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yǎng)于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yǎng)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樸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jīng)》養(yǎng)生以不傷為本.―――《仙經(jīng)》養(yǎng)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養(yǎng)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yǎng)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內(nèi),不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yǎng).―――《養(yǎng)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樸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yǎng)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yǎng)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yǎng)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yǎng)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yǎng)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yǎng)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yǎng)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yǎng)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jié)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欲養(yǎng)精,女貴平心養(yǎng)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yǎng)生 戒暴怒以養(yǎng)其性,少思慈以養(yǎng)其神,省言語以養(yǎng)其氣,絕私念以養(yǎng)其心.―――《續(xù)附·養(yǎng)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y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yǎng),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藥,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yǎng)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yǎng)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nèi)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抱樸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fā)不易白.―――《醫(y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yǎng)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諺語 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yǎng)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fā)……可節(jié)而不可止也,節(jié)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養(yǎng)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yī)心,花醫(yī)肝,香醫(yī)脾,石醫(yī)腎,泉醫(yī)肺,劍醫(yī)膽.―――《幽夢續(xù)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yī)述》清程杏軒 善養(yǎng)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衛(wèi)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yǎng)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shù).―――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語 治病必先治神,藥療必先心療.―――諺語 忠誠是長壽之本,善良是快樂之源.―――諺語 生活上適度,精神上大度.―――諺語 養(yǎng)。
我有這本書呢,特意翻開幫你找的。
第一卷 春風飛揚
1. 一剪梅 舟過吳江(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2. 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3. 灞陵行送別(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一作驪歌)愁絕不忍聽。
第二卷 秋思浩蕩
1. 唐多令·惜別
朝代:宋代 作者: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2. 李商隱 《花下醉》
3. 杜甫 《閣夜》
第三卷 明月千古
1. 李白 《把酒問月》
2. 姜夔 《揚州慢》
3. 張孝祥 《念奴嬌 過洞庭》
第四卷 斜陽晚鐘
1. 宋祁 《玉樓春》
2. 范仲淹 《蘇幕遮》
3. 劉永 《玉蝴蝶》
如果還要,歡迎私信,可以發(fā)照片。以上都是自己找的,有點費時間。
1,運動太多和太少,同樣的損傷體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的損傷健康;唯有適度可以產(chǎn)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亞里士多德。
2,抽煙有害健康,感情有礙智商——李宮俊,《李宮俊是誰》。
3,人們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人們以健康換取金錢,然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人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xiàn)在的幸福;人們活著,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過——南直哉,《活著即修行》。
4,在病態(tài)社會中,精神病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5,第一財富是健康,第二財富是美麗,第三財富是財產(chǎn)——柏拉圖。
6,當一個人身體健康、充滿活力的時候,堅強是一樁比較簡單和容易的事,而只有在生活用鐵環(huán)緊緊把你箍起來的時候,堅強才是最光榮的事情——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7,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yǎng)、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周國平,《把心安頓好》。
8,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得到金錢,擁有金錢未必擁有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償——楊絳,《百歲感言》。
9,對別人好不是一種責任,它是一種享受,因為它能增進你的健康和快樂。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好的時候——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10,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fā)財——亦舒,《地盡頭》。
有兩種東西喪失后才發(fā)現(xiàn)它們的價值青春和健康(阿拉伯) 天下有千種疾病,卻只有一種健康(歐洲) 健康的身體富于健康的體魄(意大利) 沒有一個朋友能夠比得上健康,沒有一個敵人能夠比得上疾?。ㄓ《龋?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阿拉伯) 健全的身體比金冕更有價值(英國) 病來方知健康貴(英國) 無病一身輕 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甚至是對社會的義務(富蘭克林) 身體在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神的健康(約翰·格雷) 心情愉快是肉本和精神的最佳衛(wèi)生法(喬治·桑) 心靈上的疾病比肌體上的疾病更危險更經(jīng)常(西塞羅) 疾病不僅在于身體的故障,往往在于心的故障(美國) 樂觀主義的謊言有著如此巨大的治療價值,不能令人信服地說出這類謊言的醫(yī)生是選錯了職業(yè)(肖伯納) 醫(yī)生只不過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佩特羅尼烏斯) 友情即良藥;我們都是彼此的醫(yī)生(奧立弗·薩克斯) 軀體的疾病也許證明靈魂的健康(歐洲) 保持一生健壯的真正方法是延長青春的心(科林斯)。
1,《獨坐閑詠》宋代:陸游
殘年所幸身猶健,閑事惟求耳不聞。
白話文釋義:很慶幸到了年邁時期身體還健朗,只希望不聽其他的閑言碎語。
2,《洗兒》宋代:蘇軾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白話文釋義:人家都希望自己養(yǎng)的孩子聰明,我卻因為聰明而害了自己一生,但愿以后我的孩子不要那么聰明,不懂人事,身體康健平平安安到老。
3,《西江月》宋代:管鑒
白頭相守愿年年,只恁尊前長健。
白話文釋義:夫妻年年相互守候直到白頭,只盼望尊重的前輩長壽健康。
4,《朝中措》宋代:周紫芝
趁取老來猶健,登臨莫放杯空。
白話文釋義:趁著還沒老,自己身體還很健朗,登上朝廷就不要浪費了這大好的時光。
5,《小室》宋代:陸游
老去身猶健,秋來日自長。
白話文釋義:年邁的時候身體還很健朗,秋冬來了也不怕它的漫長。
6,《巫山一段云》元代:李齊賢
老喜身猶健,閑知興更添。
白話文釋義:很高興老了身體還很健朗,閑空的時候還是很有興致去聽聽外面的有趣事情。
關于健康的古詩詞:
1、《養(yǎng)生》
作者:陸游 (宋)
稟賦本不強,四十已遽衰,藥裹不離手,對酒盤無梨。
豈料今八十,白間猶黑絲,咀嚼雖小艱,幸未如牛?
昔雖學養(yǎng)生,所遇少碩師,金丹既茫昧,鸞鶴安可期?
惟有庖丁篇,可信端不疑。愛身過拱璧,奉以無缺虧。
孽不患天作,戚惟憂自詒。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
二豎伏膏肓,良醫(yī)所不治。衣巾視寒燠,飲食節(jié)飽饑,
虎兕雖在傍,牙爪何由施?老人不妄語,聊賦養(yǎng)生詩。
2、《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作者:曹操
(東漢)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3、《飲酒》
作者:陶淵明
(東晉)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4、《江村》
作者:杜甫
(唐)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5、《負冬日》
作者:白居易
(唐)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6、《攝養(yǎng)詩》
作者:
龔廷賢
(明)
惜氣存精養(yǎng)神,少思寡欲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7、《好了歌》
作者:曹雪芹
(清)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愛,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給你推薦幾首修身養(yǎng)性保健康的古詩:
1、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guī)律。同時也是一曲養(yǎng)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后世養(yǎng)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fā)老當益壯的胸襟。
2、陶淵明《飲酒》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典型的養(yǎng)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杜甫《江村》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
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4、白居易《負冬日》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5|程顥的一首詩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6、家蘇東坡《蘇沈良方》
羽蟲見月爭翻翻,
我亦散發(fā)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
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fā)健身的情景。他還經(jīng)常練習氣功,“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2月18日:莊子何其人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jié)舌,又令人拍案叫絕。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
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
------------------------------------------------------------------------2月21日:認識你自己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好心辦壞事的現(xiàn)象。而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結(jié)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與物性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
人們被太多的物質(zhì)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chuàng)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chuàng)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
莊子認為,在人的內(nèi)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nèi)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nèi)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nèi)不化”。
--------------------------------------------------------------------------------------2月25日: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2月26日: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jīng)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2月27日: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nèi)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