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交好??兞鶜q時,于九江見術,術出橘待之??儜哑淙?,及歸拜辭,橘墮地。術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児虼鹪唬崮感灾鶒?,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jié)亦關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些東西。
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xiàn)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復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里,一樣可以做事。
換句話說,隨便在哪里,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里,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tǒng)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
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情,后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記載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zhàn)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
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殺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
為什么他們不彎一彎呢?態(tài)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yōu)槭裁床贿@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
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
. 以下是尚香論壇“不知所云”網友發(fā)的: 柳下惠(亦稱柳下季),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jiān)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zhí)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于柳下(今濮陽縣柳屯)。
死后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
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fā)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fā)覺,躲在門后,忙著濕衣。
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完璧歸趙,我國古代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原文
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趙王欲勿之,畏秦強;欲與之??忠娖邸R詥柼A相如,對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許。曲在我矣。我與之璧而秦不與我城,則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請完璧而歸之!”趙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乃以詐紿秦王,復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為賢而弗誅,禮而歸之。趙王以相如為上大夫。
編輯本段文章解釋
戰(zhàn)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國的昭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愿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p>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p>
藺相如來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么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于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p>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愿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給趙國,我一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后,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一見到璧玉后,高興地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玭,請讓我指引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有瑕玭?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后,馬上向后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玼,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后,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固A相如說完,就擺出一付要撞墻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市給趙國?,F(xiàn)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后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只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jié)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當遵守誓約將玉璧奉上。現(xiàn)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璧玉已經被送回趙國,心里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趙國。
后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
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wenxian/nowwen/lybc/lybc_18.htm
下面跟著說到柳下惠,魯國的人,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他最高的一面在這里: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xiàn)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干,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復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里,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里,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里,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tǒng)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于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并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情,后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記載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zhàn)國孔子這一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一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一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里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一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一條一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一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殺身以成仁,如比干;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么他們不彎一彎呢?態(tài)度稍微改變一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墒撬麄?yōu)槭裁床贿@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里都可以干,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于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一個注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
以下是尚香論壇“不知所云”網友發(fā)的:
柳下惠(亦稱柳下季),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jiān)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zhí)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于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后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并沒發(fā)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里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fā)覺,躲在門后,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以下摘自尚香論壇 名為“登山”網友對柳下惠的回帖
現(xiàn)代人眼中的柳下惠:
然而,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中,一個所謂的作風不正派的女人,妄圖以色相勾引一個正直的官員失敗之后,恨恨的說了一句:“柳下惠!”從其表情和說話時的咬牙切齒就可以看出,她說的這句話并非褒義,而是貶義。細一思索,不言而喻,這時的柳下惠已成為了陽痿的代名詞。
為什么柳下惠居然淪落到如此地步?因為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許多人基于自身的陰暗所以不吝于用最卑劣的心態(tài)去揣度別人的行為。柳下惠就成了他們的犧牲品,他們絕不會相信那一夜居然如此平淡,以他們卑劣的心態(tài)完全無法想象出導致這種行為的動機,所以他們只能以妄想柳下惠的性無能來平衡自己。
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
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里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
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
現(xiàn)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眿D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
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p>
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jié):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
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fā)生越禮的事。后世流傳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中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
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
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
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yè)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
其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 季歷死后,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后著名的周文王。
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chuàng)業(yè)主,勤于政事,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xiàn),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后方。接著向東發(fā)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
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jù)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并且據(jù)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西南)。
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課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畫像,都來自漢代-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商紂時為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
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fā)展。與其子姬發(fā)在寶雞蟠溪釣魚臺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
發(fā)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傳于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在位50年。 武則天改唐國號為周時,追尊周文王為南周始祖文皇帝。
《史記·周本紀》說他能繼承后稷、公劉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jù)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
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著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稅有節(jié)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
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yè)業(yè)治理自己的國家。
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西周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
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紂王于是將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湯陰縣)。
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敝艹奸b夭等人為營救文王出獄,搜求美女、寶馬、珠玉獻給紂王。
紂王見了大喜:“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獄。并賞給他弓、矢、斧、鉞,授權他討伐不聽命的諸侯。
這就是史書中說的文王“羑里之厄”。 文王出獄后下決心滅商。
一面向紂王獻地,請求免除酷刑,取得信任,一面訪賢任能,壯大國力。他出獵在渭水河邊巧遇年已垂老、懷才不遇的姜尚在水邊釣魚。
文王同他談話,相互談得很投機,文王了解姜尚確有真才,便讓姜尚與他同車而歸,立以為師,共同籌劃滅商策略。據(jù)《尚書大傳》說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
頭一年調解虞芮兩國糾紛。虞(山西平陸縣)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屬國;可是他們不找商王裁決,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審斷。
據(jù)《詩經·大雅·綿》篇注說:虞芮兩國看到周國是“耕者讓其畔,行者讓路”,“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攜”,“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君子之風。兩相對比,內心羞愧,回國之后虞芮兩國都主動將所爭之地做了閑田處理,糾紛從此解決。
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戰(zhàn)敗西戎諸夷,滅了幾個小國。第三年攻打密須(在今甘肅靈臺縣),解除了北邊和西邊后顧之憂。
第四年“西伯戡黎(在今山西黎城縣)”,第五年伐邗(在今河南沁陽縣)。戡黎、伐邗實際上是構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
第六年滅崇國(在今陜西戶縣境)。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建立灃京(在今陜西長安縣灃河西岸)。
(詩經·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灃?!苯又窒蚰蠑U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
《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而殷商已處于極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
《尚書·無逸》和《呂氏春秋·制樂》都說他享國50年。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