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琵琶行》【唐】白居易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2. 《蜀道難》【唐】李白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3. 《宣城見杜鵑花》【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4. 《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5. 《老夫采玉歌》【唐】李賀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1、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2、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3、唐李白《蜀道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4、唐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5、唐李賀《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6、唐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7、唐沈佺期《夜宿七盤嶺》: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8、唐溫庭筠《碧磵驛曉思》: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
月落子規(guī)歇,滿庭山杏花。9、唐崔涂《春夕》: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
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唯滿鏡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10、唐柳中庸《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11、唐李群玉《黃陵廟》:小姑洲北浦云邊,二女啼妝自儼然。
野廟向江春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風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鵑。
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12、唐無名氏《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fā)。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fā)。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15、宋王安石《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花枝到眼春相映,山色侵衣晚自迷。
今日笑談還喜共,經(jīng)年勞逸固難齊。生涯零落歸心懶,多謝殷勤杜宇啼。
16、宋王安石《十五》: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17、宋蘇軾《筑堤》詩:六橋橫截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昔日珠樓擁翠鈿,女墻猶在草芊芊。東風第六橋邊柳,不見黃鸝見杜鵑。
18、宋晁補之《臨江仙·信州作》:謫宦江城無屋買,殘僧野寺相依。松間藥臼竹間衣,水窮行到處,云起坐看時。
一個幽禽(杜鵑)緣底事,苦來醉耳邊啼?月斜西院愈聲悲。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19、宋賀鑄《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王孫何許音塵絕,柔桑陌上吞聲別。吞聲別,隴頭流水,替人嗚咽。
20、宋王瀾《念奴嬌·避地溢江,書于新亭》:憑高遠望,見家鄉(xiāng)、只在白云深處。鎮(zhèn)日思歸歸未得,孤負殷勤杜宇。
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灑瀟瀟雨。長江萬里,難將此恨流去。
遙想江口依然,鳥啼花謝,今日誰為主。燕子歸來,雕梁何處,底事呢喃語?最苦金沙,十萬戶盡,作血流漂杵。
橫空劍氣,要當一洗殘?zhí)敗?1、宋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22、宋秦觀《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23、宋朱敦儒《臨江仙》:直自鳳凰城破后,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
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西。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24、宋陸游《鵲橋仙·夜聞杜鵑》: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25、宋趙汝茪《戀繡衾》:柳絲空有千萬條,系不住、溪頭畫橈!想今宵,也對新月,過輕寒、何處小橋?玉簫臺榭春多少!溜啼紅(指杜鵑的叫聲),臉霞未消。
怪別來,胭脂慵傅,被東風、偷在杏梢。26、宋趙崇嶓《清平樂·懷人》:鶯歌蝶舞,池館春多處。
滿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相思夜夜情悰,青衫淚滿啼紅。
料想故園桃李,也應怨月愁風。
一、典故:
據(jù)《史書·蜀王本紀》記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于蜀,望帝以鱉靈功高,禪位于其。在這之后,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他想,國家交給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將是萬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變了樣,不僅把國家治得亂七八糟,還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兒。一個個傳言飄到望帝的耳邊,望帝變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趕回都城勸那宰相回心轉(zhuǎn)意。可是,人家城門緊鎖,根本連都城都不給他進。望帝求也沒用,喊也沒用,只好郁郁寡歡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淚痛哭??薜镁昧?,可能是悲傷過度吧,他黯黯然斷了氣。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鳥,目光呆滯地站在屋頂上,望著遠處曾經(jīng)熟悉的都城哀聲啼鳴,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紅紅的鮮血來……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后,他的靈魂變?yōu)橐恢欢霹N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竟然不斷擴大慢慢的染紅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變成了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guī)啼血”的來歷。
說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個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邊稱了帝叫望帝。這望帝是個模范丈夫加標準父親,對妻女非常的愛,視如己身;他還非常的勤奮,而且非常的愛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褲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塊樂呵呵地犁田和種地。后來,因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為這位宰相貌似一位極高尚并極有抱負的人,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如人家,覺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將帝位讓給了那位宰相,自己卻一個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二、子規(guī)啼血:
子規(guī)啼血典出《史書·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后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另傳說古代蜀國王杜宇死后變?yōu)橐恢欢霹N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叫喚人們“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便是成語“子規(guī)啼血”的來歷。古往今來有關‘子規(guī)啼血“歌謠、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