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觀課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觀課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一線老師主體參與,也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教師不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和外部的觀察者的角色進入對象,而是以一名參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與對象融為一體,在課堂評價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通過體驗、反思來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體味教學的樂趣和生成過程、感受自己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我選擇“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現(xiàn)將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問題設計時考慮到了學生興趣
《有余數(shù)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呈現(xiàn)情境圖后,教師提問:你會不會把9個面包分給4個小朋友?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fā)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生演示完分面包,老師提問:還有不同的分發(fā)嗎?學生演示不同的分發(fā)。在學生分完后,老師提問:應該用哪一種運算表示呢?
問題設計有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對于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設計一系列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水平,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近及遠,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步解決大問題,通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問題的提問掌握時機
教師在提問設計時,能視課堂教學流程中各個時機、環(huán)節(jié)的不同而不同;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問方式縱橫交織,多種多樣,采用了多種提問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選擇比較式、填充補續(xù)式、追蹤探因式、檢查整理式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能把握提問時機,掌握火候,啟發(fā)引導,循循善誘,本課的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
四、問題的提問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提問時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后,待學生略作思考后,指名學生個別回答。學生答題后,教師又恰當?shù)刂该渌麑W生,引導他們對這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評價。這樣做有利于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
在問題設計上,胡老師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學生分完面包列完算式后,老師提問:同學分完了面包,還有很多的東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寫到草稿紙上?這個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
11月9日,我參加了xx小學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zhí)教的五年級數(shù)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通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chuàng)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保持持續(xù)的關注。本節(jié)課以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圍繞著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復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shù)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說明在這個情境中,為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chuàng)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并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為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xiàn)的所有信息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在結構訓練階段,為學生們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
化學觀課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其實寫報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學觀課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老師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設計明確到位,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目標,設計并提出學習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內邊思考邊議論、小組討論等學習形式完成學習目標,師生配合比較默契。課堂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較為充分,有效地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很明顯感覺到,從實驗準備、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張老師都經過了精心設計,是一節(jié)非常成功的課。
本節(jié)課亮點紛呈:
1、通過學生觀看學生自己錄制的視頻認識堿的物理性質,形式新穎,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2、設計分組實驗,課堂組織、課堂把握力很足,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操作有序、課堂達成率高,同時更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3、在突破教學難點上,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通過啟發(fā),小組討論,總結出探究沒有明顯實驗現(xiàn)象的反應的一般思路,同時,又為后面學習探究酸堿中和反應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張老師這節(jié)課從總體上講做了非常精心的準備,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剖析,教學目標把握到位,訓練扎實有效,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學習興致很高,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jié)課設計都很切合課程標準和學生學習實際,其中,使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作業(yè)、學生當堂糾錯,學生錄制視頻、課堂分組實驗、課堂實驗探究,都經過精心設計。教師能根據所選課題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習。在突破難點方面,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當時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也很成功,通過啟發(fā)和小組討論,學生自己就設計出了實驗方案,并且有些同學直接就說出了可以探究化學反應的產物,這使得得出研究沒有實驗現(xiàn)象的化學反應的思路水到渠成。課堂上,采用以“師生對話,小組合作”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在體驗參與與合作的樂趣的同時收獲知識,感悟生活,認識世界。另外,師生對話時,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做得恰當好處,使“目標———教學———評價”一體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課堂更高效,因為這節(jié)課設置了分組實驗環(huán)節(jié),所以學生的參與度很高,值得我好好學習和用心體會。
觀察點:
教學過程
觀察人:
劉麗芬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九年級化學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袁美清老師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復習,將所學內容進行了鞏固提高。經過集體備課,袁老師又精心的進行二次講課,教學中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反饋展示、精講點撥的課堂教學流程,課堂主線非常清晰。具體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1、 教學重點突出,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了多個層面的活動,如寫基本的方程式,根據圖片寫方程式等。關注了學生的差異,滿足了不同水平的學生的需求;學案設計的很好很實用。
2、做到了精講點撥。袁老師充分發(fā)揮了老師的支架作用。有必要的示范,有重難點的解疑,將知識進行了梳理,引申和拓展。
3、在學生活動中老師及時的給予了反饋、矯正、啟發(fā)、強化。例如,教會學生自信的在課堂中展示,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能對學生進行多元、正面評價,與學生互動融洽。
4、袁老師根據課堂教學需求有效的整合教材。在題目的選擇上更注重了基礎,可以增加典型的中考題。增加根據信息書寫方程式的練習。
教學建議:課前預習的處理可以采取小組互相討論、組長展示解疑的方式會更好。
一、活動主題
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二、活動背景與目的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探究,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新課程提出的要求之一。新課程實施己有多年,在課堂開展探究式教學已深人人心,但在在如何讓課堂探究活動更有效時,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探討。
本次主題教研活動的目的是,力圖借助全縣教師智慧,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研討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促使化學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為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活動安排
1、會前準備
(1)實踐反思與文獻學習
研討會前一周全體初中化學教師對“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進行實踐反思與文獻學習,并形成初步觀點。
(2)確定研究課并進行集體備課
研討活動確定兩個課例,分別由兩位教師上研究課。上課教師制定預案并于研討會前3日通過xx發(fā)布;全體初中化學教師閱讀思考,找出預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修改、補充完善的意見和建議,上課教師根據討論的意見修改完善教學設計。
(3)研究確定觀課工具
由教研室負責根據研究主題研究制定“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有效性觀察視角與觀察點”作為觀課記錄的參照。
2、課前會議
研討會當日8:20召開課前會議,上課教師說課,觀課教師進行觀察分工。
3、課堂觀察
研討會當日第2節(jié)、第3節(jié)參會教師觀課。
4、課后會議
(1)會前準備
研討會當日第4節(jié)課后,觀課教師對觀課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根據分工寫出主題性觀課報告(會后在xx發(fā)布)。
(2)研討
觀課者根據課堂觀察,根據分工從不同的視角報告課堂觀察的結果,并根據會前的學習與反思結合課堂觀察圍繞研究主題展開討論,形成研究結論。
5、成果展示
活動結束后,根據研討情況,由教研室撰寫“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有效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研究報告與觀課教師的觀課報告于會后一周內在xx發(fā)布,供全縣化學教師交流學習。
四、活動要求
1、全體化學教師會前要作好充分準備,包括所選課例的`教學設計構思和初中化學課堂探究活動探效性的研究。
2、上課教師要按時寫好教學設計,以便及時在網上發(fā)布。
3、參加活動教師會后2天內上報最終反思報告(上課教師)和觀課報告書面材料,以便及時發(fā)布。
一、課題產生的背景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體是九年級學生,在九月份剛開始學習化學時,一直強調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但真正設計實驗去探究學習化學知識的機會又很少,尤其在學生探究蠟燭燃燒生成物實驗現(xiàn)象又很不明顯。等到學過了氧氣的收集方法后,也知道了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檢驗CO2。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學好化學,實驗的方法不可少。就想能不能把蠟燭燃燒的生成物收集起來再驗證,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能力儲備上看,學生在前面幾單元學習過程中,已初步了解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以上方面的原因為本節(jié)課嘗試通過實驗活動,探究“捕捉”氣體去“審查”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明確探究目標,引導學生順利地進行科學探究。
二、嘗試“探究”教學模式,突出實驗設計過程的指導
本課題內容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問題產生于課本,但卻是課本內容的升華。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思路,感受探究實驗的一個過程: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歸納小結——課堂延伸——課堂突破——實驗設計——整理步驟——分組探究——方案評價——探究小結。
通過創(chuàng)設探究欲的學習情境,運用問題引導,借助多媒體課件,設計合理方案,小組實驗探究,反饋評價方案。
三、課堂中的得與失
(1)引課時間過長,導致實驗設計方案時間較緊。本堂課雖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但考慮學生沒有進行過類似的探究活動,總想通過更多的趣味實驗來引出探究課題,于是設計了:吹肥皂泡,氫氣吹肥皂泡,氫氣吹氣球以及學生用注射器抽出雪碧中氣體再檢驗等一系列實驗。雖然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讓學生不容易抓住主題,還耽誤了較多時間。
(2)學生探究設計方案不能很快完成。學生頭腦中只有氧氣的制取實驗裝置,大部學生都是直接把漏斗與導氣管連接,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沒有想到用乳膠管直接封住漏斗嘴,再用注射器抽出氣體后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3)教師做探究的“向導”不夠。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未能很好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巡視各小組的表現(xiàn)情況時,個別小組未能給予關鍵的幫助和輔導,如有的小組只是在盲目地做實驗,沒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目的性,而教師融入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可以為后面的交流評價做好充分準備。
(4)學生對探究實驗的現(xiàn)象沒有記載。只考慮到突破實驗設計方案,卻忽略了現(xiàn)象的描述和記載??煽紤]課前設計學案解決上述問題。
(5)學生參加實驗的評價不夠。由于時間的緊張,在實驗后,沒有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的成功與不足沒能讓學生很好的討論再小結。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