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基礎》教案 (第七周 第2次課 2學時) 一、授課題目 第六章 社會群體(第一節(jié))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了解社會群體的類型,掌握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群體,從而增強學生的群體歸屬感,增強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在于理解社會群體的含義和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在于掌握有關社會群體的結構。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 啟發(fā)法 本次課使用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Ⅰ、復習舊課 (提問)考察社會互動的緯度有哪些?(約5分鐘) Ⅱ、講解新課 第六章 社會群體(幻燈) 第一節(jié) 社會群體概述(幻燈) 導入:魯濱遜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如果想象一下,你是現代的魯濱遜,長期的與人類社會斷絕了所有的聯系,你會是什么反應呢?也許有人說,感覺很好,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用多大的聲音唱歌就用多大的聲音,可是,你能堅持多久呢?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堅持不了多久。
因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這就是我們本次課要討論的內容。(約3分鐘) 一、什么是社會群體(幻燈)(重點)(約25分鐘) (一)含義(幻燈)(啟發(fā)法) 是不是任何一群人都是社會群體?(請學生思考,再講解) 廣義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xù)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并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
狹義的社會群體,指由持續(xù)的直接的交往聯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二)特征(幻燈)(講授法,啟發(fā)法) (請學生說說自己在自我介紹時都是怎么介紹的,除了姓名、年齡,還會介紹些什么,結合學生的答案來說明初級群體的特征)1、有明確的成員關系。
2、有持續(xù)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guī)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協作和規(guī)范。5、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二、群體存在的基礎(幻燈)(重點)(約20分鐘) (一)從社會成員個體方面來看,個體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體中滿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幻燈)(講授法) (二)從社會自身來看,群體是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產物。
(幻燈)(講授法) 三、群體的類型(幻燈)(約20分鐘) (一)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成員間的親密程度來劃分。初級群體,又叫直接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系的社會群體。
次級群體,又叫間接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集合在一起,通過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結成正規(guī)關系的社會群體。(二)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的正規(guī)化程度及其成員間的互動方式來劃分,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提出的。
正式群體,指人們根據特定的組織目標或組織原則而建立起來的群體。非正式群體,指那些沒有正式組織形式,結構較為松散,或者雖有正式組織形式但屬臨時形式的群體。
(三)內群體與外群體(幻燈)(講授法) 根據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心理歸屬來劃分的,由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提出來的。內群體,指成員對其有團結、忠心、親密及合作感覺的群體。
外群體,泛指內群體成員以外的其他任何“別人”的結合。(四)所屬群體與參照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成員的身份歸屬來劃分 所屬群體,指成員身份所屬的群體。
參照群體,人們可能實際上并不屬于它的實際成員,卻感到自己“屬于”它,是人們在對自己和自己的行為進行估價時所參照的群體。(五)血緣群體、地緣群體、業(yè)緣群體與趣緣群體(幻燈)(講授法) 依據群體內人際關系發(fā)生的緣由及其性質來劃分 血緣群體,指基于成員間血統或生理聯系而形成的群體。
地緣群體,指基于成員間空間或地理位置關系而形成的群體。業(yè)緣群體,指基于勞動或職業(yè)的聯系而形成的群體叫業(yè)緣群體。
趣緣群體,指基于成員間興趣、愛好、志向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體。四、社會群體的結構(幻燈)(難點)(約25分鐘) 社會群體作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其內部已因成員間的相互作用而發(fā)生了一定的結構模式。
規(guī)范、地位、角色、權威及其成員間的關系,都是這種結構模式中的要素。(一)群體凝聚力(幻燈)(講授法)1、含義(幻燈)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吸引其成員,把成員聚集于群體中并整合為一體的力量。
2、表現為三個層次(幻燈) 第一,人際吸引。第二,成員對規(guī)范的遵從。
第三,成員把群體的目標自覺地看成自己的目標,并將群體的規(guī)范自覺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3、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幻燈) (1)從個人和群體的心理互動看,群體自身是否有吸引力和成員是否感到這種吸引力。
(2)從個人與群體間的利益關系看,二者的利益是否一致。(3)從成員在群體中的關系結構看,這一結構是否遵從一致性原則和互補性原則。
(4)從群體成員與其領導的關系看,群體成員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領導的才能,以及領導資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領導個人是否具有魅力。(5)從群體與其環(huán)境的關系看,如果一個群體內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當其面臨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與威脅。
1.科學知識是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它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
知識主要有三種形式: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 人的知識是后天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對現實的反映。
辯證唯物主義把社會實踐作為一切知識的基礎和檢驗知識的標準。知識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或物化為某種勞動產品,可以交流或傳遞給下一代,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各種自然現象和天文現象的科學解釋,宇宙起源、物質現象、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和人類進化的有關知識,各種自然災害的科學成因,人類文明發(fā)展史尤其是科學發(fā)展史等自然知識,社會人文知識的基本常識。這類科學知識可促進社會公眾建立起科學的自然觀和宇宙觀,樹立唯物主義無神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歷史觀。
高新技術知識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在和將要產生重大影響。 與人類身心健康、醫(yī)療、保健有關的科學技術知識。
這類科學知識可使公眾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與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基本能力,科技活動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這類科學知識可使公眾逐步掌握科學的基本思維方法,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素質。2.科學方法是人們探索求知、獲取知識的途徑和程序。
科學方法的分類有多種,如按科學事實(或稱信息)的搜集和加工分為獲取信息的方法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或按經驗認識和理論認識分為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等等。按照科學理性的種類,則可分為:觀察和實驗方法。
科學方法既是認知主體的主觀手段和有效工具,又是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和應用;既是科學認識中反映客體、獲取知識的通道,也是共同體據以評價、接受一種理論的標準;既是既往認識成果的結晶和程序化,又為未來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定向開路,使其規(guī)范化,效率化,最優(yōu)化。 科學方法導引著、規(guī)范著科學研究的進展,其自身也是生產和科學的實踐的產物。
在古代,科學尚未從哲學中分離,只有一些關于自然現象的原始的肉眼觀察,和若干零星的實驗,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和“杠桿平衡”,阿基米德的“浮體實驗”等,而邏輯方法則以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為代表,其中著重論述了三段論的演繹法。隨著近代科學的萌芽,弗朗西斯-培根以《新工具》一書倡導定性的實驗——歸納法,笛卡兒闡明數學——演繹法,伽利略則把數學和實驗方法結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數理科學的方法論傳統,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近代科學之父”。
3.科學思想特指人類在探究自然奧秘中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理論成果,是自然科學領域科學發(fā)現、科學成就的理論結晶,也是科學探索、科學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石。 在社會生活領域,科學思想則泛指一切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正確思想、觀念或意識。
它存在于自然科學領域,也存在于社會科學領域;既是偉大思想家、理論家所創(chuàng)立的科學理論的同義語,也是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理解科學所樹立的科學意識的近義詞;既是領導人治黨、治國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百姓生產、生活的重要思想向導。顯然,泛指的科學思想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信奉科學、講求科學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意識;二是更高層次上的科學思想體系,即馬克思主義。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學觀念和科學意識的內涵日益豐富,要求日益提高;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以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為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吸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成果,在豐富發(fā)展中不斷開辟理論的新境界。 探尋近代以來的自然科學發(fā)展歷程,從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到布魯諾的宇宙無限思想,從伽利略、牛頓的力學思想到法拉第、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從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到摩爾根的基因理論,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霍金的量子宇宙學等等。
以歷史上一批大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學說為代表,科學思想在自然科學的進步中產生發(fā)展,又在產生發(fā)展中引領自然科學的進步。它們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4.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并貫穿于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學精神不同于具體的科學知識,前者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觀條件,以及凝結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
科學精神也不同于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前者屬于更高層次的方法論原則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茖W精神是科學認識活動主體的內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學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
換言之,人們在科學認識中所必需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是由科學認識的主體與客體的內在聯系決定的,是由探索和追求真理這一活動的性質決定的??茖W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特征,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追求認識的真理性,堅持認識的客觀性和辯證性,是科學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評,是科學精神的突出特點;以創(chuàng)新為靈魂,以實踐為基礎,是科學精神的內在要求;科學精神滲透著人文精神,包含著價值目標。
科學精神非常重要,沒有哥白尼對托勒密“地心說”的懷疑和批判,就沒有“日心說”的創(chuàng)立;。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9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