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著名的典故希望你喜歡: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
教的鬧劇。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
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
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
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fù)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jīng)
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6.老馬識圖,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龋过R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zhàn)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后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zhàn)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薄妒酚洝せ袀鳌罚骸按锁B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苛政猛于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cè),有一個在墳?zāi)骨翱薜膵D人看上去十分憂傷??鬃恿⑵鹕韥砜吭跈M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鬃诱f:“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笨鬃訂枺骸澳菫槭裁床浑x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臥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P(guān)羽) 單刀赴會(關(guān)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盟誓。原指春秋戰(zhàn)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郢書燕說】: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鄭衛(wèi)之音】:鄭衛(wèi):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wèi)國。指春秋戰(zhàn)國時鄭、衛(wèi)等國的民間音樂。
【兵車之會】:春秋時齊桓公爭霸,屢次與諸侯會盟,其中在魯僖公年間的四次,齊國帶有軍隊,你為“兵車之會”。
【殺妻求將】: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人;非:不對。比喻知道以前不對。
【彩衣娛親】: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fā)笑。后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吹簫乞食】:原指伍春秋時子胥于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后指沿街乞討。
【董狐直筆】: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jù)事實,如實記載。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quán)貴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荩捍呵飼r魯國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備這兩位賢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駕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盟誓。原指春秋戰(zhàn)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間】: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稱墓地;作:起,興起。設(shè)想死者再生。
【犒賞三軍】:犒:以財物或食物慰勞、鼓勵。三軍:春秋時稱中軍、左軍、右宮為三軍;后統(tǒng)稱軍隊?,F(xiàn)指陸、海、空三軍。指獎賞、慰勞軍隊將士。
【輪扁斫輪】:輪扁:春秋時齊國有名的的造車工人;斫輪:用刀斧砍木制造車輪。指精湛的技藝。
【暮虢朝虞】:春秋時晉國假道虞國去打虢國,打下虢國之后,在歸途中又把虞國滅了。比喻覆滅變遷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戰(zhàn)國時期齊國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稱。
【管鮑分金】:管:管仲。鮑:鮑叔牙,戰(zhàn)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規(guī)】:墨守:戰(zhàn)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成規(guī):現(xiàn)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guī)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
【望帝啼鵑】: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圍魏救趙】:原指戰(zhàn)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jù)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zhàn)術(shù)。
【下里巴人】: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shù)。
【先自隗始】:隗:指戰(zhàn)國燕人郭隗;始:開始。以先任用我郭隗為開端。表示自我推薦。
【陽春白雪】: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shù)。
【郢書燕說】:郢: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遠交近攻】:聯(lián)絡(luò)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zhàn)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后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朝秦暮楚】:戰(zhàn)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jīng)常作戰(zhàn)。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fù)無常。
【鄭衛(wèi)之音】:鄭衛(wèi):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wèi)國。指春秋戰(zhàn)國時鄭、衛(wèi)等國的民間音樂。
【縱橫捭闔】:縱橫:合縱連橫;捭闔:開合,戰(zhàn)國時策士游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
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shù)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jīng)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quán),率領(lǐng)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 義不帝秦 』 出于《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表示堅持正義,寧死不屈。 『 頂天立地 』 出于元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 形容光明正大,氣概豪邁。
『 脫穎而出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xiàn)自己。 『 歃血為盟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比喻訂立盟約時,嘴邊涂上牲口的血,表示 誠意。
『 因人成事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意為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 『 碌碌無能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形容沒有能力,無所作為。
『 前功盡棄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表示以前的功夫完全白費。 『 難至節(jié)見 』 出于《藏書·名臣傳·肥義》 比喻人們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貞。
『 拔幟易幟 』 出于《史記·淮陽候列傳》 比喻取而代之。 『 兩鼠斗穴 』 出于《史記·淮陽候列傳》 比喻兩軍相遇于險要而狹窄的地方,沒有與會 側(cè)擊的余地。
『 貧賤之交 』 出于《藏書·虞卿平原君》 指患難之交,生死與共的朋友。 『 刎頸之交 』 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形容友誼極其深厚。
『 知人不易 』 出于《藏書·直節(jié)名臣·虞卿平原君》 指了解人不容易。 『 兩虎相斗 』 出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比喻兩雄像爭。
『 不遺余力 』 出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意為用盡全力。 『 吞炭漆身 』 出于《戰(zhàn)國策·趙策》 表示下決心報仇泄恨。
『 排難解紛 』 出于《戰(zhàn)國策·趙策三》 指調(diào)停雙方爭執(zhí)。 『 因勢利導(dǎo) 』 出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指順著事情的發(fā)展趨勢加以引導(dǎo)。
『 攻難易守 』 出于《藏書·九國兵爭》 指古代軍事。
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問鼎中原: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使齊軍受困。
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圍魏救趙: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jīng)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竊符救趙: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
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quán),率領(lǐng)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朝秦暮楚: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fù)無常的成語。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
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钡搅饲貒G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
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
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臥薪嘗膽: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勾踐回國后立志報仇復(fù)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xùn)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
不知道你是想問哪些成語典故,但是春秋戰(zhàn)國的成語典故,大多出于當時的格局,戰(zhàn)爭和著作
《詩經(jīng)》所出成語典故,二百余個,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在水一方”等都是很著名的成語
《戰(zhàn)國策》所出成語較多,如“呆若木雞”“退避三舍”“臥薪嘗膽”“西子捧心,東施效顰”“高山流水”“毛遂自薦”“紙上談兵”“完璧歸趙”“荊柯刺秦”“諸子百家”等等
《論語》所出一百余個,如常聽的“溫故知新”“三省吾身”“君子不器”“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鹊?/p>
《春秋三傳》《孟子》《墨子》《道德經(jīng)》《莊子》等等史書以及諸子百家的典籍中都有所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