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情 作者:李白
【原文】
?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譯文和注釋一】
【注釋】
1、深坐句:寫絕望時的表情。顰蛾眉:蹙眉。
【譯文】
佳人兒卷起珠簾等候等候,
一向坐著把雙眉緊緊閉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還是恨己。
【怨情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佳人卷起珠簾,深閨獨坐還皺著蛾眉。
只見玉顏上淚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終究恨的是誰。
【注釋】
⑴卷珠簾:意指其卷簾相望。珠簾:珠串的帷簾。
⑵深坐:持久的坐。顰(pín):蹙眉。蛾眉:蠶蛾觸須彎而細長,故以稱女子之眉。《詩·碩人》:“螓首蛾眉。”
【賞析】這是寫棄婦怨情的詩。若說它有所寄予,亦無不可。詩以簡練的言語,刻畫了閨人幽怨的神態(tài)。著重于“怨”字落筆。“怨”而坐待,“怨”而蹙眉,“怨”而落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至于怨誰?恨誰?作者鋪下了無限的空地,解詩人能夠自解。
【鑒賞】
五言絕句:言語平淺簡易,神態(tài)糾纏蒼涼,宛轉(zhuǎn)蘊藉,言短意長。“宛轉(zhuǎn)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了解李白詩篇的時候應該留意這些。古代的“佳人”就不是一個一般的詞,與現(xiàn)代口頭時尚的“美女”很不相同。《離騷》里的“香草佳人”指賢臣明君;《詩經(jīng)》中的佳人指容德俱美的年青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佳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篇的“宛轉(zhuǎn)蘊藉”是指詩篇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zhuǎn),而非指寄予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院子深深深幾許,柳樹堆煙,幕簾無重數(shù)。”(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shù)”的深院里,非常幽靜,非常孤寂,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佳人卷珠簾”,古人懷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人的做法,女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所以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予懷念之情,等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刻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姿態(tài)比素日愈加美麗,愈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佳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由于懷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闡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lián)系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己恨誰”,分明是懷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孑立孤寂,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便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兒的賦是個動態(tài)的進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后“深坐”,再“顰蛾眉”,最終“淚痕濕”,舉動可見,神態(tài)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便是一個意境,一個孤單的女子的懷念之情。這樣一個很一般的情形,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略的畫面,一起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jié),就能夠走漏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全詩哀婉蒼涼,糾纏悱惻。
【賞析】
言語平淺簡易,神態(tài)糾纏蒼涼,宛轉(zhuǎn)蘊藉,言短意長。“宛轉(zhuǎn)有古意”、“直接國風之遺”,在了解李白詩篇的時候應該留意這些。古代的“佳人”不是一個一般的詞,與現(xiàn)代的“美女”很不相同。《離騷》里的“香草佳人”指賢臣明君;《詩經(jīng)》中的佳人指容德俱美的年青女子,“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佳人卷珠簾”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閨中女子,李白詩篇的“宛轉(zhuǎn)蘊藉”是指詩篇中主人公情韻的婉轉(zhuǎn),而非指寄予興寓,所以說它“直接國風之遺”。
“深坐顰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層的。“院子深深深幾許,柳樹堆煙,幕簾無重數(shù)。”(歐陽修《蝶戀花》)女子所住的閨房在“幕簾無重數(shù)”的深院里,非常幽靜,非常孤寂,這是第一層;“深”還有深情的意思,所謂“佳人卷珠簾”,古人懷念親人,總要登高望遠,那是男人的做法,女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不能拋頭露面,所以只好“卷珠簾”望著離人去的方向以寄予懷念之情,等待離人回來,這是第二層;“深”的第三層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時刻很長了。顰是皺的意思,吳宮里的西施“顰”起來的姿態(tài)比素日愈加美麗,愈加楚楚可憐,才有了東施的效顰。“顰蛾眉”更顯出了“佳人”之美。
“但見淚痕濕”,由于懷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覺就流下相思淚。“濕”字闡明是暗暗地流淚,情不自禁地流淚。聯(lián)系到第二句的“顰蛾眉”,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怨情更重。
“不知己恨誰”,分明是懷念,是愛一個人,卻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點抱怨,離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個人在這深院里忍受著孑立孤寂,離人卻還不回來。但這種恨,其實便是一種愛。愛一個人,總是恨對方不能陪伴在身邊。
詩的前三句用賦,末尾用問句歸結“怨情”。這兒的賦是個動態(tài)的進程,首先是“卷珠簾”,然后“深坐”,再“顰蛾眉”,最終“淚痕濕”,舉動可見,神態(tài)逼人。李白的這首詩寫的便是一個意境,一個孤單的女子的懷念之情。這樣一個很一般的情形,作者捕捉到了幾個點,由這幾個點勾出一幅簡略的畫面,一起又留下無限的遐想。隨意的一個小細節(jié),就能夠走漏整個主題,可見詩人的洞察力。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wǎng)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zhì)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