說話及寫作中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2、沒有必要看古籍;但如果你真的十分感興趣的話從古文學起也是可以的;是否學習古文和自己的語言文字功底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
3、初期可以多學點成語,歇后語、民間俗語;這些不僅是中華語言文化的瑰寶,更是學習語言、提高學習興趣的良方,同時,還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面。
4、如果需要看書的,建議從最簡單的書看起,不累,寓學于樂;推薦書目:《讀者》、《青年文摘》、《思維與智慧》等,這些雜志上的文章大多文辭優(yōu)美,語言規(guī)范,寓意深厚;你的文化品味和語言文字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5、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相輔相成,只不過由于個人性格的不同略顯差別,這方面提高了,那方面也就會隨之提高。
6、總而言之,送你八字箴言:多看,多學,多說,多寫。
一、在朗讀中積累豐富的材料。
我們經(jīng)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在日常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按需調(diào)出,信手拈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
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边@些話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很深的。
二、加強熟讀背誦,在誦中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語言教學源于語感,語感教學來自誦讀。
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靈活自如、得心應(yīng)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fù),才能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的思維之間形成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熟讀和背誦便是強化語言的必由之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實際證明,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的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 三、適當拓展教材,延伸語言積累。
我們從《新課程標準》中可以了解到,教師是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所承載的信息是有限的。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僅僅著眼于一篇課文的教學,僅僅在一篇課文中尋找積累點是無法滿足學生對語言的積累的。因而,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dǎo)他們在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進行拓展,使語言的積累空間超越文本所限。
這不僅僅 是使得學生的語言積累更為豐富,還培養(yǎng)了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習慣,為日后的自我學習增強了學習能力。教材不等于教學內(nèi)容,我們在教學時應(yīng)立于教材之上,將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融合于教學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積累的時機,使學生所積累的知識層面更為豐富和深刻。
四、注重課外積累。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yǎng)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 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
指導(dǎo)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 語格言、優(yōu)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 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