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古代人口發(fā)展緩慢。
鴉片戰(zhàn)爭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長相當迅速,年平均增長高達14‰。建國前后人口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后,結束了人口生產的失控狀態(tài)。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口素質不斷增強。
一 人口數(shù)量 明代始有人口記載。1586(明萬歷十四年),18474 丁,約9萬人。
明末清初,人口減少,至1653年(清順治十年), 13848丁,約7萬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約9萬人。
1713年,清廷規(guī)定:“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后,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大幅度增長,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約50萬人。
1919年(民國 8年),總人口510526人。至1944年,總人口達 712755人。
建國后,膠州人口發(fā)展較快,1949-1987年38年間,人口增加24萬人,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間人口增加6.9萬人。
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間減少4.2萬人。1962-1972年,經濟開始好轉,人口呈迅速增長趨勢, 11年間人口增加12.8萬人。
1973-1987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放慢,15年間人口增加8.1萬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國以來,人口密度逐漸增大。
1919年(民國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為546人,分別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膠州北部平原區(qū)占全市面積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為284807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為41426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區(qū)占全市面積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總人口的4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鎮(zhèn)人口38057人,占總人口的7.6%;農村人口464788人,占總人口的 92.4%。此后10余年城鎮(zhèn)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
1978年起,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城鎮(zhèn)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0%,平均每年增長2673人。 三 人口變動 人口變動分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自然變動 民國時期,膠州人口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類型。
建國后,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醫(y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總的趨勢逐漸下降。進入70年代后,死亡率穩(wěn)定在6‰左右,增長趨勢與出生率基本一致。
1949~1987年,出現(xiàn)過兩個生育高峰期、一個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
1958~1961年,群眾生活困難,營養(yǎng)不良,出現(xiàn)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減少2250人。
1962-1970年,出現(xiàn)第二個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長136389人。
從70年代起,計劃生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長76703人,自然增長率8.47‰。
機械變動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遷居膠州定居,另立村莊二百余個,為明清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計劃遷移。民國時期,遇有災荒年景,佃農、破產農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飯,或到東北三省謀生,俗稱“闖關東”。
年景好轉大多數(shù)又轉回家鄉(xiāng)。建國后,膠州遷出人口多于遷入人口。
1954~1987年,遷出人口441705人,遷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95261人,平均每年遷移凈減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遷移凈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構成 膠州自古以來主要為漢族人居住。建國后,來膠州定居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漸趨增多。
1953年,少數(shù)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502845人,其中漢族502802人,占總人口的99.99%;少數(shù)民族43人,占總人口的0.01%。
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25人、滿族5人、高山族4人、朝鮮族3人、壯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維吾爾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個民族,比1964年新增4個民族(水族、藏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減少1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為656096人,其中漢族655878人,占總人口的99.97%;少數(shù)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總人口的0.03%。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88人、滿族87人、朝鮮族24人、蒙古族7人、壯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錫伯族1人、達斡爾族1人。
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1985年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 130人。
其中112人分布于膠城鎮(zhèn),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廟、大莊、冷家村、北王珠、小麻灣、南杜村、鋪集7處鄉(xiāng)鎮(zhèn)。 五 性別構成 民國時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國18年),男性299685人,占總人口的54.87%;女性246476人,占總人口的45.13%。
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總人口的52.55%;女性338234人,占總人口的47.75%。建國后,人口性別比例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
遂溪的糖膠,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不知道,但制糖膠的原料唐朝就有了。據(jù)《徐聞縣志》記載,唐朝貞觀年間,徐聞縣民間出現(xiàn)制糖的作坊,用牛拉石轆榨甘蔗汁,鐵鍋蒸煮,然后用瓦器分裝,制成黃沙糖或塊糖。
糖膠有的人又寫成“糖糕”,其實要寫成膠字才準確,因為實物就是軟軟的膠狀物。糖膠制作是一項很講究技巧的工藝。先用清水把黃糖或白糖煮成適度的糖漿,倒入抹過食油的小鍋,置于盛滿水的木盤中旋轉擺動,開成膠狀卷成一團,然后掛在木鉤上,用人工反復拉長,使其吸收空氣膨脹成橙黃色的糖膠。這個過程,費時又費力,即考驗人的靈巧,又考驗人的耐性,做起來真不容易。
糖膠配入其他材料,可制花生糖、芝麻糖、姜糖、薄荷糖、陳皮糖等,香甜美味,很受歡迎。這些糖膠一般制成條狀,或是圓餅狀。糖膠客就用挑著擔,沿街叫賣。有人來買時,就用剪刀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稱重賣。只有陳皮糖太硬,需要用錘子敲~
【釋義】:像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薄豆旁娛攀住っ隙畾庵痢罚骸耙阅z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鄒陽與枚乘因吳王劉濞不聽他們的勸阻,就投靠梁孝王劉武。劉武的大臣公孫詭因為嫉妒他們的才能,就誣陷鄒陽,迫使劉武抓鄒陽。鄒陽在獄中給劉武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感于心,合于行,親如膠漆。”劉武深受感動釋放了他。
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于魚鹽之中”的名人。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
膠鬲,殷商時人,起初隱居在商地。周文王將他推薦給殷紂王做大臣。后來紂王暴虐無道,周武王興兵討伐。紂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膠鬲到鮪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后,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褂謫枺骸甘裁磿r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膠鬲回朝覆命。當時剛好下雨,但武王仍帶兵疾行,軍師認為不可。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覆命,如果我不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準時到達,才能救得了膠鬲?!箌由此故事,可見武王之守信義,與膠鬲賢能而為文王、紂王、武王所重視。
膠州古代人口發(fā)展緩慢。
鴉片戰(zhàn)爭前的百余年人口增長相當迅速,年平均增長高達14‰。建國前后人口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公元20世紀70年代以后,結束了人口生產的失控狀態(tài)。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口素質不斷增強。
一 人口數(shù)量 明代始有人口記載。1586(明萬歷十四年),18474 丁,約9萬人。
明末清初,人口減少,至1653年(清順治十年), 13848丁,約7萬人。1711年(康熙五十年),18097丁,約9萬人。
1713年,清廷規(guī)定:“新增人丁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后,人口統(tǒng)計數(shù)大幅度增長,至1836年(道光十六年),106350丁,約50萬人。
1919年(民國 8年),總人口510526人。至1944年,總人口達 712755人。
建國后,膠州人口發(fā)展較快,1949-1987年38年間,人口增加24萬人,人口平均增長速度為11%。其中,1950-1957年, 8年間人口增加6.9萬人。
1958-1961年,人口逐年下降,4年間減少4.2萬人。1962-1972年,經濟開始好轉,人口呈迅速增長趨勢, 11年間人口增加12.8萬人。
1973-1987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放慢,15年間人口增加8.1萬人。 二 人口分布 民國以來,人口密度逐漸增大。
1919年(民國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每平方公里358人。1987年,每平方公里為546人,分別為1919年、1949年人口密度的2.8倍和1.5倍。
膠州北部平原區(qū)占全市面積的49.5%,1964年普查人口為284807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7%,平均每平方公里46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63人;1987年人口為41426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平均每平方公里672人,高出全市平均密度126人。 南部丘陵區(qū)占全市面積的50.5%,1964年普查人口218038人,占市總人口的43%,平均每平方公里 37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25人;1987年人口27296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0%,平均每平方公里434人,比全市平均密度少 112人。
1964年城鎮(zhèn)人口38057人,占總人口的7.6%;農村人口464788人,占總人口的 92.4%。此后10余年城鎮(zhèn)人口平均每年增加不足300人。
1978年起,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城鎮(zhèn)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至 1987年,人口6864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0%,平均每年增長2673人。 三 人口變動 人口變動分自然變動和機械變動: 自然變動 民國時期,膠州人口為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率類型。
建國后,人民的生活狀況和醫(yī)療條件明顯改善,人口死亡率總的趨勢逐漸下降。進入70年代后,死亡率穩(wěn)定在6‰左右,增長趨勢與出生率基本一致。
1949~1987年,出現(xiàn)過兩個生育高峰期、一個生育低谷期。1952~1957年,出生106284人,死亡40088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
1958~1961年,群眾生活困難,營養(yǎng)不良,出現(xiàn)生育低谷、死亡高峰期。4年出生36642人,死亡44292人,減少2250人。
1962-1970年,出現(xiàn)第二個生育高峰期。9年出生183551人,死亡47162人,自然增長136389人。
從70年代起,計劃生育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1974~1987年,14年出生133150人,年均出生率14.7‰;自然增長76703人,自然增長率8.47‰。
機械變動 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先后有云南、山西等地移民遷居膠州定居,另立村莊二百余個,為明清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計劃遷移。民國時期,遇有災荒年景,佃農、破產農民多到外地逃荒要飯,或到東北三省謀生,俗稱“闖關東”。
年景好轉大多數(shù)又轉回家鄉(xiāng)。建國后,膠州遷出人口多于遷入人口。
1954~1987年,遷出人口441705人,遷入人口356975人。其中1954~1979年, 26年遷出人口比遷入人口多95261人,平均每年遷移凈減少人口 3664人;1980~1987年,平均每年遷移凈增加人口1316人。
四 民族構成 膠州自古以來主要為漢族人居住。建國后,來膠州定居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漸趨增多。
1953年,少數(shù)民族人口 6人(回族)。1964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502845人,其中漢族502802人,占總人口的99.99%;少數(shù)民族43人,占總人口的0.01%。
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25人、滿族5人、高山族4人、朝鮮族3人、壯族3人、蒙古族1人、苗族1人、維吾爾族1人。1982年人口普查,共有12個民族,比1964年新增4個民族(水族、藏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減少1個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為656096人,其中漢族655878人,占總人口的99.97%;少數(shù)民族人口增加到218人,占總人口的0.03%。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88人、滿族87人、朝鮮族24人、蒙古族7人、壯族3人、高山族3人、水族2人、苗族1人、藏族1人、錫伯族1人、達斡爾族1人。
少數(shù)民族人口分布比較集中。1985年有少數(shù)民族人口 130人。
其中112人分布于膠城鎮(zhèn),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86%;余18人分布于三官廟、大莊、冷家村、北王珠、小麻灣、南杜村、鋪集7處鄉(xiāng)鎮(zhèn)。 五 性別構成 民國時期,男性多于女性,1929年(民國18年),男性299685人,占總人口的54.87%;女性246476人,占總人口的45.13%。
1944年,男性374521人,占總人口的52.55%;女性338234人,占總人口的47.75%。建國后,人口性別比例的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1949~1969年,女性略多于男性。1949年,男。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狈鹩∮謫枺骸安蓊^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薄澳敲呆~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狈鹩」笮φf:“那就把魚拿下來吧?!碧K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狈鹩枺骸安恢下?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蘇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蘇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p>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