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秦皇島、唐山一帶看皮影與哼大鼓是當?shù)亟衅毡榈娘L俗。
看皮影是指皮影戲,把驢皮刻制的影人,用燈光映射在影幕上,皮影演員在幕后操縱影人動作,配說詞和背景音樂,有的還要配唱,以此來表演故事情節(jié)。冀東一帶皮影戲劇目很多,頗受歡迎的劇目有《五鋒會》、《三打白骨精》、《青云劍》、《鎮(zhèn)冤塔》等傳統(tǒng)劇目。
哼大鼓是冀東一帶農(nóng)村常見的娛樂形式,哼唱樂亭大鼓以說唱并重,曲牌常見的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diào)、流水板等,傳統(tǒng)曲目多是以演唱民俗民風和農(nóng)家生活為主,受歡迎的有《武松打虎》、《鞭打蘆花》等 望海大會俗稱逛碼頭,于每年的陰歷五月初五在秦皇島求仙入海處舉行。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起源于于何時呢? 據(jù)傳,2200年前,秦始皇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藥,特命道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前往東海求得長生不老藥。
這一去便再無音訊,不見歸來了。據(jù)說是徐福求不到長生不老藥,便偷偷的轉(zhuǎn)去了一個孤島,率五百童男童女在島上繁衍生息,定居下來。
這個島便是今天的日本島。 遙想兩千年前,海灘外桅檣林立,云帆高掛,樓船待發(fā)。
上千名少男少女,被迫登舟。而沙灘外,爺娘哥姐奔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難分難舍,撕魂裂魄的驚心場面,讓人為之黯然,不忍觀顧。
于是每年到了五月初五,童男童女的親人們便來到入海處,登高遠眺,望眼欲穿,卻只見云詭波譎,煙海茫茫。 久而久之,望海便演變成了古老民俗--望海大會。
每到這個日子,東至綏中,西至樂亭,人們呼朋喚友,結伴而行,趕到秦皇島逛碼頭,海邊聚滿了人群,非常熱鬧,到處是擺攤的,賣貨的,各種小吃,農(nóng)副產(chǎn)品隨處可見,如同趕集,勝似廟會。人們除了瀏覽碼頭的風景,買些貨物,還到海邊拾些海物。
然后就是這樣積淀著秦皇島人淳樸民風;表現(xiàn)人們與大海相關相連;求得人海關系自然和諧;祈求大海風平浪靜的民俗活動。 你知道秦皇島的由來嗎? 相傳秦始皇吞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就加緊修馳道、通水路、巡視郡縣。
一日,秦始皇東巡至海,忽有齊國人攔駕駛求見。 始皇問:“為何攔駕?”齊人答:“稟報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
這仙山時隱時現(xiàn),出現(xiàn)時,樓臺亭榭依稀可見,鐘鼓笙簫悠揚悅耳。仙人們駕云行路,飄飄灑灑;飲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長生不老的藥。
大王,若想萬壽無疆,何不派人去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藥呢?” 始皇聽罷,半信半疑當即降旨,令齊人去仙山尋藥。 幾日后,齊人回來稟報始皇:“因為小人福淺命薄,仙山一直未現(xiàn),是海上一陣颶風,把我們吹了回來?!?/p>
始皇聽后不悅,可轉(zhuǎn)念一想,世上要講福大命大之人,看來只有朕了,待朕親臨海邊,眺望仙山罷!于是急令兵士速在海邊山巖上筑造行宮,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遺址。始皇住進行宮,待仙山再現(xiàn)。
果真,一日睛空萬里,碧波如鏡,萬籟無聲。海面忽地升騰一片光輝,光環(huán)中聳起三座小山。
只見,隱隱山頭見樓臺,淡淡樹影倚云栽,層巒疊翠,連綿數(shù)十里,忽如傘蓋、忽如旗幟、若似浮圖、若如城廊,殿閣獸脊,異態(tài)萬千,變幻無窮,近半個時辰,仙山方消。 始皇見狀,大悅。
從此堅信齊人之言。便令將士四處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方士,共議求仙之事。
此時,燕國方士盧生見此告示后,毛遂自薦,到行宮拜見始皇。盧生說:“小人愿帶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不老之藥?!?/p>
“有何把握?”始皇問。盧生答:“從前此地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羨門,一個叫高誓,他們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
他們?nèi)糁朗菫榇笸跚笏?,定能應允?!笔蓟事牶?,萬分高興,忙說:“你若能求得仙藥,寡人必有重賞。
不知你何時動身?”盧生說:“大王,請允我三日,一要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還要置辦些珠寶法器,以作見面之禮。另外,懇請大王為我們選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入海?!?/p>
始皇一聽,“好!”遂傳令兵馬集中,分東西二路沿海灘選址。 兩天后,東路人馬回宮稟報:距碣石海岸不遠處的海里,有一小島,方圓數(shù)十里。
小島四面環(huán)水,島上小山突兀,清泉飛瀑;蒼松翠柏,一片蔥綠;遍地野花,絢麗奪目。尤其那岸邊細沙,金光閃亮,走在上面,象踩著柔軟的絨毯。
始皇一聽,決計親率兵馬渡船登小島查看。 始皇一登上小島不由贊嘆道:“朕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見如此奇麗山水。
且這里風輕浪靜,沙軟潮平,極易船兒航行,入海之處,非它莫屬!”于是,始皇就在小島上住了一宿,只待即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盧生和弟子韓終、侯公、石生等一身道裝,在海邊待命。
始皇今天特別高興,先把酒朝拜仙山,后令兵士將珠寶以及在小島上采集的各種瓜果一并裝船,以犒勞方士。隨后,降旨入海。
小船徐徐揚帆,乘風破浪,秦始皇則站在小島山巖上,目視小般直至消失在海天盡頭。 話說盧生和弟子們在海上飄泊多日,水盡糧絕。
既沒有找到仙山,更沒尋到仙藥。他們知道這樣空手而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萬剮。
無奈之中,盧生想出一計,他用黃緞子做了個符咒,上面寫道:“亡秦者胡也”五個字,帶弟子返回行宮。見到始皇后,謊稱仙山上的仙人讓將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擱。
秦始皇見。
關于山海關民俗風情: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jīng)的關隘。
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筑長城,建關城設衛(wèi)。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
由于地勢險要,素有京都鎖鑰之稱。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
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zhèn)東,內(nèi)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筑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在東西城門之外,還各建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或甕城。
關城東門的城臺,呈長方形,高十二公尺,南北連接長城。中部有巨大的磚砌拱門,溝通關城內(nèi)外,有關門可以開閉。
城臺上建有一座二層箭樓,重檐九脊布瓦頂,高十三公尺,寬二十公尺,深十一公尺。東、南、北三面開箭窗六十八個,平時以木制朱紅窗扳掩蓋,板上有白環(huán),中有黑色靶心,與彩繪桁枋相配合。
登上城臺遠眺,北望長城蜿蜒山間,南眺渤海波濤浩渺,正如古詩所說,“曾閑山海古榆關,今日行經(jīng)眼界寬,萬頃洪濤觀不盡,千尋絕壁渡應難”。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歷經(jīng)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diào)動了數(shù)以萬計的軍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建成了占地約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占地約230公頃,具有七城連環(huán)、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tǒng)。
山海關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處”的古代城。
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并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島。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qū)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后,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歷經(jīng)1100百多年。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qū)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zhàn)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jīng)之地。
擴展資料:
秦皇島的文化:
秦皇島是一座既蘊涵古都風韻,又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文化都市,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山海文化、長城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鮮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匯聚,城市文化印記俯拾皆是。
全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19處,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1處,文物藏品5000多件,擁有在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97項,國家級5項。長城博物館、玻璃博物館、港口博物館、北戴河博物館、輪滑博物館、青龍民族博物館等12個博物館不僅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明,也成為與世界交流的平臺。
秦皇島被譽為“長城文化之鄉(xiāng)”、“孤竹文化之鄉(xiāng)”、“吹歌之鄉(xiāng)”、“民間詩詞之鄉(xiāng)”等。昌黎地秧歌、撫寧鼓吹樂等民俗文化不斷“走出去”,彰顯地域文化風采。秦皇島每年舉辦望海祈福節(jié)、中華愛情節(jié)、海洋文化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秦皇島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