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dāng)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xué)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dāng)作燈用。
由于他勤學(xué)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
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xué)的精神,促使他的學(xué)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xué)之士。后來,他當(dāng)了一個大官。
【典故】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庇谑前徇w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xué)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庇职峒业綄W(xué)堂旁邊。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彼麄兙驮谀抢镒×讼聛?。
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xué)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jié)果. 【典故】邯鄲學(xué)步 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xué)習(xí)怎樣走路。學(xué)習(xí)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不但沒有學(xué)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于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
【典故】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
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典故】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nóng)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
農(nóng)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農(nóng)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
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農(nóng)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
【典故】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yīng)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xùn)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后,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后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后,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xué)習(xí),很貪玩。一天,他逃學(xué)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里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
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么?" 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繡花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么時候才能磨成繡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
" 李白聽后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于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黃粱一夢】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陜西省長安縣)人。
傳說他的母親。
七步詩 典出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yīng)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dāng)上了魏國的皇帝。
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再追問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
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nèi)脫口一首詩,曹植就念了這首七步詩。
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人民恥笑,于是放了曹植。
最常見的就是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既是文學(xué)三境界又是人生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句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句出自柳永的《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fēng)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dāng)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還有兩種文學(xué)的意象也是比較有名的: 據(jù)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學(xué)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瘱|坡為之絕倒?!?/p>
這段引言形象地比較出了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qū)別。 。
1、車胤 車胤是晉代的名臣,以博學(xué)聞名。
他從小勤奮好學(xué),但家里特別窮困,有時甚至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這樣一到晚上,車胤就不能讀書,為此,他非??鄲?。
一個夏夜,車胤無聊地坐在屋外納涼。這時,在草叢里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蟲子身上一閃一閃的亮光多像燈光呀。
他趕緊找來一個用白紗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氣捉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口袋里。這么多蟲子發(fā)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盞小小的燈嗎?車胤拿著這盞“燈”,高興地進屋讀書去了。
就這樣,車胤經(jīng)歷長年累月的苦讀,終于成為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xué)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
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xué)習(xí)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xué)畫。
3、匡衡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墒羌依锖芨F,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xué)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xué)習(xí)。
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xué)習(xí)。他勤奮刻苦,學(xué)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4、陳平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dāng)?shù)貍鳛槊勒劇?/p>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xué)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5、蘇秦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xué)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zhǔn)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p>
詩中的月亮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xiāng)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痹娋湟晕竦囊蓡桙c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菊花 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花 梅花在嚴(yán)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zhì),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痹娋浼葘懗隽嗣坊ǖ囊蝻L(fēng)布遠,又含蓄地表現(xiàn)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shù)效果。
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苯杳坊▉肀扔髯约簜涫艽輾埖牟恍以庥龊筒辉竿骱衔鄣母呱星椴佟?/p>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zhì),言淺而意深。
松 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
韋黃裳一向諂媚權(quán)貴,李白寫詩規(guī)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zhì)。 蓮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蓮子”即“憐子”,“青”即“清”。
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guān),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guān)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梧桐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
元人徐再思《雙調(diào)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币晕嗤┤~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
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弊右?guī)鳥即杜鵑鳥。
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fēng)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鷓鴣鳥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nèi)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
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寒蟬 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
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币院s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