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的站樁是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肢體間架姿勢基本不動,同時配以適當的意念活動,而達到改造生理鍛煉神經目的的一種運動方式。
初習站樁,要求定形定意。此階段的訓練目的,通俗地講,就是解決由“不通”到“通”的問題,即通過站樁訓練改造生理去掉人體后天形成的僵、拙、滯勁而求得拳術所需的體質,是大成拳的入門訓練。
此階段的練習,學者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站樁時一定要按照老師指導嚴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別出新裁,就像小學生初學寫字一樣,一定要橫平豎直,只有先合乎規(guī)矩,日后才能脫離規(guī)矩做出自己的風格。其次,站樁不久就會感到肌肉酸痛四肢不適等不良反應,此時一定要堅持繼續(xù)訓練,切不可知難而退。
再者就是站樁時的意念問題,許多人感到無所適從,其實這時站樁的最基本意念就是不忘樁功要求,如頭頂腳踩、肩撐肘橫、撐三抱七等,做到即可,暫時可不必做諸如淋浴、踩棉、矛盾等假設意念,待站樁有一定基礎后再選擇去做一些適合自己的假設意念活動,而不要一開始站樁就執(zhí)著于意念活動的訓練。進行站樁訓練時,要整體參與使全身處處暢通不使有滯塞處,就象用水管澆水不能使水管有折疊處致使水流不通。
王薌齋老先生所說的“臂半圓,腋半虛”正有此意。圓與癟相對,虛與實(緊)相應,即要渾身大小關節(jié)都含似曲非直意,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凝神靜意,守空洞保清虛。
練意不練力,大成拳有一定規(guī)則 站樁即蓄勢,屬于熱身,站不同的樁體驗不同的力和技巧 附養(yǎng)生站樁歌 養(yǎng)生樁,極容易,深追求,頭萬緒,用功時,莫著急,應選個適當場地,充足陽光,流通空氣,有水有樹更相宜。
不論行走坐臥和站立,要內外放松,身軀挺拔,腰脊骨垂線成直,渾身大小關節(jié),都含著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虛,凝神也靜氣。
臂半圓,腋半虛,體會無微不舒適, 不思考,不費力,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想天空虛闊,洗滌情緣和塵俗萬慮。虛靈獨存,悠揚相依,綿綿如醉又如迷,笑臥如在水中宿,返嬰兒尋天籟,平凡無奇有天趣,師法當遵守,不可太拘泥,這里邊包羅著無限深思和甜密。
動轉頗似水中魚,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并無其他異。
站樁的禁忌有時間太短和站對掙樁。
1、堅持時間
站樁最基礎的時間要求,必須保證四十分鐘,如果低于四十分鐘是沒有效果的。另外根據不同需求,時間也各有不同,養(yǎng)生為目的,站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如果以武術練功為目的,則需要站到兩小時甚至更多。
2、站對掙樁
站對爭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并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復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確。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著,就是錯誤的。
擴展資料:
站樁是中國武術區(qū)別于西方搏擊術的一大特色,綜觀西方搏擊術,其基本上都是著重于肌肉力量的增加和外部形體的訓練,訓練方式不外乎負重練習以求得體格的強化,以供搏擊所用,即所謂“外強”;
而中國武術則更著重于“內調”,即內部機理的調整和用力習慣的養(yǎng)成,講究以固有體態(tài)能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所以西方拳手大都體形彪悍,爆發(fā)力強;
而中國的內家好手往往體格瘦弱,但一擊之下,攻擊力卻極強,這就是中外兩種體系搏擊術研究的主題和方向差異所形成的,而站樁就是在這種訓練理念下所形成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訓練模式。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