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鸚鵡:別名角鸚鵡_獨角仙_翎冠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角鸚鵡屬鳥類,原產于大洋洲原新西蘭、新喀里多尼亞,多棲息于海拔1200m以下潮濕的森林以及開闊林地、南洋杉科樹木的混交林。世界各地普遍度極低。1788年命名,無亞種。
是非常稀有且昂貴的鸚鵡,羽色鮮艷,外表帥氣,體羽以綠色為主,額羽血紅,背部有黃色,紅額頂端有二束獨特的翎羽。在灌木叢和樹木上進食,幾乎完全素食,吃花朵,堅果,水果,漿果和種子,也喜歡成熟的木瓜。
獨角鸚鵡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31-33cm,重約140g。黑色的翎毛長在紅色的肉冠上,羽毛尖是紅色。臉頰橙黃色,兩側黑色,臉頰下部黑綠色,頸背和上體背部是明亮的橙黃色,綠色或黃綠色。臀部綠橙色,翼上覆羽為綠色。一級飛羽有紫藍色的外螺紋,黑色的內螺紋。二級飛羽外緣暗,底面是綠色的。下體顯示蒼白的黃綠色的色調。覆羽有輕微偏藍的顏色。尾巴頂端是綠色與藍色的強烈滲透,下部是深灰色。該鳥喙是灰藍色,具黑色喙尖,腿爪黑色。
獨角鸚鵡生活習性 >
在非繁殖期時多成對或集十數(shù)只的小群一起覓食或活動,在樹冠或樹洞中休息,天亮前一小時已經開始活動,在飛行前,獨角鸚鵡反復傾斜自己的頭幾次,林立羽毛,間歇性顫抖的的尖叫。喜愛在樹灌層來返活動,動作迅速警覺,不易接近觀察與做研究紀錄。
獨角鸚鵡飼養(yǎng)方法 >
巢穴多筑于樹頂、中空枝干或巖壁洞穴裂縫中。人工繁殖的獨角鸚鵡很強健,適應力較強。需要提供寬敞的鳥舍供其飛行與地面活動,此須定期驅蟲。喂食除了種子當主食,也須常常提供定量的蔬果類食物補充各種營養(yǎng)。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
獨角鸚鵡雌雄分辨 >
雌雄類似。亞成鳥面部飾物灰色,欠發(fā)達。耳覆羽是淡綠色,頸后橄欖綠。虹膜棕色。
獨角鸚鵡繁殖方式 >
繁殖不太困難,約8個月大時即有繁殖能力,但切勿急著讓它們繁殖,這樣只會破壞鳥體,毫無益處。尤其對母鳥來說影響最大的,不但會傷了健康,更會導致危險的難產卡卵的情形,處理不當易死亡。巢箱規(guī)格與澳洲長尾鸚鵡相仿即可,規(guī)格20×20×35-45cm,一次繁殖生3至5枚卵,雛鳥孵化時間約21-22天,5-6周后雛鳥長出羽毛,親鳥大多能盡責的撫育后代,但常發(fā)生蛋未受精的情形。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