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布者:陳晨
功能性訓練
功能訓練的釋義功能訓練概念的界定由于功能訓練是一項新興的研究,各專家學者的觀點各有不同,美國國家運動醫(yī)學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將其定義為:所有功能訓練形式都包含有運動鏈和運動三維平面中的加速、穩(wěn)定和減速的動作。;有“功能訓練之父”稱謂的Gary Gray給出的定義是:發(fā)展身體被設計的動作;有大量實踐經驗并擔任1996年奧運會女子冰球金牌獲得者美國國家隊體能教練Mike Boyle將其解釋為:訓練運動的動作。從表述看,似乎各不相同,但通過分析可發(fā)現:第一種定義是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指出功能訓練的動作特點要素,說明了動作銜接的加速度、功能平衡狀態(tài)和多維度的特點;關于第二個定義是以解剖學理論為出發(fā)點,分析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構造和我們身體應該做的動作,人體的各種復雜運動——包括競技動作都是人體功能性動作的組合,功能訓練將訓練動作建立在人體解剖結構基礎上的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第三種定義運用了人體運動生理中神經控制肌肉機制的理論,強化運動程序,達到自動化狀態(tài);運用多種刺激,全面提高運動技能,使訓練指向比賽性更強。具體而言功能訓練不是以練習外表的肌肉體積和形狀為目的,不強調某一具體動作中四肢力量的過分發(fā)展,而是注重意識與肌肉統(tǒng)一,神經肌肉系統(tǒng)更有效;通過加深層小肌肉的協調發(fā)展,預防運動損傷;接近與比賽的方式使運動神經系統(tǒng)向肌肉發(fā)出最強的沖動信號,同時這種強刺激迫使肌肉群激烈收縮產生巨
功能性訓練就是將「專門用的功能」進行一個正確的使用并強化。這個對專項的競技運動員尤其重要。
功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目的。因此功能性訓練可以說是有目的性的訓練。功能性訓練一直以來被許多運動員和教練員誤認為是“專項訓練”,意味著有些動作或者動作模式與各個專項相結合。實際上,將功能性訓練描述為“運動綜合性訓練”更為恰當。
擴展資料:
功能性訓練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絕不抬舉或承受核心或關節(jié)無法負荷的重量。戴上助握帶就代表你正試著舉起超過握力范圍的重量,藉此專注在提升下肢力量。從健力的角度來看,這么做一點問題也沒有,但從功能性訓練的角度來看,使用助握帶會迫使身體做出不自然的動作。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使用腰帶支撐背部,或是做杠鈴劃船時,利用重訓椅支撐上肢或頭部。這樣的輔助最終會造成四肢肌肉過于壯碩,導致核心無法負荷,身體的自然平衡也因而遭到破壞;樹干比樹枝粗壯是有其道理的。
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有以下幾種:
1、移動障礙的康復訓練
移動包括床上移動(翻身,坐起)、輪椅移動及轉移。移動障礙的原因包括上肢或下肢關節(jié)活動受限、四肢肌力低下、上肢或下肢協調性障礙、一側肢體偏癱等。
2、修飾障礙的康復訓練
修飾活動包括洗手和臉、擰毛巾、刷牙、梳頭和做發(fā)型、化妝、刮胡子、修剪指甲等。修飾障礙的原因包括:上肢和頸部關節(jié)活動受限;上肢和頸部肌群肌力低下;上肢和頸部肌群協調性障礙;上肢偏癱;認知和知覺障礙。
3、進食障礙的康復訓練
進食包括吞咽;拿起并把握住餐具(碗、筷子、勺等)、食品及各種飲料杯、罐;將食物送到口中。進食障礙的原因包括:上肢或口腔頜面部關節(jié)活動受限;上肢或口周圍肌群肌力低下;上肢、頸部及口周圍肌群協調性障礙;上肢偏癱;認知知覺障礙及感覺障礙。
4、穿上衣障礙的訓練
穿上衣動作包括:將上肢放進袖口中,脫、穿套頭衫;用手將衣服的后背部向下拉;解開或系上鈕扣、開關拉鏈和按鈕;分清上衣的上、下、前、后及左、右以及它們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
穿上衣障礙的原因有:上肢和軀干關節(jié)活動受限;上肢和軀干部肌群肌力低下;上肢肌群協調性障礙;上肢偏癱;認知、知覺及感覺障礙。
5、穿褲子、鞋、襪障礙的訓練
主要動作包括站著提褲子;抓住褲腰并系皮帶;解開或系上扣子、開關拉鏈,系鞋帶;分清褲子的上、下、前、后及左、右以及它們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穿褲子、鞋、襪障礙的原因有:上肢、下肢和軀干關節(jié)活動受限;上肢、下肢和軀干肌群肌力低下;上肢偏癱;移動障礙(無上肢損傷);認知、知覺及感覺障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康復訓練
作為恢復性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制定使患部及肌肉群的肌肉力量恢復的訓練計劃?肌肉力量被分為靜力和動力兩種。強化肌肉力量的方法主要有3種:靜力訓練法、動力訓練法、動靜力綜合訓練法。
靜力訓練法的練習是關節(jié)和四肢不動的前提下,通過肌肉的收縮活動使肌肉力量得到強化。簡單地說:就是肌肉發(fā)揮的力量比所受的抵抗力量要小或者相等。在恢復性訓練的早期階段使用靜力訓練法會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動力訓練練習法是指針對一定的抵抗和負荷使肌肉的長度縮短、在關節(jié)可活動范圍內關節(jié)的活動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強。動靜力綜合訓練法從方法上來說就是動力訓練法同可變性抵抗訓練法的組合。同其他的動力學的練習方法不同的是抵抗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調整,這種訓練是通過控制其實施速度來完成的。同動力訓練法和可變性訓練法相比較,動靜力綜合訓練法的優(yōu)點是練習的速度。徒手抵抗法在恢復階段對肌肉力量的強化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這種方法不需要任何的器械,而且對于特定肌肉的力量強化也最有效果。其訓練法同動力訓練法相類似。
肌肉損傷前后形態(tài)是否大致相同,如果肌肉的粗細沒有變化,那么就可進入到肌肉耐力的訓練中。肌肉耐力的強化方法與以動力訓練法的大負荷、少反復來提高肌肉絕對力量的方法正好相反,即:減輕負荷量增加反復次數。
速度是指肌肉的收縮速度。受傷、變弱、變細的肌肉都不可能很快地進行收縮,如果要獲得同受傷前一樣的肌肉力量,必須進行提高速度的練習,待患部周圍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速度恢復的時候,各個項目競技所必須的動作練習也應隨之而展開。即技術訓練的開始。全身耐力,即體力上最后一個階段,是從第1階段柔軟性的獲得開始就已經進行了。應該看出恢復性訓練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身體。
提高訓練效率
從運動生物學的機制看,只有類似于比賽的神經肌肉的募集方式的練習,其效果才有可能被轉移到比賽中去。目前,我國部分技術相對簡單的周期性體能項目,如游泳、賽艇和田徑的部分項目,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其差距并不在于練習的運動量,而在于實施練習時的針對專項的指向。由于受傳統(tǒng)周期理論的影響,我國部分一線運動員在準備期的體能訓練遵循以“量”為主的訓練原則。這種低強度的訓練顯然不可能使參與運動的器官和系統(tǒng)達到符合專項要求的生理負荷,當然也就無法沖擊現有運動能力的“極限”。這種形式上非專項的訓練尤其對那些距離短、速度快,以無氧供能為主的體能項目危害較大。如神經一肌肉系統(tǒng)對訓練強度具有敏感的選擇性“適應”,長期低強度的刺激無法使肌肉的快肌纖維得到訓練,而只能使慢肌纖維得到優(yōu)先發(fā)展,一部分中間型纖維會朝著慢肌轉型,甚至典型的快肌纖維也會在組織結構和功能上逐漸轉向慢肌,如線粒體增多和有氧能力提高等。而導致訓練的低效,運動成績得不到預期的提高。而功能訓練的優(yōu)勢在于不斷認識項目的本質特征規(guī)律,把握住項目特征的核心和具有競爭力的參賽能力,并在訓練的實踐中不斷地給予創(chuàng)新,不但使運動強度達到比賽的要求,更強化了技術動作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適應性,故功能訓練不但對運動員的速度、靈活、協調性、平衡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對專項能力的提高有著更為直接的幫助。所以功能訓練有利于運動員專項體能與技能的發(fā)展,挖掘運動員的潛力,縮短了技術成熟期,提高訓練效率。
強化核心肌肉力量 人體在完成技術動作過程中,將參與完成動作的肢體連成一個“鏈”,參與動作完成的身體每個部分,則是鏈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技術動作的完成,依靠動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傳遞實現的。例如選手在網球發(fā)球功能練習中,通過一個帶有阻力的,包括胸、肩、上臂和軀干轉體模仿揮拍動作的滑輪裝置的功能訓練,來提高正手與反手力量的同時,核心肌肉必然在其中發(fā)揮著穩(wěn)定作用,得到加強;健美操功能訓練的很多練習都是針對核心部位的,羽毛球運動員身穿沙衣的訓練方法對核心力量更為直接。
有效預防運動傷害
按照人體解剖學方位,人體有三個相互垂直的基本面和基本軸,即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矢狀軸、額狀軸、垂直軸。人體是在三維的空間內進行多關節(jié)的運動,運動包括屈伸、側屈和旋轉多維運動,以往的訓練常常是在平坦的支撐面上進行單維運動練習,而軀干的側屈、扭轉肌群沒有得到相應的加強,必然導致核心肌群中原動機、對抗肌的過于發(fā)達,固定肌和中和肌的薄弱力量之間的不均衡,造成軀干不穩(wěn)定或關節(jié)位置的偏離,使損傷發(fā)生,而且傷痛的發(fā)生引起肌肉不能正常發(fā)力,肌肉力量減弱,體能下降,由此又進入一個力量下降,傷痛加重的不良循環(huán)中。功能訓練以解剖結構特點和生物力學功能出發(fā),從運動實踐出發(fā),引入斜向和旋轉形式以及屈伸、旋轉結合在一起的復合運動形式,精心設計出針對項目特點、多種獨特的多關節(jié)、多維練習,使每一塊肌肉都參與進來,保證了肌肉均衡發(fā)展,而且各肌肉的張力也保持了相應平衡。例如網球選手利用滑輪裝置模擬發(fā)球動作,發(fā)展力量練習,使髖、腰、手臂的力量得到全面提高,也使各關節(jié)、肌肉協調發(fā)力更有效。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謝謝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