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共內戰(zhàn)大局已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退守臺灣?!霸颇戏垂簿葒姟钡臍堒姟钗臒ǖ谌姾投蜗N牡谖遘姽睬в嗳肆髀湓诹颂┚掃吘?。
1961年,在各方壓力下,臺灣當局下令撤回在緬甸盤踞的國民黨軍隊。撤退令下達后,3軍官兵多為離緬甸咫尺之遙的云南鎮(zhèn)康縣人,不愿意遠離故土去臺灣。5軍軍長段希文則據(jù)稱收到了臺灣密令,讓部隊留守邊區(qū)。兩支缺乏依靠的部隊最后飄零到泰國北部,入駐泰國清萊省美斯樂地區(qū)。美斯樂開始從原始山林向現(xiàn)代市鎮(zhèn)轉變。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泰軍久攻盤踞在泰北的苗共、泰共,七年無效。泰軍于是要求三五兩軍協(xié)助圍剿。1981年,泰北孤軍幫助泰國最終打敗泰共后,之后,泰國國王普密蓬及皇后前往曼谷醫(yī)院探望,詢問傷兵時發(fā)現(xiàn)他們聽不懂泰語,國王才知道這些士兵的來源。普密蓬國王遂御賜參戰(zhàn)者約800人以泰國居留權。
1984年,泰北孤軍逐步向泰國政府交出武器,戰(zhàn)士全部退役成為純粹的農(nóng)民。 1961年,段希文帶5軍入駐泰國清萊省美斯樂地區(qū)。美斯樂開始從原始山林向現(xiàn)代市鎮(zhèn)轉變。
如今的美斯樂已成為一處國際知名的金三角山區(qū)觀光區(qū)。當年5軍第一次進駐美斯樂時,面對的是野獸出沒的莽莽叢林。他們用茅草蓋房,用煤油點燈,后來到清萊買了10千瓦的柴油發(fā)電機,美斯樂才第一次接觸了電燈。
進入美斯樂的第一年,5軍等待著臺灣的援助。泰國、臺灣都持觀望態(tài)度。毫無準備的5軍陷入了困苦之中,嚴重時甚至“日食一餐,衣不蔽體”。他們開始在山林中種植玉米和稻子。 段希文將軍墓,位于泰國北部美斯樂。
“因人成事”,是毛遂譏諷不頂用的同伴的話。
平原君一行到楚國后,平原君馬上求見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lián)合抗秦??墒浅鯌峙虑貒?,不肯答允。
兩個人從清早談判到中午,也沒談出結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階下,等得焦急起來。
那十九人就對毛遂開玩笑說:“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錐尖吧!”毛遂二話不說,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lián)合抗秦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么說了這么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么人?”平原君說:“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隨員。”楚王便轉向毛遂呵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在同你們君主談話,你算個什么?”毛遂按劍而前,對楚王說:“你仗著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隨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這十步之內,大國也沒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
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聲了。毛遂接著說:“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諸侯,難道他兵多嗎?只不過能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振奮他的威力罷了。
現(xiàn)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雄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本錢。象楚國這樣盛強,天下各國都不能對抗。
白起,小娃娃罷了,帶了幾萬兵來和楚國打仗,一戰(zhàn)就奪去了你們的鄢、郢等地;再戰(zhàn)就燒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戰(zhàn)干脆俘虜了大王你的先人,這是百輩的仇恨啊,連趙國都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好歹!軍事聯(lián)盟是為了楚國,不是為趙國。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慚愧,連連稱是,滿口應承說,“確實象先生說的,愿意把全國的兵力參加同盟?!?/p>
毛遂又逼問:“聯(lián)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說:“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說:“快拿雞、狗、馬的血來!”血來了,毛遂捧著銅盤跪獻給楚王說:“請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邊,這是定盟的儀式;接著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p>
涂完血,毛遂左手拿著血盤子,用右手招喚殿外的十九個人說:“喂!你們接著在堂下涂血吧。你們這些老爺碌碌無能,就象所說的依靠別人成事的!” 這件外交大事,就這樣靠著毛遂的口才而終于取得了成功。
平原君因此很稱贊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鄲,感慨地說:“我不敢再鑒別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國一次,就使趙國的聲望提高了百倍。
毛先生的三寸長的舌頭,比百萬雄兵還強啊!”后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 以后,人們就把自己沒本事,而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
用“三寸之舌”來形容人的能說會道、善于辯論。
這個詞出自曹操的遺囑,即《遺令》。
原文是: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譯文為:曹操《遺令》中說:我的婢妾和歌舞藝人都很辛苦,讓他們住在銅雀臺(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二十公里鄴城遺址內),好好安置他們,在臺正堂上放六尺床,掛上靈帳,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從早至午,要向帳中歌舞奏樂。你們要時時登上銅雀臺,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給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無事做,可以學著制作帶子、鞋子賣。
現(xiàn)在用來形容人死的時候也不忘記自己的妻妾(妻兒)。
望采納,謝謝
此衛(wèi)姬應該是指齊桓公夫人。
有一次,齊桓公和大夫管仲籌劃討伐衛(wèi)國。衛(wèi)姬得知此事后,在后宮見到齊桓公時,就脫下自己的簪珥、佩環(huán),走到堂下跪拜著,請求齊桓公告之衛(wèi)國有什么罪?齊桓公想敷衍她,于是說:“你不要這樣,我并沒有那樣想呀!”衛(wèi)姬說道:“做君上的面上充滿了忿怒的顏色,手足也出現(xiàn)自大的舉動,這分明是要攻伐人家的表現(xiàn)!剛才君上初走進來的時候,舉起腳很高,氣色也很嚴厲,聲音十分清揚。
而現(xiàn)在一見我,這一切都中止了。我就已經(jīng)知曉君上的意思了,你是要攻打衛(wèi)國?!?/p>
于是,齊桓公只好答應她,不去攻打衛(wèi)國。
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于故宮博物院內養(yǎng)性殿東側,寧壽宮后區(qū)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麗。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于閣后(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
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維修。現(xiàn)存建筑為嘉慶年間改建后的規(guī)制。
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臺,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guī)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并稱清代三大戲樓。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
每逢各種節(jié)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后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清代宮廷內演戲的地方有多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臺。
而規(guī)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jié)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戲。據(jù)資料記載,清末西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jié)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并由皇帝、皇后、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西太后看,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 其中,壽臺面積210㎡,臺內不設立柱,采用抹角梁。
臺面后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臺,上樓梯可抵達祿臺。壽臺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lián):“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
取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淵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臺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jù)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臺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鉆出來的戲劇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蓮”一場戲,就是從臺底下慢慢鉆出四朵大蓮花來,一朵蓮花上坐著一尊菩薩。
臺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臺、福臺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臺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
三層臺設天井上下貫通,祿臺、福臺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臺地井,根據(jù)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使用三層臺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shù)只在壽臺上表演,福臺和祿臺則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
臺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后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
樓后則是慶壽堂。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里居住。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這里生下同治皇帝。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后,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并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院內游廊墻壁上的題詞,即當時大臣為慈禧祝壽的萬壽無疆賦。
儲秀宮是西六宮之一,也是明、清兩代后妃居住的宮室。前殿懸掛有乾隆皇帝御筆匾為“茂修內治”。
西太后曾在這里居住。繼而被封為懿嬪,于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載淳(即同治皇帝)。
光緒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慶賀她五十歲生日時,從長春宮又移到儲秀宮居住,一連又住了十年。現(xiàn)在儲秀宮內外的陳設,還是慶賀西太后五十壽辰時的原狀。
當時,為慶賀西太后五十歲生日,把儲秀宮、翊坤宮等處修繕一新,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使儲秀宮成為西六宮中最考究的一座宮殿。儲秀宮庭院中,有兩棵蒼勁的古柏;臺基下東西分設一對銅龍和一對銅鹿。
儲秀宮外檐油飾采用色澤淡雅的“蘇式彩畫”,題材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門窗都是以質地優(yōu)良的楠木雕刻的“萬福萬壽”和“五福捧壽”花紋。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
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后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
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現(xiàn)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古華軒 為北京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軒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回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
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間置倒掛楣子與坐凳,金柱間安裝透空燈籠錦落地罩,用以界分內外,形成內外空間的貫通。
軒明間內檐和后檐4間懸掛木雕龍匾4塊,明間楹聯(lián)一副,均是乾隆帝為古楸而題。軒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構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倚樹建軒,故名“古華軒”。
交泰殿 北京故宮內廷后三。
出自:《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此詩憑吊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原文: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賞析: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盀跻孪铩痹诮衲暇┦袞|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
“朱雀 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梢韵胍姰斈赀@里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
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跋﹃枴敝拢偌右弧靶薄弊?,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舊世 族的樓臺亭閣蕩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
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 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
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典故:不計人過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
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因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 翻譯: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
初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
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后,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
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么損失?!?/p>
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主旨:描寫了主人公的言行舉止是對寬容和忍讓美德的很好詮釋。
作者通過呂蒙正不計前嫌,沒有問拿位官吏的姓名的故事,告訴我們呂蒙正的這種寬容和忍讓所體現(xiàn)出的良好品格。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