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3.《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4.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以上古詩均出自詩佛王維,詩中那些描繪大自然幽靜恬美的山水詩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其作品風格關鍵詞: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zhèn)渲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有關無言的詩句:
1、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杜眯小钒拙右?/p>
2、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镀兴_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溫庭筠
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人物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溫庭筠(yún)(約812 — 約866),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漢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jiān)(jiàn)助教。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1、《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譯文: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
2、《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譯文: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譯文: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
4、《葬花吟》——清代曹雪芹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譯文:不管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精靈,都一樣地難以挽留。問那鳥兒,鳥兒默默無語,問那花兒,花兒低頭含羞。
5、《新雷》——清代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
譯文: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
古詩的無言之美: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盁o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全詩: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李煜(五代)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擴展資料: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被囚于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后的一個插曲,由于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明確提出“無言之美”這一美學命題的是我國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
他在1924年發(fā)表的《無言之美》中說:“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p>
他提出“無言之美”,用以表述“意”在文學藝術領域里所能出現的最高層次的審美形態(tài)與審美境界。在先秦諸子中,孔子、老子、莊子都已有“不言”、“無言”之說,但多是因“言不盡意”而實行的一種策略。
但《莊子·知北游》中有幾句話,與“美”聯(lián)系起來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边@即是說,世界上有“無言”之“大美”存在。
莊子這一美學觀經過魏晉玄學家的演繹,最后被文學家們完整的接收過來。由南朝而唐宋,由于詩人和詩論家,受鐘嶸“文已盡而意有余”之啟迪,加之已有禪宗哲學、美學思想的輸人發(fā)展,更渲染了“無言”之美的魅力,使之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和審美追求。
例如: 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唐·皎然《詩式》) 詩者,其文章之效那?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唐·劉禹錫《釜氏武陵集紀》)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苦不堪憂。(唐·司空圖(詩品·含蓄》) 詩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過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言有盡而意無窮。(宋·嚴羽《淪浪詩話》) 人情物態(tài)不可言者最多,必盡言之則侄矣。
……詩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明·陸時雍《詩鏡總論》)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臾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此詩之所以貴情思而輕事實也。
(明·李東明《麓堂詩話》) 文學本是語言的藝術,詩又是語言藝術的最高樣式,為什么其最高的美學境界又在于“無言”呢?這是中國古代一個具有辯證意識的美學命題。 任何一首詩,詩人的情意是作品的精神主體,語言文字是物質載體,沒有載體,情意就不能輸出,從這個意義上講,“有言”是絕對的。
至于“無言”,至少應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意”不可用“言”盡行表達出來(詩人亦有意識的不盡行表達),只能讓讀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體味、探索而心領神會,文字之外的意蘊就在“無言”中獲得。另一方面是詩人運用語言的技巧和功夫,他的語言最精練,表現能力最強,能用“三分之語”去創(chuàng)造了一個“用意十分”的情深意遠的境界,其余“七分”被他省略了,寓“七分”于“無言”之中,這就是語言藝術功夫的高超顯示。
“無言”相對于“有言”,進一步說,“不言”有賴于“善言”,老子早有“善言無瑕滴”(《老子·二十七章》)。文學家也有“善言”說,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善言情者吞吐深淺,欲露還藏,便覺此衷無限。
善道景者絕去形容,略加點綴,即真象顯然,生韻流動矣。”詩人“善言”的表現,那就是善于做到“言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意”,通向“無言之美”的幽徑皆在于此。
陸時雍首先還是強調詩人必須精心酌選富于暗示性和啟示性的語言,才能做到“欲露還藏”不現形跡;對物象的描寫必須運用富有色彩的、動態(tài)感和表現力強的語言,才能做到“略加點綴”而一“真象顯然”。由此可斷:“有言”的表現力越高,成了真正的善言,“無言之美”才能愈高的顯現。
“有言”的表現力愈差,“無言之美”就會遭到窒息?!盁o言”以“有言”為依據而得以超越空間與時間;“有言”憑“無言”的拓展而得以顯示自身的魅力和能量。
從鑒賞美學的方向考察,“無言之美”在鑒賞者的審美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心理辯證過程。上文言及王弼的兩“忘”之論,“存言者非得象者也”,要得“象”必須否定“言”的存在;“存象者,非得意也”,要得“意”必須忘記或否定“象”的存在。
這兩次否定,完全適應于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一個人要證明自己有鑒賞力,“關鍵是系于我自己心里從這一表象看出什么來,而不是系于這事物的存在。
……人必須完全不對事物的存在有偏愛,而是在這方面純然淡漠,以便欣賞中能夠做個評判者?!保ㄓⅰU??睹缹W史》第十章)我們在鑒賞實踐中所獲得的審美經驗確亦如此,當你審視一件作品時,如果將審美注意集中于言辭之美,就有可能忽略“象內”“象外”的精旨妙義‘忽略深邃廣遠的意境之美,就會犯“買犢還珠”的錯誤。
故而,在審美鑒賞時,必須否定美賴以傳導表現的美的符號,才能無牽無掛、不受任何外在之物干擾而獲取美的內涵,否定愈徹底,獲取的實現愈充分。一個鑒賞者在一系列的審美活動中最后獲取了“無言之美”,他也隨之進人了心靈自由、審美自由的無限愉悅的境界。
唐宋及其以后眾多的詩人、詩論家之所以都以不同的表達方式祟尚“無言之美”,是因為他們已經具有了徹底回到詩的“吟詠情性”的本位上的創(chuàng)作意識,較為徹底的排除了任何理念對于詩的有形的干擾,摒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非詩傾向?!安欢梦淖帧笔乔笄樾宰匀坏牧髀?,“不落言荃”是否定詩中說理和議論文字。
誠如黑格爾所說“藝術在一切方面都要把我們帶到一個。
古詩的無言之美: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
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全詩:《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五代)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譯文:孤獨的人默默無語,獨自一人緩緩登上西樓。
仰視天空,殘月如鉤。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擴展資料:賞析:這首詞是作者被囚于宋國時所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后的一個插曲,由于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