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模型
航空模型是各種航空器模型的總稱。它包括模型飛機和其他模型飛行器。
航空模型活動從一開始就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而且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在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空模型是探索飛行奧秘的工具。
人類自古以來就幻想著飛行。昆蟲、鳥禽、風吹起樹葉和上升的炊煙,都曾引起過人類飛行的遐想。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記載著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長生藥而飛上月宮的美妙故事。這反映了古人對飛行的追求和向往。
在載人的航空器出現(xiàn)之前,人類就創(chuàng)造了許多能飛行的航空模型,不斷地探索著飛行的奧秘。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飛的木鳥模型。《韓非子》中記載著:“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彼纬铠S等人編的《太平御覽》中也有“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shù)里”的記載。另外,還制作出種類繁多的孔明燈、風箏和竹蜻蜒等。
唐代以后,我國的風箏傳到國外,在世界上流傳開來。西方有人用風箏做飛行試驗,探索制造飛機的可能。美國的萊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制造者,他們的飛機在1903年12月17日試飛成功。他們就是先用大風箏進行種種試驗,然后制造出滑翔機,解決了升降、平衡、轉(zhuǎn)彎等問題,最后才把飛機制造成功的。
飛機發(fā)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強烈的探索性質(zhì),在飛機發(fā)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學的必要工具。每一種新飛機的試制,都要先在風洞里用模型進行試驗,甚至連航天飛機這樣先進的航空器,也要經(jīng)過模型試驗階段,取得必要的數(shù)據(jù),才能獲得成功。
(2)航空模型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器具。我國漢代就有用風箏測量距離和傳遞信息的。隨著航空模型的發(fā)展,特別是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的日臻完善,航空模型的用途越來越廣泛。
例如,可以利用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作為部隊和民兵對空射擊訓練的靶機。在訓練的時候,通過無線電遙控設(shè)備控制航模靶機完成直線飛行、轉(zhuǎn)彎、上升、俯沖等飛行動作,甚至在靶機上完成空投降落傘、發(fā)射模型火箭、投放炸彈、施放拖靶等特技動作。在實彈射擊時候,可以在航模靶機尾部幾十米遠處拖拽一個彩色靶袋,以靶袋作為目標,避免擊毀靶機。
又如,在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上裝上攝影機,就可以對地面進行航空攝影,拍攝一些人們不容易接近的野生動植物,甚至可以拍攝一些危險性很大的驚險鏡頭或戰(zhàn)斗場面等。
另外,可以利用航模飛機攜帶農(nóng)藥滅蟲,利用航模飛機拖一根尼龍線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然后換成鋼索,進行高山架線。還可以利用航模飛機飛入云層,施放催化劑,進行人工降雨,等等。
(3)航空模型是普及航空知識的玩具。
航空模型活動在普及航空知識、培養(yǎng)航空科技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許多著名的航空學家,小時候都非常喜愛航空模型。美國的萊特兄弟小時候就愛玩飛螺旋(竹蜻蜓),從而產(chǎn)生對航空事業(yè)的濃厚興趣。美國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船長阿姆斯特朗,小時候也酷愛航空模型,他在家里的地下室安裝了一個風洞,用來試驗自己制作的模型飛機,這無疑對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也有許多著名的飛機設(shè)計師、火箭設(shè)計師、飛行員等,小時候就是航模愛好者。
另外,航空模型還是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娛樂玩具。春光明媚,千姿百態(tài)的風箏隨風飄蕩;夏日朗朗,五顏六色的飛盤劃出一道道弧線,秋高氣爽,各式各樣的模型飛機在藍天中翱翔;冬天恬靜,彩色繽紛的熱氣球冉冉升起。所有這些把人們的生活裝點得更加豐富多彩。
在飛機發(fā)明之后,航空模型作為普及航空知識的工具和娛樂玩具的作用更加突出。為了推動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1905年10月,在法國成立了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它下設(shè)國際航空模型委員會,負責制定航空模型競賽規(guī)則,組織國際航空模型競賽活動。中國是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成員,積極參加國際航空模型競賽活動,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國內(nèi),經(jīng)常舉行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航空模型競賽,以推動航空模型活動和普及航空科學知識。
航空模型運動是以操縱、放飛自制或裝配的模型航空器進行戶外活動、訓練比賽或創(chuàng)紀錄飛行的一項科技性較強的運動。
現(xiàn)代航空模型運動分為自由飛行、線操縱、無線電遙控、仿真和電動等五大類。按動力方式又分為:活塞發(fā)動機、噴氣發(fā)動機、橡筋動力模型飛機和無動力的模型滑翔機等。
航空模型的最大升力面積500平方分米;最大重量25千克;活塞發(fā)動機最大工作容積250毫升。 航空模型的競賽科目有:留空時間、飛行速度、飛行距離、特技、“空戰(zhàn)”等。
目前世界錦標賽設(shè)有30個項目,隔年舉行一次。航空模型還設(shè)有專門記錄各項絕對成績的紀錄項目。
目前國際航聯(lián)共設(shè)90項航空模型世界紀錄(可在本網(wǎng)絡(luò)中尋查)。 我國航空模型運動起步于四十年代,1947年舉行首屆全國比賽。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 于五十年代初建立了組織指導機構(gòu),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群眾性的航空模型運動蓬勃發(fā)展,運動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10月我國加入了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FAI),1979年開始步入世界賽場。
至1998年止,我國選手已獲19項世界冠軍;58人59次打破31項世界紀錄,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蟬聯(lián)線操縱特技航空模型世界冠軍的韓新平、牛安林和曾經(jīng)多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郭浩洲、江育林、陶考德、甘彥龍、何偉雄、尹承伯、趙濟和、劉漢茂、李韶昆等一大批優(yōu)秀航空模型運動員,已永載我國體育史冊。
航空模型運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趣味性和知識性。親手制作的矯健雄鷹翱翔藍天,往往會使青少年產(chǎn)生美好的遐想,激勵它們不停的追求,使他們從興趣愛好走進獻身祖國航空事業(yè)的理想。
參加這項活動還可以學到許多科技知識,培養(yǎng)既善于動腦又善于動手和克服困難勇于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zhì),促進德智體全面發(fā)展。隨著人民物質(zhì)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航空模型運動也將作為一項陶冶情操的高雅休閑活動而吸引更多的成年人的參與。
航天模型,顧名思義是仿航天器外形制作的一種可回收模型,隸屬于航空航天模型,是供運動用的一種不載人的飛行器,其動力為模型火箭發(fā)動機,即一種微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
由于航天模型多呈火箭狀,故通稱模型火箭。換句話說,模型火箭是指不利用氣動升力去克服重力,而是靠模型火箭發(fā)動機推進升空的一種航空模型;它裝有使之安全返回地面的以便再次飛行的回收裝置;為確保安全,它的結(jié)構(gòu)部件必須由非金屬材料制成。
模型火箭雖小,然而它要靠模型火箭發(fā)動機推進才能在大氣中飛行。因此,設(shè)計和制做模型火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如空氣動力學、火箭飛行力學等。
要研究模型火箭在空氣中飛行的穩(wěn)定性和空氣對它的阻力;要分析火箭的飛行軌跡,計算它的飛行高度;有條件時,還可以對模型火箭進行風洞試驗,確定火箭最佳外形;進行模型火箭發(fā)動機靜態(tài)性能測試試驗,測量推力和工作時間,計算總沖量。[1] 在發(fā)達國家的一些高等學校里,在理工科有關(guān)的課程上,甚至一些中學的物理課上,教師們經(jīng)常以模型火箭作為講課的題材,并在此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開展一些課題研究和模型火箭的制作。
航模已經(jīng)超出了航空航天科學家研究的狹窄范圍,成了航空航天和飛行愛好者的一種學習手段。
飛行器分為航天器和航空器兩大類。航空器主要在大氣層內(nèi)飛行,航天器在大氣層外。因而,兩者的原理有很大的差異。航空器的氣動外形很復雜,由多組曲面構(gòu)成,借助高速運動過程中的氣動力完成各種飛行動作。航天器在服役時,處于幾乎完全失重狀態(tài),不需要提供大的升力,因為其外形要求不高,只要能保證其天線或者攝像頭的姿態(tài)即可,在發(fā)射時,航天器(Ps,有的認為航天飛機屬于航天器,這兒除外)全部由火箭運載,靠的是火箭向下高速噴射氣體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升空。
本人工科男,語言組織能力有限,望諒解,希望對你有用!
用普通的泡沫塊做。
1.找個簡單的航天飛機圖片,或者在大腦中勾畫一架航天飛機,最終的效果是在你的面前有個航天飛機的大致形狀。
2.將泡沫(包裝用的,比如包電腦,包電視機等的泡沫)割出一塊完整的塊。
3.先用刀片將泡沫塊削出一個大概的輪廓,最后用細砂紙打磨,將一些細節(jié)地方加工下。
4.一架航天飛機就做好了。
這是做泡沫航天飛機的步驟,中間有更多的細節(jié),感覺讓你們做模型是有點要求過高了。不過你可以想象將泡沫塊當成泥巴,捏出一個航天飛機模型的過程,只是中間所用的工具是刀片和砂紙而已。當然你可以用文具店的捏泥人的泥巴也可以做,希望你可以對模型感興趣。
航空模型航空模型是各種航空器模型的總稱。
它包括模型飛機和其他模型飛行器。 航空模型活動從一開始就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而且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在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航空模型是探索飛行奧秘的工具。人類自古以來就幻想著飛行。
昆蟲、鳥禽、風吹起樹葉和上升的炊煙,都曾引起過人類飛行的遐想。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記載著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長生藥而飛上月宮的美妙故事。
這反映了古人對飛行的追求和向往。 在載人的航空器出現(xiàn)之前,人類就創(chuàng)造了許多能飛行的航空模型,不斷地探索著飛行的奧秘。
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飛的木鳥模型?!俄n非子》中記載著:“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p>
宋朝李鳶等人編的《太平御覽》中也有“張衡嘗作木鳥,假以羽翮,腹中施機,能飛數(shù)里”的記載。另外,還制作出種類繁多的孔明燈、風箏和竹蜻蜒等。
唐代以后,我國的風箏傳到國外,在世界上流傳開來。西方有人用風箏做飛行試驗,探索制造飛機的可能。
美國的萊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制造者,他們的飛機在1903年12月17日試飛成功。他們就是先用大風箏進行種種試驗,然后制造出滑翔機,解決了升降、平衡、轉(zhuǎn)彎等問題,最后才把飛機制造成功的。
飛機發(fā)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強烈的探索性質(zhì),在飛機發(fā)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學的必要工具。每一種新飛機的試制,都要先在風洞里用模型進行試驗,甚至連航天飛機這樣先進的航空器,也要經(jīng)過模型試驗階段,取得必要的數(shù)據(jù),才能獲得成功。
(2)航空模型是很有實用價值的器具。我國漢代就有用風箏測量距離和傳遞信息的。
隨著航空模型的發(fā)展,特別是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的日臻完善,航空模型的用途越來越廣泛。 例如,可以利用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作為部隊和民兵對空射擊訓練的靶機。
在訓練的時候,通過無線電遙控設(shè)備控制航模靶機完成直線飛行、轉(zhuǎn)彎、上升、俯沖等飛行動作,甚至在靶機上完成空投降落傘、發(fā)射模型火箭、投放炸彈、施放拖靶等特技動作。在實彈射擊時候,可以在航模靶機尾部幾十米遠處拖拽一個彩色靶袋,以靶袋作為目標,避免擊毀靶機。
又如,在無線電遙控模型飛機上裝上攝影機,就可以對地面進行航空攝影,拍攝一些人們不容易接近的野生動植物,甚至可以拍攝一些危險性很大的驚險鏡頭或戰(zhàn)斗場面等。 另外,可以利用航模飛機攜帶農(nóng)藥滅蟲,利用航模飛機拖一根尼龍線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然后換成鋼索,進行高山架線。
還可以利用航模飛機飛入云層,施放催化劑,進行人工降雨,等等。 (3)航空模型是普及航空知識的玩具。
航空模型活動在普及航空知識、培養(yǎng)航空科技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許多著名的航空學家,小時候都非常喜愛航空模型。美國的萊特兄弟小時候就愛玩飛螺旋(竹蜻蜓),從而產(chǎn)生對航空事業(yè)的濃厚興趣。
美國登月飛船阿波羅11號船長阿姆斯特朗,小時候也酷愛航空模型,他在家里的地下室安裝了一個風洞,用來試驗自己制作的模型飛機,這無疑對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也有許多著名的飛機設(shè)計師、火箭設(shè)計師、飛行員等,小時候就是航模愛好者。
另外,航空模型還是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娛樂玩具。春光明媚,千姿百態(tài)的風箏隨風飄蕩;夏日朗朗,五顏六色的飛盤劃出一道道弧線,秋高氣爽,各式各樣的模型飛機在藍天中翱翔;冬天恬靜,彩色繽紛的熱氣球冉冉升起。
所有這些把人們的生活裝點得更加豐富多彩。 在飛機發(fā)明之后,航空模型作為普及航空知識的工具和娛樂玩具的作用更加突出。
為了推動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1905年10月,在法國成立了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它下設(shè)國際航空模型委員會,負責制定航空模型競賽規(guī)則,組織國際航空模型競賽活動。
中國是國際航空聯(lián)合會成員,積極參加國際航空模型競賽活動,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國內(nèi),經(jīng)常舉行全國性和地方性的航空模型競賽,以推動航空模型活動和普及航空科學知識。
航模知識簡介 航空模型運動是以操縱、放飛自制或裝配的模型航空器進行戶外活動、訓練比賽或創(chuàng)紀錄飛行的一項科技性較強的運動。 現(xiàn)代航空模型運動分為自由飛行、線操縱、無線電遙控、仿真和電動等五大類。
按動力方式又分為:活塞發(fā)動機、噴氣發(fā)動機、橡筋動力模型飛機和無動力的模型滑翔機等。航空模型的最大升力面積500平方分米;最大重量25千克;活塞發(fā)動機最大工作容積250毫升。
航空模型的競賽科目有:留空時間、飛行速度、飛行距離、特技、“空戰(zhàn)”等。目前世界錦標賽設(shè)有30個項目,隔年舉行一次。
航空模型還設(shè)有專門記錄各項絕對成績 的紀錄項目。目前國際航聯(lián)共設(shè)90項航空模型世界紀航空模型運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親手制作的矯健雄鷹翱翔藍天,往往會使青少年產(chǎn)生美好的遐想,激勵它們不停的追求,使他們從興趣愛好走進獻身祖國航空事業(yè)的理想。參加這項活動還可以學到許多科技知識,培養(yǎng)既善于動腦又善于動手和克服困難勇于進取的優(yōu)秀品質(zhì),促進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隨著人民物。
33年前的7月24日是一個大日子,因為美國航天員7月20日首次登陸月球后返回地球。
不過,一直以來都有人唱反調(diào),稱人類從來沒有登陸月球,那些航天員在月球漫步、插美國旗的照片和影象,全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弄出來的“登月騙局”,更聲稱已找出幕后黑手!姑勿論孰真孰假,激辯至今仍不間斷。 自1969年7月20日航天員阿姆斯特朗(Armstrong)首次登陸月球的一剎那,就不斷有陰謀論傳出,質(zhì)疑那個月球是假的,是美國西部內(nèi)華達州的沙漠或迪斯尼的電影廠景而已,月球表面的光影也只是電影射燈打光等等,一切有關(guān)60至70年代登陸月球的場面都是美國太空總署發(fā)布出來的“登月騙局”(Moon Hoax)。
國旗無風也會動 “登月騙局”這個說法在近幾年又再被熱炒,有名作家、電視節(jié)目以此作話題,連美國霍士電視(Fox Network)去年亦就此拍了一個特別節(jié)目,探討美國航天員是否真的曾登陸月球,更令“登月騙局”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登月騙局”陰謀論的支持者提出多個疑點,由于說得有鼻子有眼,一度令外界嘩然,不過,之后陸續(xù)有人逐點反駁,以還人類登月一個清白。
陰謀論者提出最著名的一個疑點,就是航天員在月球插下的美國國旗,放手后國旗仍擺動多時,即表示現(xiàn)場有風,也即是有空氣,顯示航天員身處在地球。 但反駁者解釋,那支是用鋁金制成的旗桿,呈L形。
當航天員插旗時,由于月球地質(zhì)較硬,要用力扭動才可把旗插上,所以這個扭動再加上旗桿本身彈性引起的震動,便造成國旗的擺動。 而根據(jù)牛頓力學第一定律“動者恒動,靜者恒靜”,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中,沒有空氣的緩沖,國旗反而可以擺動多時而不停。
溫度高無礙拍照 陰謀論者也曾質(zhì)疑登月照片穿崩,因為航天員影子長短不一及對象反射近距離強光,都顯示現(xiàn)場有多過一個的光源。 他們說,由于月球表面只有太陽一個光源,而且不是近距離照射,所以另外一個光源必定來自拍景用的射燈,引證了登月是假的。
但這一說法又被否定,反駁者解釋月球表面不平坦,才形成不同長短的影子。 他們又質(zhì)疑月球上根本無法拍攝,因為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之下,氣溫可高達華氏250至280度(約攝氏121至138度),膠片早已溶解了。
然而他們根本不知道航天員用的是特制菲林。 其實,陰謀論者提出的論據(jù)很多時都以他們對攝影作為媒體的有限了解,而且對登月計劃一知半解,故他們提出的其它疑點都一一被反駁。
蘇聯(lián)必定會揭穿 專業(yè)人士表示,“登月騙局”不可信,因為當時美蘇是死對頭,蘇聯(lián)一直密切監(jiān)察太陽神計劃的每一步,若發(fā)現(xiàn)不對路,必定會馬上拆穿美國。 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黃耀華指出,“當時美蘇正處冷戰(zhàn),如果美國做假,蘇聯(lián)一定會乘機揭穿,而且蘇聯(lián)有無人駕駛宇宙飛船上月球,如果是騙局蘇聯(lián)不可能看不出來!” 另一個鐵一般的事實就是美國真的拿了月球上的巖石回地球,“那塊月球巖石,交給全世界的科學家研究,如果是假的一早就穿幫了?!?/p>
一些“陰謀論”反駁者表示:“這些荒謬言論,對那些曾為人類登陸月球付出生命的人,是一種侮辱!” 騙局之父著書立說 “登月騙局”的其中一名幕后炒手,就是被稱為“登月騙局之父”的Bill Kaysing,他與英國一位攝影師David Percy撰寫了《我們從未曾登陸月球》(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一書。 Bill Kaysing在1957曾在其中一間登月艙制造商Rocketdyne工作,雖然在1963年太陽神計劃開始前已離職,但卻自稱熟悉太陽神騙局的底細。
不過對照片穿幫的疑問,顯示他對攝影技術(shù)完全是門外漢。他為加強著作的可信性,聲稱曾邀請多位匿名專家協(xié)助。
另外,身為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任職攝影師的David Percy,則以攝影專家的身分,指出登月照片中的破綻;不過David也曾被外間批評不懂攝影技巧。其它登月騙局的支持者,包括聲稱拍到太陽神11號上的航天員,在宇宙飛船內(nèi)做假腳印的記者Bart Sibrel和自學工程師Ralph Rene。
疑點逐一擊破 支持“登月騙局”論據(jù) 1. 航天員放手后,國旗桿仍擺動多時。 2. 在太陽神17號電視傳送畫面中,兩個航天員同時入鏡,但兩個影子長短不一,且向著不同方向,證明現(xiàn)場有不同光源。
3. 太陽神16號航天員John Young站在月球上向國旗敬禮時,背景中竟拍攝不到星星,而他亦沒有影子。 4. 照片中近景一塊石頭上面似乎有一個C字,分明是電影道具。
5. 在太陽神14號和17號的傳送畫面中,航天員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強光,那是射燈的反射,證明現(xiàn)場只是一個布景。 反駁“登月騙局”論據(jù) 1. 當航天員插旗時,用力扭動,扭動再加上鋁金屬制旗桿本身彈性引起的震動,便造成國旗的擺動。
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中,沒有空氣的緩沖,國旗反而可以擺動多時不停。 2.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所以影子出現(xiàn)長短不一的現(xiàn)象。
航天員用的哈蘇攝影機,配用60mm Bio-Gon廣角鏡頭,亦會令扭曲了原本平衡的影子。 3. 沒星星是菲林曝光問題,若要拍到星星,月面上的東西都會曝光過度。
沒影子因為John Young并非站在地上,而是躍起了,在半“真”空中,所以影子距離他身體幾呎外。 4. 以顯微鏡細看,C字只是相紙上一條頭發(fā)或衣物纖維的影子。
5. 那個反光是月球地平在線一些恒久的玻璃。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