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這是沈從文的小說《邊城》開首的一段文字。雖然已是80多年前的文字,每當讀起,一代文學巨匠筆下那個邊城老街仍令人神牽夢繞。
茶峒,讀過《邊城》,也就記住了這個頗為好聽的地名。這個邊城老街絕非作家筆下的虛構(gòu),而是確有其實。因為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許多人誤以為他筆下的邊城就在鳳凰縣;其實,與燈紅酒綠、一派熱鬧景象的鳳凰相比,茶峒老街不施粉黛、芙蓉出水的清秀模樣,更令人神往。
一眼望三省
“茶”,在苗語中就是漢人的“漢”;“峒”,意為“山中的小塊平地”。茶峒,顧名思義,就是“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清同治年間編撰的《永綏廳志》記載,茶峒“地處湘、川、黔三省之中,因古傳有兩戶漢人居此而得名”。
茶峒位于湖南花垣縣境內(nèi),與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zhèn)和重慶市秀山縣洪安鎮(zhèn)隔河相望,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由于地理位置險要,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
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舊石器時代,茶峒就已經(jīng)發(fā)祥文明。粗糙簡單的石頭打磨工具將邊城茶峒的人類活動史追溯到1萬多年以前。
這個“雞鳴三省”的偏僻小鎮(zhèn),在古時為西南官道上的重要驛站。清水江流經(jīng)茶峒的水域與酉水相連,航船上通貴州的松桃,下連湖南沅陵匯合成沅水直至常德。豐水時節(jié),茶峒碼頭每天都有七八十條商船裝船卸貨,桐油、木材、藥材從這里入川,川地的棉紗布匹、食鹽在這里分流。這一來一往的商業(yè)交流使茶峒街市熱鬧非凡。
作為湘西水陸要沖、軍事重鎮(zhèn),早在明朝,朝廷就于茶峒附近設立“崇山衛(wèi)”。明朝政府為強化對西南邊疆的統(tǒng)治,大力經(jīng)營滇黔,茶峒因此迎來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移民和經(jīng)濟發(fā)展契機。清乾隆年間,朝廷在茶峒設立“協(xié)臺衙門”,以屯軍為主體的大量漢族移民遷入茶峒,從事墾殖開拓。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外來移民為茶峒帶來的先進生產(chǎn)工具和技藝,奠定了這里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格局。
這個藏在湘西深處的遙遠邊城,在歷史上向來也屬“云深不知處”的化外之境。清乾隆年間編的一本地方志這樣記載:“永綏地屬紅苗,素號頑強。圣世不忍棄之,雍正九年詔諭開辟,遂納款輸誠,收入版圖?!庇澜棧床栳妓鶎倏h份,遲至雍正九年(1730年)才被收入中國版圖。
永綏,自然代表著天朝的期盼;但也隱約透露,當?shù)貜牟辉椌浮?br />
清嘉慶年間,湘西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苗民抗爭。清嘉慶六年(1801年),一位治湘的巡撫在奏折里提到茶峒:“在花垣西向六十里,本屬漢土民村;但有土城汛地,臨河扼要,北系保靖之對岸,西距四川洪安汛,至秀山八十里,南距貴州三叉塘三里,至松桃廳百二十里,即諺云‘一眼望三省’者?!?br />
這位巡撫極力推許茶峒“一眼望三省”的地理形勝,認為可以作為監(jiān)視苗民的前哨邊關(guān),因此建議朝廷在當?shù)赝捅恰S谑?,在嘉慶七年(1802年),清廷把原來的土圍子修筑成小石城,設東西南北4門,門樓上各有4座炮臺、420個垛口;并在城內(nèi)置一員參將,帶著幾百個綠營屯兵于此鎮(zhèn)守。
那座小巧的石城,在《邊城》一書里還曾出現(xiàn):“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墻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br />
茶峒的再一次復興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華北淪陷后,為解決淪陷區(qū)青少年教育問題,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決定,在環(huán)境閉塞而免于戰(zhàn)火的茶峒建立“國立茶峒師范學校”。一時間,新式學校、現(xiàn)代生活觀念等元素在茶峒迅速興起并蔓延,愛國熱情高漲的青年給古鎮(zhèn)帶來新的活力。
然而,茶峒畢竟只是一個遠離主流文化中心的偏僻山鎮(zhèn),每次外來文明涌入所帶來的繁榮,最終又因長期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交流的滯后而重歸于平靜,這也是茶峒眾多古文明元素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茶峒不大,像小一號的鳳凰古鎮(zhèn),一條正街穿鎮(zhèn)而過,腳下是光滑濕潤的石板路。走進小城里,所謂的城,也不過是一條長街及街邊幾條不長的小巷。
作為湘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茶峒居民以苗族和土家族為主。山城雄峙,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古渡擺舟,如詩如畫。詩云:“邊城勝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畫中游?!痹S多慕名而來者以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為導游圖,尋覓石碾和船夫的墳,踏青石古道,登水邊吊腳樓聽月下飄來的漁歌,回味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茶峒正街的房屋很密集,是湘西隨處可見的兩層木樓,刷著黃亮的桐油,一間緊挨著一間。二樓雕花的欄桿和窗戶古樸而莊重,一樓門面,大大小小的曲尺柜臺一路排列開去。老街并不長,沿著石板街往前走,拐一個彎,就下到河街。一條清悠悠、緩蕩蕩的河流映入眼簾,水聲潺潺十分悅耳。這是清水江,酉水的一條重要支流,彎彎曲曲繞城而過。水邊柳樹下泊著幾條船,遠處青山如黛。
和鳳凰一樣,茶峒的神韻也全在這臨河的堤岸上。河堤由巨大的麻石條筑成,據(jù)說是穿著草鞋的先民靠勞力從大山深處運來,和著汗水鋪砌而成。
千百年的流水把江中的石頭打磨得圓潤光滑,臨河人家正好就地取材,用來壘屋基。吊腳樓就在這屋基之上,伸出或長或短的斜柱。穿斗式結(jié)構(gòu)、斜木柱支撐的木屋一字排開,長約600米。與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樁,青磚代替了板壁,但有一處木樓是特意保存的,相傳翠翠當年就是在這一木樓上看江里捉鴨子的。照例,每年端午,三省邊界的年輕男子賽龍舟、抓鴨子,三省邊界的女子便站在河堤上、吊腳樓上為他們加油鼓勁。河邊碼頭有一面石壁,藤蔓纏出蒼翠,在高處刻著沈從文手書的“邊城”兩個紅色大字。
邊城茶峒的景點還有保存完好的古鎮(zhèn)城墻、太平軍西征將士牌位、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宿營指揮所、清政府在邊城設置的協(xié)臺及練兵校場,等等。
除了美景,茶峒的美食也別具特色。血粑鴨、本地臘肉、辣椒米粉以及山野菜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由于臨靠清水江,江里出產(chǎn)的鯰魚更是絕世美味。在河堤的農(nóng)家餐館找一處臨窗的桌子,一面是青山碧水、槳聲燈影,一面是紅酸湯熬著的鯰魚,讓人不禁感嘆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好義
茶峒山清水秀,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其后,更因為沈從文的《邊城》而聲名遠揚。小說將茶峒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淳樸的人情融為一體,凝練出湘西獨有的詩意。的確,與中國的其他地方相比,那個混亂年代里的茶峒人安寧自足的生活無疑是令人羨慕的。他們依山靠水而居,用木船連通外面的世界,下運桐油、川鹽和染色的五倍子,上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海味等。長途的販運模式加集市貿(mào)易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使這座占地僅兩平方千米的邊城老街很自然地成為了近代湘西邊界上的一顆明珠。
其實,緬懷這一切的根源依然要歸結(jié)于沈從文滿懷深情的敘述。他告訴我們,茶峒的社會歷史是純樸而有序的,茶峒人作為湘西人的一部分,用自己勤勞的品性捍衛(wèi)著這片土地上的光榮和夢想。正所謂“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好義,同一般當?shù)厝讼嗨?。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
每5天一次的茶峒場可謂是邊城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了,從白河上游的鎮(zhèn)南頭到原國立茶峒師范學校舊址的鎮(zhèn)北頭老街,近一里路的集市沸沸揚揚,吸引著來自花垣、松桃和秀山等地的漢、土、苗族鄉(xiāng)民。他們一大早或走路,或乘渡船和冒著白煙的火三輪打四面八方匯集到茶峒,形成一條與白河一樣純樸的人流。古街上,隨處可見扎著頭帕,背著竹簍的土家族、苗族居民,與沿江的木質(zhì)吊腳樓和老鋪前厚重的柜臺一起,描繪出湘西風情濃郁的畫卷。
按照當?shù)亓曀?,“趕邊邊場”的時候,三省邊界的各族人民,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盛裝打扮,到茶峒集市上逛一逛。集市上百貨、土產(chǎn)、補鍋的、鬮雞的、拔牙的游醫(yī)、占卦的相士……應有盡有,熱鬧非凡。年輕的男子還可以向心儀的女子“討”糖或果子,以試探對方的心意。
邊城地區(qū)的居民為了酬神還愿,經(jīng)常表演內(nèi)容多為“忠、孝、節(jié)、義”的儺戲。除此之外,花燈劇也是當?shù)厥⑿械拿耖g曲藝活動。每年春節(jié),本地和附近村寨的各色花燈匯集于此,從正月初九玩到正月十五晚上,是茶峒最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
臨近中午,白河碼頭上已經(jīng)擠滿了往來趕集的人,渡船在河面上猶如穿梭一般。這是茶峒鎮(zhèn)趕場獨有的風景。進鎮(zhèn)的道路早已經(jīng)被各種車輛堵死,一些性急的司機摁著快要嘶啞的汽車喇叭,夢想著從人車混雜的街道上穿過。也有脾氣好的,燃上一支煙卷,慢悠悠地觀賞著車窗外過節(jié)一樣的男男女女,并不時同其中的一兩個打著招呼,那情形就如同專門是到這里看熱鬧的,全然沒有一點要走的樣子。
到了下午三四點鐘,日頭偏西時,“邊邊場”漸漸散了,路遠的人要趕回家,但仍有不少附近村寨的人留下,轉(zhuǎn)移到街上去喝茶。在茶館里同喝茶的老鄉(xiāng)閑聊,會聽到各種各樣關(guān)于翠翠和爺爺?shù)南ⅲ@也是茶峒人最樂意向外來的人們描述的。想不到沈從文在《邊城》中虛構(gòu)的人物,居然就這樣活在茶峒人的心目中。
在悠悠歲月纏繞的古舊屋梁和邊城繁喧的集市,讓人看到了當代鄉(xiāng)村生活的兩極分化,以及懷舊與向往的難以統(tǒng)一。
“遠山深處有人家”。或許,正是封閉與貧困,在無意中守住了茶峒這一現(xiàn)代文明汪洋中的孤島。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翠翠
民國十年(1921年),作為湘西地方武裝中的一名文書,還是一個半大不小孩子的沈從文跟隨營長楊明臣由湘入川,途中曾在茶峒小住3日。
他說:“到茶峒,過了渡,翻那坡有二十多里,回頭看,一片片竹林,云蒸霧繞的……”
或許,那次的回頭令沈從文印象深刻,所以在寫作《邊城》時,自然地把故事落在了茶峒渡頭上,也因為對那片青翠的篁竹印象太過明晰,所以連翠翠這名字,也都是在那片竹林里拾來的。
匆匆一瞥,竟使邊城老街成為沈從文心中永遠的皈依與追憶,10年后提筆傾吐胸中塊壘,濃濃的湘西風情躍然筆端。時局動蕩,社會黑暗,恬靜閑適的邊城成為作家夢想的精神家園,也成為讀者纏綿于心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
游覽茶峒,小說《邊城》無疑是最好的導游,“拉拉渡”“吊腳樓”等地方景觀成為人們尋找“湘西印象”的最好去處。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條支流,河水明澈如鏡?!哆叧恰分忻鑼懙哪莻€渡口還在,據(jù)說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點。茶峒為湘、川、黔來往要道,清水江漲落無常,限于財力不能搭橋,當?shù)厝吮銓⒁桓窭|固定于河兩岸,再在渡船中豎起兩根小竹竿,各掛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huán),將鐵環(huán)穿在竹纜上,船夫只要用力拉動竹纜,渡船便慢慢地駛向?qū)Π?,這就是“拉拉渡”?!袄伞笔切≌f中翠翠和爺爺謀生的工具。如今渡口還在老地方,不過尖頭的渡船變成方頭的。還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槳,牽連兩岸的篾纜換成腳拇趾粗的鋼索。擺渡的還是個老人,只是不見翠翠和黃狗。
渡口岸坡上有一塊坪地,據(jù)說這里就是“碧溪嘴”。坪地上綠草如茵,四周灌木叢生,近邊還有幾叢翠竹和兩株大楓樹。當?shù)厝苏f,當年翠翠和她的爺爺就住在這兒的一間木屋里。
邊城茶峒是美的,老街上的日子是緩慢的。綠水青山的自然景色本就怡人,再加上沈從文的深情講述,更叫人醉心于這恬靜的邊城老街和小鎮(zhèn)。但多數(shù)人來這里,還是沖著翠翠,那個“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的湘西少女,以及她所能代表的善良、純樸與美好。
曾經(jīng)有一位攝影師太過癡迷《邊城》,于是來到茶峒,拍了許多張茶峒女子的照片,回去一一詢問沈從文:究竟誰是翠翠?多少叫人啞然失笑。這也說明,大家似乎都不愿意相信翠翠僅僅是小說中虛構(gòu)的人物。
其實,在沈從文的其他文字里,多少可以窺見翠翠這個人物的由來?;蛘?,沈從文把他對于女性所有美好的愿景都賦予了翠翠。
茶峒人在清水江中心建了一座翠翠島,一進河街就能看見翠翠的漢白玉雕像,當然,還有那條從不離身旁的黃狗。據(jù)說,這是黃永玉的手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座邊城,雖地處偏遠,卻因此而安居世人內(nèi)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翠翠,邊城茶峒給了世人這個魂牽夢縈的念想。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