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一種是大自然的風,有摧枯拉朽,也有和煦溫柔的。你說的這個風,其實就是作者感受到大自然最多出現(xiàn)的風,感受到他的偉大罷了。
還有一種就是詩經(jīng)的國風了,這個就沒什么解釋了。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風將秋天的枯葉吹走,來年的二月,便能開出美麗的新芽以及鮮艷的花朵。
主要就是說風能讓那些個破爛的東西重新煥發(fā)生機,有了新的面貌,破而后立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能將江水吹起大浪,而出過竹林的時候,能讓柱子這些東西歪歪斜斜。
竹子被譽為君子,而將這些君子吹斜,那么這些個君子也就是一些個偽君子, 類似打假的意思。
年代:唐
作者:李嶠
作品:風
內(nèi)容: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作品注釋:
三秋:晚秋,指農(nóng)歷九月。
二月:早春,農(nóng)歷二月。
簡析: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希望能幫助你,希望你能采納,謝謝3Q
此詩為唐代李嶠所作。
李嶠以“風”為題的組詩共有3首,此為其中一首。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jīng)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
因此,全詩無出現(xiàn)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tài)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zhì)或原態(tài)氦雞份課莓酒逢旬撫莫的改變?nèi)ケ憩F(xiàn)風之柔情與強悍??梢娫娙藢ξ飸B(tài)常識的熟知與了然。
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fā)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風的種種情態(tài),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興、比、賦”為古典詩歌表現(xiàn)的基本手法。
所謂的“興”意指“興發(fā)”“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chǎn)生內(nèi)心“情變”?!敖饴淙锶~,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fā)展到極態(tài)而自然產(chǎn)生的質(zhì)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
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xiàn)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nèi)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
“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
“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
“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說,直接表白。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
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xiàn),“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qū)ε?,“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fā)”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tài)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 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風>>
作者:李嶠
解 落 三 秋 葉 ,
能 開 二 月 花 。
過 江 千 尺 浪 ,
入 竹 萬 桿 斜 。
譯文:
風吹落了很多的秋葉 催開了早春二月的鮮花吹過江,卷起千層高的大浪 吹入竹林,吹歪了萬竿的竹子
注釋:
解落:散落。
三秋:秋季三個月,即指整個秋天。
詩意:
秋風一吹來,便會使枝葉零落,令人感到蕭瑟、凄涼;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風一起,花朵綻放花蕾,大地又充滿了生機。有時大風從江面上吹過,掀起千尺巨浪,有時微風吹入竹林,千萬根竹子隨著風東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內(nèi)容賞析:
這是一首歌詠風的詩。在詩人眼中,風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面貌,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詩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觀察。
作者:
李嶠(644~713)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20歲舉進士,在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四朝為官,官至中書令。則天鑄八棱銅柱,武三思為其文,朝士獻詩者不可勝紀,詩冠絕當時。與同鄉(xiāng)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三人并稱〔文章四友〕 。
參考資料:
風是古詩中常見的意象,不同的風——“東風”“南風”“西風”“北風”,在古詩中有不同的意蘊。
一、東風
古詩中的東風一般是指春風,常含有生機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和辛棄疾《青玉案》中的“東風夜放花千樹”。值得注意的是,古詩中的東風常有這樣一些特殊的使用:(1)反襯“傷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2)渲染離別情緒,如李商隱《無題》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3)象征專制者和造成悲劇的惡勢力,如陸游《釵頭鳳》中的“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4)比喻重要的條件,如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和俗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二、南風
古詩中的南風即夏風,常象征欣欣向榮,多用于表達輕松愉悅的心境,如白居易《觀刈麥》中的“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南風有時還用于寄寓思鄉(xiāng)之情,如李白《寄東魯二稚子》中的“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值得注意的是,古詩中的南風常有這樣一些特殊的使用:(1)烘托恬淡的心境,如劉攽《新晴》中的“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2)南風也叫“薰風”,如蘇軾的《阮郎歸·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p>
三、西風
古詩中的西風即秋風,常象征秋之肅殺,大多包含著凝重的悲涼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古詩中的西風常有這樣一些特殊的使用:(1)寄托相思之情,如李清照《醉花陰》中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2)感傷韶華已逝,如晏殊《蝶戀花》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3)渲染凄涼氣氛,寄寓身世之傷,如馬致遠《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辛棄疾《水龍吟》中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王實甫《長亭送別》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蔣捷《虞美人》中的“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4)營造蒼茫、悲壯之美,如李白《憶秦娥》中的“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四、北風
古詩中的北風即冬風,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詩人幽怨、凄苦的情懷。值得注意的是,古詩中的北風常有這樣一些特殊的使用:(1)渲染游子懷鄉(xiāng)之思,如漢代無名氏《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2)抒寫傷別之情,如高適《別董大》中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3)比喻強勁勢力,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和鄭思肖《寒菊》中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