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給臺風取名?中央氣象臺臺風科的有關專家介紹,中央氣象臺給臺風起名是從2000年1月1日開始的。
此前,我國一直采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 為了便于各國交流,亞太經社理事會和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制定了一套統(tǒng)一的臺風命名系統(tǒng),由亞太地區(qū)的柬埔寨、中國、朝鮮、美國和越南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成員組織各提供10個名字,經有關專門會議批準后循環(huán)使用。
我國為臺風組織選用的10個名字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它們分別是:龍王、悟空、玉兔、海馬、海燕、杜鵑、海棠、電母、海神、風神。(摘自2003年北海旅游之窗) —————————————————— 又見如下資料: 臺風的起名(知識) 為了區(qū)分熱帶氣旋,有必要給它們單獨取個名字。
最早是根據熱帶氣旋的位置(主要是熱帶氣旋中心所處的經緯度)來區(qū)分熱帶氣旋,這種辦法相當麻煩,往往難如人意。直到19世紀初葉,一些講西班牙語的加勒比海島嶼根據颶風登陸的圣歷時間命名颶風。
例如,侵襲波多黎各的三個颶風:1825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費里佩。據報道,19世紀末,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用他討厭的政客的名字為熱帶氣旋命名。
后來,軍事部門根據英文單詞的首字母順序(ABLE, BAKER, CHARLIE等)來命名熱帶氣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美國人用女性的名字給熱帶氣旋命名。
20世紀70年代末,應美國女權運動組織的要求,擴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在口語和書面交流中,特別在警報中,人們逐漸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優(yōu)點。
名字應當簡短、通俗、易記,便于向熱帶氣旋威脅區(qū)的千百萬群眾傳遞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區(qū)同時面臨一個以上熱帶氣旋影響時出現混亂狀況。這種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廣泛采用。
20世紀70年代,所有熱帶氣旋易發(fā)區(qū)都已使用命名系統(tǒng)。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氣象組織各區(qū)域熱帶氣旋委員會協調下,熱帶氣旋的命名走向國際化。
在大多數區(qū)域,熱帶氣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該區(qū)域的熱帶氣旋委員會制定,熱帶氣旋委員會更重要的任務是促進和協調本地區(qū)的熱帶氣旋減災行動。各區(qū)域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
通常由指定的氣象中心負責按字母順序依次為熱帶氣旋命名。有的地區(qū)命名表循環(huán)使用,有的地區(qū)時常制定新的命名表,還有的地區(qū)命名表用完后再從頭開始使用。
如果某個熱帶氣旋聲名狼藉,比如造成了嚴重傷亡或帶來巨大財產損失,則將該熱帶氣旋的名字從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別的另一個名字,并且第一個字母要相同。有的區(qū)域用4位數字來命名熱帶氣旋,前2位數字為年份,后2位數字為熱帶氣旋在當年的的順序號,有的還加上地理指示碼,例如:1991年孟加拉灣的第1個熱帶風暴命名為BOB 9109(BOB為英語孟加拉灣的縮寫,Bay of Bengal)。
而1990年的第25個臺風則命名為9025。有些國家制定了供本國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國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賓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臺風命名表。
關島聯合臺風警報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臺風命名也常被該區(qū)域其它國家采納。 臺風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受臺風影響的國家及地區(qū)。
多年以來,臺風委員會有一個為臺風編號的制度,即由東京區(qū)域專業(yè)氣象中心-臺風中心負責對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進行編號。根據臺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
該方法將用于臺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fā)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fā)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
臺風委員會仍將繼續(xù)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我國一直采用熱帶氣旋編號辦法,對發(fā)生在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其生成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
如9608號熱帶風暴即是1996年在上述海域生成的第8個熱帶氣旋,當它發(fā)展成為強熱帶風暴時,就稱為9608號強熱帶風暴,繼續(xù)發(fā)展成為臺風時,就稱為9608號臺風。當然,當它又衰減成熱帶風暴時,它又稱為9608號熱帶風暴了。
當熱帶氣旋衰減為熱帶低壓或變性為溫帶氣旋時,則停止對其編號。 從2000年1月1日起,我國中央氣象臺發(fā)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繼續(xù)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將使用熱帶氣旋名字。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國香港舉行的臺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名字的建議展開研究,并指派臺風研究協調小組(TRCG)研究執(zhí)行的細節(jié)。經過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關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的建議。
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臺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經過熱烈討論,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方案,決定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執(zhí)行。 臺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qū)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老撾、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
臺風委員會命名表將用于通過國際媒體以及向國際航空和航海界發(fā)布的預。
1.什么是臺風?臺風實際上是強烈的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fā)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強烈天氣系統(tǒng),它象在流動江河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在北半球熱帶氣旋中的氣流繞中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相反。
愈靠近熱帶氣旋中心,氣壓愈低,風力愈大。但發(fā)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如臺風,其中心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qū),即臺風眼。
在熱帶海洋上發(fā)生的熱帶氣旋,其強度差異很大。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小于8級時稱為熱帶低壓,8和9級風力的稱為熱帶風暴,10和11級風力的為強熱帶風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的熱帶氣旋才稱為臺風。
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發(fā)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溫、高濕和其它氣象條件適宜的熱帶洋面。據統(tǒng)計,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熱帶海洋上都有熱帶氣旋生成。
熱帶氣旋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因其發(fā)生頻率遠高于地震災害,故其累積損失也高于地震災害。1991年4月底在孟加拉國登陸的熱帶氣旋曾經奪去了13.9萬人的生命。
我國是世界上受熱帶氣旋危害最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其造成的年平均損失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上,象9417號臺風那樣的登陸強熱帶氣旋,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2.什么是臺風路徑?從太空往下看,臺風就像是一個正在旋轉的陀螺,這個虛擬陀螺的尖頂在移動過程中的軌跡,就是臺風路徑。
縱觀臺風歷史,臺風路徑多種多樣,還沒出現過路徑相同的臺風。 造成臺風路徑多種多樣的原因,主要是臺風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受到復雜大氣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如果說大氣環(huán)境是一個大調色盤,剛生成的臺風就像一張畫布,在運動的過程中被大氣涂上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路徑。目前影響我國的臺風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見路徑有:西移路徑。
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他周圍的基本氣流很弱,這時候臺風中心的移動主要是內力運動,方向往西北。由于遭受高空的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深厚的偏東氣流會引導臺風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動。
一直到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海南、廣東、廣西沿海地區(qū)影響最大,經常在春、秋季發(fā)生。西北移路徑。
臺風在菲律賓東部海域生成后,會遭遇一股軸線是西北向東南的南風,臺風在這股深厚氣流的引導下,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經巴士海峽登陸臺灣,再穿過臺灣海峽向廣東東部或者福建沿??拷?,在臺灣、福建、廣東等一帶沿海登陸。如果臺風的起點緯度較高,就會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浙江、上海、江蘇一帶沿海登陸,甚至到達山東、遼寧一帶。
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臺灣省、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影響最大,這類臺風多見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轉向路徑。
臺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海上遇到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風槽的阻擋,就會轉向東北,向朝鮮半島或日本方向移去。這種轉向臺風又可以分為三類:東轉向、中轉向、西轉向。
其中的西轉向類,特別是到了近海才向西轉的臺風,在我國沿海地區(qū)登陸后,轉向東北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這也是最常見的路徑。沿此路徑移動的臺風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影響最大,這類臺風多發(fā)生于夏、秋季節(jié),只是轉向點的緯度因季節(jié)而異,盛夏在最北,春季在最南。
特殊路徑。當臺風所處的環(huán)境形勢變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個臺風相互影響時,臺風的移動路徑會變得比較怪異,這就像陀螺在旋轉時受到外力的影響,中心將作一氣旋式圓弧運動。
當這種運動正好和原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就會導致臺風的停滯和打轉,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會左右搖擺,像一條運動的蛇一樣。這樣的移動路徑很復雜,也更難以預測,所以更容易成災。
如發(fā)生在2001年的臺風"百合",其移動路徑就是一種特殊路徑,生成以后,就像一條蛇緩慢地在臺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后,在臺灣宜蘭附近登陸后,肆虐了44個小時又竄到臺灣海峽,最后在潮陽、惠來再次登陸,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和極大的損失。"百合"臺風歷時14天,3次加強為臺風,3次減弱為熱帶風暴,其怪異路徑給人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我國氣象部門十分重視臺風的監(jiān)測工作,臺風的移動路徑更是監(jiān)測的重點。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由于海洋的范圍大,無法監(jiān)測到臺風的生成及移動,往往要等到臺風靠近船舶和陸地后,才發(fā)覺它的存在。
20世紀60年代,從氣象衛(wèi)星投入業(yè)務使用之后,每一個臺風的發(fā)生、發(fā)展,特別是它的移動路徑就完全逃不過衛(wèi)星的眼睛,從那時起,氣象部門就沒有漏測、漏報過一次臺風的消息。 先進的衛(wèi)星遙感技術為臺風的觀測和預報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從1980年以來,對在我國登陸的臺風,氣象部門基本上都能做出正確的臺風預報。
隨著衛(wèi)星遙感、雷達探測及數值預報技術的發(fā)展,臺風的監(jiān)測預報水平將會更上一層樓,臺風路徑就將在人們的掌握之中。
臺風形成: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從臺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于海面水溫,臺風只能形成于海溫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于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臺風眼區(qū)的空氣柱中,形成并加強臺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于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兩極增大,臺風發(fā)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臺風是如何命名的
臺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氣象學上,臺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洋面上發(fā)生,近中心最大持續(xù)風速達到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熱帶氣旋。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fā)生,達到同樣強度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例如美國那就是颶風)根據國際氣象組織規(guī)定,于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發(fā)生的熱帶氣旋,分為五級。各地向外公布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
戰(zhàn)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qū)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
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fā)、事中、事后等各環(huán)節(jié)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tài)與非常態(tài)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qū)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并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
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準備。 戰(zhàn)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御,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fā)展觀。 戰(zhàn)略措施3:監(jiān)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jiān)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fā)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準確率的一類突發(fā)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f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fā)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
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采用與推廣先進的監(jiān)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并充分發(fā)揮專家隊伍和專業(yè)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臺風防御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臺抗臺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臺,以及氣象衛(wèi)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臺風的最新動態(tài)進行實時監(jiān)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準確預報臺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準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干預報員在臺風預報服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戰(zhàn)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
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fā)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yè)人員或志愿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qū)、進校園、進企業(yè)、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qū)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yè)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qū)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御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
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fā)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短信、街區(qū)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fā)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jié)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
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采取有效防御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并用手機短信將氣象預警信息發(fā)布至用戶,使基層干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zhàn)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tǒng)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翱焖夙憫f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jiān)督、海洋、農業(yè)、林業(yè)、環(huán)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guī)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zhàn)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
臺風是怎樣命名的呢?臺風的命名由編號和名字兩部分組成。
臺風的編號也就是熱帶氣旋的編號。人們之所以要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一方面是因為一個熱帶氣旋常持續(xù)一周以上,在大洋上同時可能出現幾個熱帶氣旋,有了序號,就不會混淆;另一方面是由于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而,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對每年發(fā)生或進入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于或等于8級的熱帶氣旋(強度在熱帶風暴及以上)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近海的熱帶氣旋.當其云系結構和環(huán)流清楚時,只要獲得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風力為7級及以上的報告.也進行編號。編號由四位數碼組成.前兩位表示年份.后兩位是當年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的序號.如去年第13號臺風“杜鵑”,其編號為O313.表示的就是2003年發(fā)生的第13個風暴級以上熱帶氣旋。熱帶低壓和熱帶擾動均不編號。
人們對臺風的命名始于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臺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借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臺風命名始于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后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臺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并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后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huán)重復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qū)的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qū)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qū)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O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huán)使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
瀏覽臺風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還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詞或美麗的傳說,如玉兔、悟空等。“杜鵑”這個名字是中國提供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杜鵑花:前一段在我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huán)重復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命名表也會做一些調整,如當某個臺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成為公眾知名的臺風后.為了防止它與其它的臺風同名,便從現行命名表中將這個名字刪除,換以新名字。臺風命名表最近一次的修改是在2000年臺風委員會第33屆會議上作出的,該表從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
臺風來了,如何預防?
1、警惕臺風動向,注意收聽、收看媒體報道或通過氣象咨詢電話、氣象網站等了解臺風的最新情況。
2、臺風來的時候應該關緊門窗防雨,搬移窗臺或陽臺上的花盆以防砸落等。
3、臺風光臨的時候,容易發(fā)生一些大型廣告牌掉落、樹木被刮倒、電線桿倒地的事情,臺風來時最好盡量避免外出。
4、不得已需外出作業(yè)的人員在避風避雨時要選擇安全地帶,小心“飛”來橫禍。在野外主要小心公路塌方、樹倒枝折等危險。
5、臺風天氣會令到路面出現積水、地滑,這些都會影響開車或者汽車,引發(fā)意外事故。所以司機開車一定要放慢速度,騎車的朋友在惡劣天氣下最好選擇步行、乘坐公交車。
6、如果大家發(fā)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千萬不要接近,更不要用手去觸摸,因為這極易引發(fā)觸電事故。
預防臺風:
1. 氣象臺發(fā)出臺風警報后,不要到臺風經過的地區(qū)旅游或到海灘游泳,更不要駕船出海;外出的人應盡快回家。
2. 住在大廈里的居民,應關好窗戶,收掉陽臺上的東西(花盆、曬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動的物體。
3. 市民應留意媒體播放、刊載的臺風消息,并采取預防措施。
4. 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暢通。
5. 船只應及時駛入避風港。
6. 臺風襲來時,切勿靠近窗戶.以免被強風吹破的窗玻璃片弄傷。
臺風(英語: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qū)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
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xù)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jié)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qū)采用之近義字乃臺風。
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分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臺及香港天文臺之強臺風、超強臺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臺風,以及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的超級臺風。[1]。
臺風傷害的預防要點
1、臺風傷害嚴重,千萬不要忽視。不重視臺風危害的人群傷害的發(fā)生率是重視人群的17倍。
2、臺風傷害的預防重點時間是臺風登陸前1~6小時,尤其是登陸前3~4小時,而不是登陸時。因此一切準備工作要在臺風登陸前12小時完成,臺風登陸前 1~6小時應避免外出,盡量留在屋內。不在屋內的人群發(fā)生傷害的危險是留在屋內人群的4倍。
3、臺風傷害的預防重點是男性和老年人,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
4、臺風傷害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硬物擊傷和跌倒,因此,危房人群一定及時要撤離。
5、臺風來臨12小時前要加固門窗,不要到臨時再去關門窗或者修房屋。
臺風藍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6~7級,或陣風7~8級并可能持續(xù)。
臺風黃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 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并可能持續(xù)。
臺風橙色預警信號 含義:12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10~11級,或陣風11~12級并可能持續(xù)。
臺風紅色預警信號 含義:6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或者已達12級以上并可能持續(xù)。
臺風是可以預防的,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用現代化設備以已經可以精確地預測出臺風的具體移動方向、登陸地點以及時間。只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提高科學探測預警水平,全力做好防、抗、救工作,趨利避害,使受災程度降至最低。 在臺風來臨前要注意收看各級氣象臺站發(fā)布的臺風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確保廣大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盡量減少外出,遠離低洼地區(qū)以及海邊等危險地區(qū)及樹木、廣告牌等危險設施或物品;將地處在危險地區(qū)的學校及學生、居民提前轉移至安全的地區(qū)。
臺風,是發(fā)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
你一定看到過江河中不時有渦旋出現吧,實際上,臺風就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
氣象學上將大氣中的渦旋稱為氣旋,因為臺風這種大氣中的渦旋產生在熱帶洋面,所以稱為熱帶氣旋。 為什么稱為臺風呢?有人說,過去人們不了解臺風發(fā)源于太平洋,認為這種巨大的風暴來自臺灣,所以稱為臺風;也有人認為,臺風侵襲我國廣東省最多,臺風是從廣東話 "大風"演變而來的。
事實上,幾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無不受熱帶海洋氣旋的影響,只不過不同的地區(qū)人們給它的名稱不同罷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的稱臺風,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以及東太平洋等地區(qū)的稱颶風,在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稱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的則稱熱帶氣旋。
臺風的命名和編號 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臺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此,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氣象部門采取了對臺風命名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將結束時,美國首先確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為字頭的四組少女名稱給大西洋颶風命名。
每組均按字母順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組:Anna (安娜),B1anche(布蘭奇),Camil.te(卡米爾)等,直到wcnda(溫達);第二組:A1nla(阿爾瑪),Becl(J/(貝基),Cella(西利亞)等,直到wilna(威爾納);第三組,第四組也按A至w起名。
當飛機偵察到臺風時,即按出現的先后給予定名,第一個即命名為人Anna,第二個即命名為B1anche……等。當第一組名稱用完,又從第二組A為首的第一個名稱接上使用。
第二年的第一個臺風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個臺風名字后面的,循環(huán)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個區(qū)域出現的臺風不可能超過這四個組名字的總數目。
就以世界上臺風發(fā)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來說,一年最多也不超過50個。所以在同一年里,每個區(qū)域不可能出現重復的名稱。
當然,在不同的年份里臺風的名字會重復出現。因此,在臺風名字的前面。
一定要標明年份,以示區(qū)別。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采用對臺風編號的力、法。
凡是東經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區(qū)的范圍內有臺風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現的先后,順次進行編號。例如,1999年發(fā)生的第一個臺風,編為9901,第二個臺風,編為9902……依此類推。
這種對臺風編號的力、法,目前已為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氣象臺采用。有的國家考慮到國際上臺風英文名稱沿用已久的習慣,除了編號以外。
還同時標明該次臺風的英文名稱。 臺風的分類 在氣象學中,根據熱帶氣旋的強度作了不同的分類。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經制定了一個熱帶氣旋的國際統(tǒng)一分類標準: 中心最大風力在7級(。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1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