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當佛陀在蓮花池畔散步時,佛陀凝望著澄清的池水,突然看到了地獄的景象,有無數(shù)的眾生,在地獄的血池里浮沉哀嚎著。
佛陀悲憫地看著浮沉哀嚎的眾生,想著他們的無知和罪業(yè),不禁嘆息著,這時,他特別注意到一位叫健達多的,健達多在過去生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終因惡貫滿盈而墮落地獄。
佛陀悲憫他,想講他從地獄中解救出來,但在遍查他宿世的因緣后,發(fā)現(xiàn)幾乎找不到任何半點的善行,足以讓他得到救贖,后來,總算找到了他的微小善行。
原來,那是在久遠前的某一世,當有一天,健達多走在路上時,有只蜘蛛也走在路上爬行,健達多發(fā)現(xiàn)了,本想一腳蹋死它,當剛舉足時,忽然心中生起一個善念,想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條生路吧,就這樣,善念一起,小蜘蛛就從他的腳下死里逃生。
當佛陀觀察到這個善因緣后,放下那只蜘蛛,正停息在極樂世界美麗的花葉間,于是佛陀抓起銀色的蜘蛛絲從極樂世界徐徐的放到地獄里。
當健達多,在黝黑黝黑的地獄中掙扎浮沉時,突然抬頭看到在黑暗的天空中,有一絲銀色的光 ,從他的頭頂緩緩的降下來,于是他如惑救星般,趕緊用雙手抓住蜘蛛絲,奮力地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時,突然看到蜘蛛絲的下方,有無數(shù)的地獄眾生,也正攀爬在蜘蛛絲上。
健達多看見后,不禁驚慌和憤怒,想說;“就只有我一個人,都害怕這細”
蜘蛛絲斷了呢!何況細細的蜘蛛絲如何能承受這么多人的重量,萬一斷了呢,不是又要墮回地獄受苦嗎?
因此,健達多就情急惱怒地向下方呵責道;“喂喂,這條蜘蛛絲是我先發(fā)現(xiàn)的,是屬于我的,沒有我的允許,任何人也不準往上爬,下去,全部都給我下去?!?/p>
當健達多的呵責聲,還回蕩在空中時,蜘蛛絲突然從他的手中斷落了,于是健達多又從新掉回地獄中,只剩下銀色的蜘蛛絲,在黑暗的空中閃閃晃蕩著。
佛陀看了,輕輕的嘆息著。
佛陀的嘆息,也是我們的嘆息。
一念善,可以讓健達多有緣得以脫離地獄苦海。
一念惡,可以讓健達多從新沉淪地獄苦海。
如此我們還能輕易忽視任何一個微小的念頭或因緣嗎?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劉勰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
(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zhàn)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jī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zhàn)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趙翼) 回答者:zhxr63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8-15 16:44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宋國有個小人得到一塊璞玉,獻給本國的大夫子罕。
子罕不受。于是這個小人說:“這是寶玉呀,最適宜給君子做用具,留給我們地位低下的人是不合適的?!?/p>
子罕回答:“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 玉為寶。我們何不各守其寶?” 小人以“璞玉”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
許多人聽了這個故事以后,都鄙小人而贊子罕。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小人之語也不無道理。
“不貪”是寶,“寶玉”也是寶?!安回潯笔恰熬裰畬殹?,而“寶玉”則是“物質之寶”。
按照常理來說,人們既需要“精神之寶”,也需要“物質之寶”。而且在很多人眼里,“物質之寶”比“精神之寶”更為重要。
子罕的可貴,不在于他鄙視寶玉,而在于他能夠分清。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劉勰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
(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zhàn)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jī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zhàn)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趙翼) 回答者:zhxr63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8-15 16:44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園。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佛言佛語】積 善
※善惡四種標準∶
一.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利的是善。
二.對自己不利但對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的是惡。
四.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不利的是大惡。
慈心—為希望他人得到快樂。
慈行—為幫助他人得到快樂。
悲心—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為幫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與惡的定義∶
害他終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為—惡。
利他終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為—善。
善為至寶,一生享用不盡。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終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終生行善,須防行一惡。
當勢可為惡,而不為惡即是—善者。
當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惡者。
富貴之家,若無寬容之心易遭橫禍。
聰明之人,若無寬厚之心易損福壽。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但日有所損。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積善而望報於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報於人者無德。
為善而欲人知之,稱為陽善徒得虛名。
為善而不欲人知,稱為陰德天必賜福。
貧者而好施,其功德倍於富者。
為善最樂,天理昭昭報應無差。
為惡難逃,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報之以禍。
善氣迎人,如沐春風。
惡氣迎人,如逢炎夏。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濟貧。
人若不遭天禍,施舍第一良方。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舉止都極其溫和慈祥
性情兇暴的人談笑之間充滿恐怖的殺氣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處黑夜
猶如置身於陽光燦爛的晴空之下。
心地陰險邪惡的人,即使在大白天
像被魔鬼纏身一般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
作了壞事而怕人知道,這種人尚存羞恥心
還保留一點改過向善的良知。
作了善事急著讓人知道,這種人目的貪圖
虛名而已,已種下偽善的禍根。
引自:慈德居士
一個人真誠施恩惠幫助別人,就絕對不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報答,所以想要幫助別人,應 該幫助那些根本無能力回報你的人。
例如∶病、老、殘、弱者。
人間私語,天聞如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瞞,天不可瞞。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負善心人。
人惡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懲惡心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必有報,天律必無私。
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
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
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道善言,樂行善行。
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烈。
積榖帛者,不憂饑寒。
積道德者,不畏邪兇。
積善故事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青時極窮,生活艱難,心想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 苦者。后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置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贊此屋,風水極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 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后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 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于是立刻把住 宅捐出來,改作學堂。實踐了年青窮苦時念念利益眾生的宿愿。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zhèn)?,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 范家的曾孫都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八百年了,蘇州一帶范氏后人依然興旺。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 范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十倍、幾百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 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 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贊頌。
所以,世人若要為子孫謀福利的話,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