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錢塘湖春行》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草送別》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風(fēng)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寒食野望吟》風(fēng)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zāi)怪刂丿B疊,上面已經(jīng)長滿了綠草。亂點碎紅山杏發(fā),平鋪新綠水蘋生。
——《南湖早春》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靖安宅里當(dāng)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望驛臺》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yuǎn);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漠漠凄凄愁滿眼,就中惆悵是江蘺。
——《江邊草》江邊小草隨風(fēng)搖擺充滿愁緒,所有的惆悵都灑落在江中。罷草紫泥詔,起吟紅藥詩。
——《草詞畢遇芍藥初開》小草搗碎后變成了紫色的泥狀,站起身來吟一首紅藥詩。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早冬》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干了大地。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春題湖上》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fēng),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diào)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xiàn)眼前,詩人不由發(fā)出對西湖風(fēng)光的贊美。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顿x得古原草送別》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錢塘湖春行》
〖譯文〗
茂密的野草布滿了原野,
他們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榮。
縱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會把它燒盡,
等到春風(fēng)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一首贊美小草的詩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 白居易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fēng)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擴展資料:
《賦得古原草送別》創(chuàng)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dāng)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yīng)考習(xí)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
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白氏長慶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xué)上積極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相當(dāng)重要的詩人。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jìn)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cè)重表現(xiàn)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cè)重表現(xiàn)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jǐn)嚴(yán),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xué)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此詩作于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yīng)考的習(xí)作。按科場考試規(guī)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zhuǎn)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yán),故此體向少佳作。據(jù)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xiàn)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并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可見此詩在當(dāng)時就為人稱道。
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rèn)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①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② 【作者】 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貞元 十四年 (798)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 用科,補盩厔(今周至)縣尉。
曾任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上書 忤執(zhí)政,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
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終刑部尚書。
早年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并稱元、白。晚年與劉禹錫酬唱,時稱劉、白。
有《白氏長慶集》,《全唐詩》存詩三 十九卷。 【注釋】 ①離離: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冻o·招隱》:“王孫游兮不歸, 春草生兮萋萋。”
王孫:貴族的后代,這里泛指遠(yuǎn)游者。 【品評】 《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
況謔之曰: ‘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 盡, 春風(fēng)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 耳。
’”《幽閑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齊漫錄》、《全 唐詩話》等都有類似記載,從而擴大了這首詩的影響。“賦得”,是“賦”詩 “得”題的意思。
“得”什么題, 由人限定。 除進(jìn)士科考試命題外,常見的 “賦得”詩有兩類:一類是取成句為題,如駱賓王的《賦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類是詠物兼送別,如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
白居易的這一首,屬于 后一類。 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扣題目甚緊:先寫古原草,后寫送別,但 寫古原而暗寓別情,寫送別而不離草色。
第一句以“古原草”點題,前加“離 離”,狀其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yīng)。次句“一歲 一枯榮”雖“榮”、“枯”并舉,卻落腳于“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 “榮”是主要的、本質(zhì)的。
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詩人 倒置一歲之中先“榮”后“枯”的順序,既表現(xiàn)了“原上草”的頑強生命力, 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離離”,綠遍古原的畫卷。
次聯(lián)“野火燒不盡”承“枯”, “春風(fēng)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言,卻 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落到下句,與第二句“榮”、“枯”并舉而重點歸“榮”契合。
第三聯(lián)就“春風(fēng)吹又生”作盡情描繪。出句 從嗅覺方面落墨:“遠(yuǎn)芳”,即播散得很遠(yuǎn)的“草”香。
這“草”香,從“原” 上散發(fā),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晴翠”,即陽 光下閃亮的“草”色。
這“草”色,從“原”上延展,直連接遙遠(yuǎn)的荒城。十 個字,把經(jīng)過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以上賦 “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guān)。
而讀到尾聯(lián),便感到前面所寫的“離離”之 “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過那“古原”嗎?“原上草”“遠(yuǎn)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yuǎn)芳” 踏上“古道”嗎?“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 走向“荒城”嗎?詩中的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重復(fù)。
“原上草”“一歲” 一“枯”,而“春風(fēng)吹又生”,循環(huán)不已。每當(dāng)“原上草”“春風(fēng)吹又生”, 就“又送王孫去”,也循環(huán)不已。
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 地、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為主語,一氣盤旋,胍絡(luò)分明。
后兩句以“又送” 轉(zhuǎn)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yīng)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jǐn) 嚴(yán),通體完美。
中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一聯(lián),對仗工整而氣勢流 走,充分發(fā)揮了“流水對”的優(yōu)點。它歌頌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樂 觀向上的鼓舞力量。
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fēng)”,又含有深刻寓義。它在當(dāng) 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稱贊,直到現(xiàn)在還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一、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fēng)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二、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繞過孤山寺以北漫步賈公亭以西,湖水初漲與岸平齊白云垂得很低。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最喜愛湖東的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三、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譯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四、早冬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譯文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樣可愛。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干了大地。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樣。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五、杭州春望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hù)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譯文
杭州城外望海樓披著明麗的朝霞,走在護(hù)江堤上踏著松軟的白沙。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蘊在蘇小小家。紅袖少女夸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是誰開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6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