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秧雞:別名,為鶴形目、秧雞科、長腳秧雞屬鳥類,原產于歐洲及亞洲中部繁殖,越冬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島等地。我國僅分布于新疆西部天山地區(qū),數量非常稀少。野生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農田等各類生境中。1758年命名。在我國為夏候鳥,4月遷來,10月遷走。鳴叫時常常向前伸長脖子并且左右來回擺動。
體型中等的秧雞品種,小型涉禽。擅長鳴叫,叫聲清脆洪亮,很遠都能聽見。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叢或灌叢中,早晨、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在地面上奔跑時迅速而敏捷,常通過疾速奔跑來逃避敵害。
長腳秧雞形態(tài)特征 >
體長24-29cm,重約155g。上體灰褐,羽干黑色成粗大縱紋,翼上有寬大的棕色塊斑。眼先、頰部、耳區(qū)和眉紋為灰色,眉寬呈灰色,過眼紋棕色,頭頂、背、初級飛羽,一直到尾均為暗褐色,具黑色斑紋和寬的赭色羽緣和灰色羽端。頦偏白,喉部、前頸和腹部為灰白色,翅上的覆羽和翅下的覆羽均為栗色。兩脅白色具棕褐黃色的和紅褐色橫斑。尾下覆羽黃褐色具栗色及黑白色橫斑。飛行時銹褐色的長翼為明顯特征。虹膜紅褐色,黃色的嘴比較短。
長腳秧雞生活習性 >
在危急時和通過開闊的水面時也能飛翔,但飛翔的速度不快,兩個翅膀扇動緩慢,常常飛不了多遠又迅速落入草叢中。由于腳長,又有很長的腳趾,所以在濕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飛和飛翔的時候,振翅無力,兩條長長的腿懸垂在下面。
長腳秧雞飼養(yǎng)方法 >
常在河岸、湖邊高草叢和灌叢中活動。雜食性,主要以各種昆蟲、蠕蟲、草籽和谷粒等為食。
長腳秧雞雌雄分辨 >
幼鳥較成鳥下體有更多赭色,兩脅橫斑較弱。
長腳秧雞繁殖方式 >
繁殖期為5-7月,配偶為一雄一雌制。通常營巢干岸邊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帶的濕草地上,也在湖邊沼澤和森林中營巢,有時甚至營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叢或高草叢中。每窩產卵6-14枚,通常為7-12枚。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淡赭色,被有紅褐色的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為14-15天。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