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四”,三歲孩童都知道它們的意思,為何要拿出來做文章呢,豈非廢話連篇?其實不然。
“三”是數目二加一后所得,是個基數,一二三的“三”,這是最基本的意思,不必舉例了。古人創(chuàng)造漢字時,劃上三道,就認識到它的意思了。
“三”有時是序數,表示順序第三。例如“三叔、三樓、三房”中的“三”就不是基數而是序數。基數與序數是兩個不同概念,正常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聾啞人理解“三叔”與“三個叔叔”這二者不同的概念,就很難了。為此聾啞人語言研究專家張寧曾作過專門研究和報道(見1980年《心理學報》)。
“三”表示多數和多次。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翻四復、三思而行、三推六問等等。這個義項是保留了古漢語中的意思。古人以三、九表示多數,而不表示定數,古語有“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古語又可以說成“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可見“三”可相當于“千”?!叭北硎径鄶祷蚨啻危洺3霈F在成語中,例如,三人成虎、三頭六臂、三緘其口、舉一反三、三媒六證、三災八難、三人行必有我?guī)?,等等?/p>
“三”也可表示不定的少數,例如:“三三兩兩”,形容零零落落,數目不多,《樂府詩集》中已有“行不獨自去,三三兩兩俱”?!叭卸保干贁祹讉€子女,較早見于《后漢書方術傳》,“三言兩語”,指很簡短的幾句話,《水滸傳》有“若在家時,三言兩語,盤倒那先生。”“三年五載”,指不太長的時期?!叭齑螋~,兩天曬網”,指時間短而總是斷斷斷續(xù)續(xù),也有少的意思。
“三”有時不指數目,例如:不三不四、低三下四、顛三倒四、丟三落四、朝三暮四、招三惹四、推三阻四、說三道四、三長兩短等等,這些固定詞組里的“三”,既不是基數,又不是序數,既不表示多,也不表示少,它是一個代號,是“這樣”或“那樣”的意思。從結構上看,絕大多數是與“四”結合組成的固定格式,從意思上看,大多含有貶義。
“四”跟“三”有相同點,它既是基數,又是序數,是個“數目”,同時如前所述,它與“三”構成固定格式,就表示不定數。另外,它也可表示多的意思,例如:四通八達、四平八穩(wěn)、四分五裂、四海為家、五湖四海等就是。“四?!狈褐刚麄€天下,夸其廣闊博大的意思。但是“四”沒有少的意思,這是與“三”不同的地方;另外,“四”可以做姓,而“三”卻不可,這也是二者的區(qū)別。
筆者認為,一般詞典在解釋“三”與“四”時,義項說得不夠全,如很有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
[三]1數目,二加一后所得。2表示多數或多次。
[四]1數目,三加一后所得。2(si)姓。
如果說,辭書由于讀者對象不同,篇幅限制,釋義只能擇其要點,那么,對學習語詞的人來說,就不能拘泥于辭書的解釋了,要自己動一番腦筋才行。
如此看來,筆者說“三”道“四”一番,也許還不算饒舌。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