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義務教育法的基本內容
一、義務教育的目的
為了發(fā)展基礎教育,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二、義務教育的步驟
“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第二階段,在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初級中等義務教育。”
三、義務教育的制度
1、年限:“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p>
2、義務教育的階段和學制
階段:“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普及初級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的學制,由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制定?!?/p>
學制:“六、三制”、“五四制”或九年一貫制。
四、義務教育的對象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p>
擴展資料
中國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為強制性、公益性、統(tǒng)一性。
1、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guī)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
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2、統(tǒng)一性
統(tǒng)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tǒng)一包括要制定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等。這些與統(tǒng)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義務教育
基本內容;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提高全民族素質而制定的,義務教育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guī)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guī)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任何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檢舉或者控告,發(fā)生違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礙義務教育實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負有領導責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擴展資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修正。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作出修改將第四十條中的“出版行政部門”修改為“出版主管部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擔任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應具備的相關知識有教育學 ,心理—— 教育政策法規(guī),新課改等教育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guī)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
1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第一章
教育基礎
第一節(jié)
小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其特點
一、小學教育概述
(一)小學教育的概念
現代教育學定義“小學”為
學齡兒童(
6-12
歲)
接受初等教育所設的學校,屬于基礎
教育的一部分,現分為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完全小學、中心小學以及實驗小學五種類型。
我國傳統(tǒng)教育階段的劃分只有小學和大學兩級,
小學也稱蒙學。
蒙學以學習儒家經典為
主,著重兒童認知和行為處事的訓練。
(二)小學教育的任務
根本任務:打好基礎
二、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
據記載
我國小學產生于殷周時代
(一)古代的小學教育(先秦至鴉片戰(zhàn)爭)
特點:
1
、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2
、教育的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
3
、教育過程是通過對兒童的管制、灌輸來進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專制性。
(二)近現代的小學教育(鴉片戰(zhàn)爭至新中國成立)
四個標志性事件
1
、
1878
年,張煥綸所創(chuàng)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的小班,是我國近代小學的開端
2
、南洋公學外院
是中國近代意義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學堂
(
1897
年,盛宣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
3
、
1904
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
該學制第一次系統(tǒng)構建了以小學堂、
中學堂、
大學堂為主干的學校教育體系。
將小學正式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
(
清政府
1904
年頒布了《奏
定初等小學堂章程》
設立了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人學對象為
7
歲兒童,同時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
教育,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實行義務教育的開始。
)
4
、到了
1912
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改小學堂為小學校
四個學制
1
、壬寅學制,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2
、癸卯學制,中國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近代學制(實行新學制的開端)
3
、壬子癸丑學制,男女同校,廢除讀經并改學堂為學校,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
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4
、壬戌學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的六三三學制。它是我國小學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
程碑,其影響一直持續(xù)到
1949
年。
(三)當代的小學教育
1
、
1986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
:
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標志著我國的
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
、
1992
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
:小學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改革
3
、
2001
年開始了第
八
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