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
每小題1分,共20分) 1.推動教育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 )的發(fā)展。 A.教育規(guī)律 B.教育價值 C.教育現象 D.教育問題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紐斯 C.赫爾巴特 D.贊可夫 3.“我們敢說日常所見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
這一觀點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學論》 B.《教育漫話》 C.《愛彌兒》 D.《普通教育學》 4.學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學工作 B.公共關系 C.行政工作 D.總務工作 5.“活到老學到老”是現代教育( )特點的要求。 A.大眾性 B.公平性 C.終身性 D.未來性 6.學校管理的目標和尺度是( ) A.經濟收入 B.良好的公共關系 C.學??冃?D.政治影響 7.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是( ) A.教學活?nbsp; B.溝通 C.教勞結合 D.協調 8.兒童身心發(fā)展有兩個高速發(fā)展期:新生兒與青春期,這是身心發(fā)展( )規(guī)律的反映。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針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標 10.學校德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發(fā)生影響的功能即指( ) A.發(fā)展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會性功能 11.美國各門課程中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日本的綜合活動時間反映出對( )在課程中地位的重視。
A.知識 B.能力 C.直接經驗 D.間接經驗 12.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課程和工業(yè)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課程屬于課程類別中的(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融合課程 13.教學活動的本質是(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14.“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某老師把學生的回答的分12個饅頭的計算板書出來: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這一做法體現了( ) A.鞏固性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15.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綜合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16.把兩個及其兩個年級以上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級,直接教學與布置、完成作業(yè)輪流交替進行,在一節(jié)課內由一位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是( )。 A.分層教學 B.合作學習 C.小班教學 D.復式教學 17.羅杰斯的“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發(fā)學習”、“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的教學原則屬于( ) A.非指導教學模式 B.結構主義課程模式 C.發(fā)展性教學模式 D.最優(yōu)化教學模式 18.最早在教學理論上提出班級授課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紐斯 C.裴斯塔洛齊 D.凱洛夫 19.“矮子里找高個”、“水漲船高”是一種(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定性評價 D.定量評價 20.從評價的功能上區(qū)分,中小學教育評價的類型可分為( ) 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B.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 C.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D.正確評價和錯誤評價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的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分別填在題干的括號內,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
每小題1分,共10分) 1.學校文化的內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 C.對個性的理解 D.對學習、工作的態(tài)度 E.對集體的看法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訪 B.民主評議 C.家長會 D.家長委員會 E.校外指導 3.現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 A.公共性和生產性 B.公益性和免費性 C.科學性 D.國際性 E.終身性和未來性 4.溝通對于學校管理來說,有如下功能( ) A.作出判斷評價 B.信息傳遞 C.控制 D.激勵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措施有( ) A.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 B.重視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獲得體驗 C.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針對性教育 D.教育目標要反映社會發(fā)展 E.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fā)展 6.聘任教師的形式有( ) A.招聘 B.續(xù)聘 C.解聘 D.不聘 E.辭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 A.導向功能 B.強制功能 C.調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評價功能 8.參觀教學法可分為( ) A.可行性參觀 B.準備性參觀 C.現實性參觀 D.并行性參觀 E.總結性參觀 9.班級組織機構微觀建制的形式有( ) A.委員會制 B.直線式 C.參謀制 D.職能式 E.直線職能式 10.咨詢活動的基本原則有( ) A.改變現實、追蹤效果 B.積極關注和信任來訪學生 C.注重來訪學生的主動參與 D.充分支持和鼓勵來訪學生 E.嚴格為來訪學生保密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0分) 1.學校 2.兒童個體發(fā)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講授法 四、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學習教育學有什么樣的價值? 2.簡述當代兒童發(fā)展觀的基本內容。 3.泰勒的課程設計模式。
4.簡述美育的任務。 5.我國教育法體系的幾個基本層次。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考試試卷 特別提醒:全卷共10道小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簡答題(每小題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義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學研究的立足點放在學校,以解決學校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為主要目的一種研究活動,并注意吸收校內外的其他力量。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校本研究。
更進一步說,“校本研究”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核心研究力量,理論工作者和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研究制度。 2.新課程中的教學觀的基本內涵 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
沒有師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自身得到發(fā)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建構的過程。
案例的基本結構 答:案例的結構包括: (1)主題與背景。主題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
每個案例都應有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或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時代意義,體現改革精神;應是對研究對象基本情況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等)的客觀描述。 (2)情境描述。
它應是環(huán)繞主題,剪裁情節(jié),引人入勝。是案例的構成主體;撰寫時要注意幾點:描寫要真實具體,有細節(jié),不能從“預設目的”直接跳到“結果”;寫作者要正視自己可能對描述對象存在的偏見,既要反映真情實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案例,反映縱向的變化或橫向的比較。
(3)問題討論。寫作者或研究者根據案例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或困境提問,以使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進而提出基于自己觀點的解決方法。
(4)詮釋與研究。這是案例的評析部分,是案例寫作者或研究者從理性的角度對之進行總結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議供讀者借鑒或參考。
應從多角度解讀,回歸到教學基本層面。 4.學生發(fā)展的內涵 答:學生發(fā)展的內涵是指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里的發(fā)展既包括知識、技能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過程方法方面的發(fā)展,既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發(fā)展。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求知與開發(fā)智力無疑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但不是惟一任務。
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對于哪些因素影響著教師的專業(yè)化進程,雖然沒有定論,但是,良好的知能結構、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反思,成為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關鍵要素。
良好的專業(yè)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結構,一般是“底部寬厚(即有廣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堅挺(即有雄厚的專業(yè)功底和優(yōu)良的從事任教基本功)、頂部開放(即具有良好的開放的觀念意向和學會學習、不斷獲知的本領)”。 而一位新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的專業(yè)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專業(yè)引領。
有一個專業(yè)人士進行恰當的引領,更能加速新教師成長的步伐。 反思與交流的習慣、能力和機會,強調有優(yōu)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對自己做學生時期的體驗的反思,對自己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經驗及教訓的總結與反思等。
同時,強調與其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和適當機會,包括對自己在學生時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表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關鍵是反思教學。
因為: 1.反思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2.反思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探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3.反思教學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法,也就是一種教師通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研究。
4.反思教學也是教師的專業(yè)學習與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反思教學不及只是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yè)自主發(fā)展。
其中,支撐教師不斷對教學反思的,是基于“關懷”的倫理觀、社會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教學觀等三種基本觀念。 2.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要闡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學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在這里,所謂“最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通常是指教學的實際效果至少不低于同。
一、選擇題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認為史現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爾巴特 B.盧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資本理論說明了( ) A.教育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B.經濟發(fā)展水平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C.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D.教育對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3、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表明了個體的發(fā)展具有(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異性 4、“理想和未來”是人生哪個階段的重要特征(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馬克思指出的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論聯系實際 B.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 C.知識分之與工農相結合 D.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6、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 ) A.課程 B.課程標準 C.課程計劃 D.課程目標 7、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應該具有三個特征是( ) A.強制性,基礎性,科學性 B.強制性,普遍性,科學性 C.科學性,普遍性,基礎性 D.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 8、《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所闡明的教學原則是( ) A.循序漸進原則 B.直觀性原則 C.啟發(fā)性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9、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實驗,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是( ) A.練習法 B.演示法 C.實驗法 D.發(fā)現法 10、打亂傳統(tǒng)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這是( ) A.外部分組 B.內部分組 C.設計教學法 D.道爾頓制 11、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屬于教學策略中的( ) A.內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綜合型策略 12、德育過程結構的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環(huán)境 13、“學會關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強調的( ) A.認知模式 B.體諒模式 C.價值澄清模式 D.社會模仿模式 14、把對集體的管理和對個別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班級管理方式是( ) A.常規(guī)管理 B.目標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了解和研究學生 B.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C.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 D.統(tǒng)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題 1、教育學作為一個學科獨立的標志是 ____。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和 ____。 3、學習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價值,而且具有 ____價值。
4、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是 ____。 5、我國的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 ____。
6、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 ____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 7、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 ____。
8、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____和教科書。 9、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 ____。
10、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是實現 ____的過程。 11、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直觀教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物直觀,另一類是 ____。
12、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備課、上課、____、課外輔導、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3、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____與學生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14、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尊重一個人”。這句話說明的德育原則是 ____。
15、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 ____。 三、判斷題 1、當代教育的發(fā)展中,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 )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因此,對這一階段的少年一定要嚴加看管。( ) 3、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決定著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規(guī)格。
( ) 4、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知識授受的關系。( ) 5、課程目標的確定取決于知識或學科的內容。
( ) 6、在泰勒的課程原理和評價原理基礎上涉及的課程評價模式是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 7、分組教學是為了克服班級授課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級授課制優(yōu)越。
( ) 8、德育的過程具有多端性。( ) 9、依據科爾博格的道德認知模式進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兩難故事法。
( ) 10、班級管理應該以學生為核心,建立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 四、簡答題 1、試述當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現。
2、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有哪些?試做簡要的說明。 3、簡述教學過程的結構。
4、試述備課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5、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實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論述題 1、以“我們的思想”為主題,設計一個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A 3、B 4、C 5、D 6、B 7、D 8、C 9、B 10、A 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題 1、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3、延時 4、學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絕大多數權利,受到社會的特別保護。 5、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6、創(chuàng)新 7、職業(yè)角色的多樣化 8、教學大綱 9、學校教育 10、學生身心發(fā)展 11、模象直觀 12、作業(yè)檢查與批改 13、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 15、教育者 三、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簡答題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5.5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