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 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我們都知道寫好作文離不開細致的觀察指導,那么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觀察要有順序
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觀察靜態(tài)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tài)事件,可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
?
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神態(tài),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tài)。
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tài)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
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就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qū)別異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五官參與”
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
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四)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蔽页3W寣W生多讀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得想象的源泉,獲得想象的翅膀,以解決學生寫作沒有內容、沒有材料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毕雽懯裁淳蛯懯裁?,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這樣可以滿足學生想象的愿望、創(chuàng)造的愿望,培養(yǎng)“想寫”的意識,激發(fā)“樂寫”的興趣,培養(yǎng)“會寫”的能力,從而達到“快樂作文”的境界
小學 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我們都知道寫好作文離不開細致的觀察指導,那么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砹诵W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觀察要有順序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
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觀察靜態(tài)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tài)事件,可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
?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二)觀察要抓特點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
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神態(tài),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tài)。
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tài)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
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就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qū)別異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五官參與”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
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四)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積累寫作素材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蔽页3W寣W生多讀一些優(yōu)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得想象的源泉,獲得想象的翅膀,以解決學生寫作沒有內容、沒有材料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毕雽懯裁淳蛯懯裁矗朐趺磳懢驮趺磳?,這樣可以滿足學生想象的愿望、創(chuàng)造的愿望,培養(yǎng)“想寫”的意識,激發(fā)“樂寫”的興趣,培養(yǎng)“會寫”的能力,從而達到“快樂作文”的境界。
一、抓住事物特征觀察。
生活中每種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特點。在作文時,要根據寫作目的,選擇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進行觀察和描寫通過對事物特征的觀察,寫起文章來就有板有眼,有血有肉了。
二、調動五官參與觀察。 對自己的五種感官進行訓練,即對眼、耳、鼻、舌、身參與生活體驗的訓練。
例如訓練用眼“看”: 1、看什么——生活細節(jié)、家庭狀況、風俗習慣、天文地理、山川景物、書本知識等盡收眼底。 2、怎樣看——仔細、認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看,由表及里地看、有比較地看、帶著不同的感情去看。
這樣把“看”訓練好了,作文的語言就會形象。同樣,也用各種方法再對其他感官進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用“我手寫我心”了。
三、抓住重點,有序觀察 1、抓住重點觀察。 帶著重點去進行觀察,去自行探求知識。
2、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 對一個事物要有一個準確的、完整的認識,觀察時必須學會有序地觀察。
如從整體到部分、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早到晚等。 四、觀察時要融情于理。
在觀察時,帶著感情去觀察,于是在描寫的時候,把感受也寫出來,這樣,就能以情感人。這樣的文章自然就不顯得“假”了。
五、觀察時要進行聯想。 在觀察某個事物的時候,想想哪種事物跟眼前的事物有沒有聯系,有什么聯系?如果有,就可把這種聯想描寫下來。
擴展資料: 小學作文寫作技巧: 1、開門見山式 所謂“開門見山”,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寫文章時直截了當入題的一種寫法。如《談骨氣》一開頭就亮出觀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白楊禮贊》一開頭就觸及題旨:“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這種方法在各類文章的寫作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達角度,可以是開頭直敘本事,也可以起筆點題;可以開宗明義揭示主旨,也可以單刀直入點明敵論。
如此等等。由于這種寫法干脆利落,入題快捷,不枝不蔓,所以應為考場作文開頭的首選方法。
2、背景漸入式 自然科學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大系統,社會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大系統。一棵樹是在一座森林的系統之內,一片葉又屬于這棵樹的系統。
一個人屬于社會這個系統,一根指頭又屬于這個人的系統。 因此,任何單個事物,任何一種現象都離不開它所屬的系統,即它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或自然背景。
如《孔己已》開頭:“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可以隨時溫酒”?!对诹胰蘸捅┯晗隆烽_頭:“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fā)了狂!” 這些開頭或交待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節(jié)令、氣候或闡述論題的背景、環(huán)境等。
在考場作文時,有些題目乍一看,覺得突兀,不可捉摸,但聯系背景一想,便豁然開朗了。 3、設問置疑式 先倒敘事情的結果,設置懸念,或先設問破題,引起說明或議論。
如《棗核》的開頭:“動身訪美之前,……可是卻很蹊蹺。”又如《萬紫千紅的花》開頭設問:“花為什么會有各種美麗鮮艷的色彩呢?”這種開頭方法,其目的是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同時增加文章的曲折,顯現文章的布局之美。
這種開頭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頻率很高。當然,這種開頭形式要注意巧妙運用,避免單一、或追求形式上的好奇。
(其實,這種開頭的形式是很豐富的,如: ①先提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②先截取一個精彩的事件片斷。
③先交待一個起線索作用的物件。 ④先安排一個引發(fā)故事的場景。
⑤先介紹與故事情節(jié)緊密相關的人物。) 4、名言警句式 開頭引用警句、名言、詩句或俗語、諺語等,可以達到吸引讀者,幫助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回聲》開頭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詩。《懷疑與學問》開頭引用了程頤的話:“學者先要會疑”等。
這種開頭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試想,哪個考生記不得幾首古詩,幾句格言,幾條名言呢?考場作文,因題而異,相機引用,又何樂而不為?名言警句式開頭運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強開端的氣勢,使人感到突兀、崢嶸、高遠。
當然,引用時要盡量準確,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 5、精辟設喻式 開頭設喻,以引起讀者對要說明的事物或道理的興趣。
如《中國石拱橋》開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薄恶R說》開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p>
以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為喻引出中心論點,精辟設喻式多用于議論文的開頭,它能使文章發(fā)端新穎,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表達效果。既然是“設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與本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能牽強附會。
觀察方法有哪些
A.自然觀察方法。
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并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
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
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
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
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
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
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要通過觀察才能進入大腦。
只有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fā)現許多可寫的素材,并產生強烈的寫作愿望。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
帶著情境性的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為更有引發(fā)作用。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fā)學生的感情。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參與沸騰的生活。此外還必須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
一. 在作文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培養(yǎng)觀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觀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做到變被動為主動,變無心為有心,學生有了寫作的積極性,搞好作文教學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1.從玩中觀察 從孩子喜歡的事物中觀察,孩子往往會瞪大一雙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記得在指導寫《記憶一次參觀活動》的作文時,正趕上學校秋游香山植物園。
于是我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作業(yè):游覽之中選三種你喜歡的植物,認真觀察它的顏色,樣子以及生長特點,回來后畫下來在班里展覽。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生們在活動中看得可仔細了,摸一摸,聞一聞,有的還專著的拿筆記一記,生怕忘了似的。
回來之后,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誕生了:葉背是紅紅的'紅背桂';葉子象七個手指的'七葉葵';葉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長滿小刺的'仙人鞭'等等,真讓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畫'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來進行作文的第二步--'說'。在第一節(jié)作文課上,我組織孩子們暢所欲言地把自己畫的植物介紹給大家。
讓大家也了解這種植物,喜歡這種植物。學生爭先發(fā)言,講起來滔滔不絕。
熱烈的掌聲,喝彩聲,不時從教室里傳出。從這就可以知道學生們在這次活動中是仔細觀察了。
作文第三步--'寫',安排在第二節(jié)課。學生們聽了要求之后,都埋頭在桌子上寫起來,再沒有左顧右盼,呆呆坐著得人了。
有的同學寫到:美人蕉盛開的花朵從遠處看像一個個小喇叭,可是走到近處看,卻是四,五片花瓣組成。風兒一吹,花朵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葉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動。
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會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聞,一股清香味撲鼻而來。
精彩的片段真讓我愛不釋手。這種觀察不僅不是負擔,還給了孩子們樂趣,因為有了樂趣所以才會有收效。
2.在活動中觀察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我勁量在班里組織一些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
像拔河比賽,特技表演,知識競賽等。六年級畢業(yè)前夕,要寫一篇《我愛我的學校》的作文。
寫作之前,為了加深學生對既熟悉(天天見到),又陌生(熟視無睹)的校園的印象,我在班里開展《校園一角》攝影比賽。每人選出3張優(yōu)秀的作品參賽。
參賽時要求學生以《夸夸我的學?!窞轭},在班會上介紹校園環(huán)境或設施,也可以是在校園中開展的有意義的活動,課堂學習的動態(tài)。學生們行動起來,背上相機,走遍校園去選景,選角度,還真像個小攝影師。
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學生們的足跡。學校的每一處景物都盡收學生們的眼底。
照片出來了,學生們的作文也有了素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切實感受到:花點功夫,激發(fā)學生寫作文的興趣,讓他們有話可說,讓他們有表達的欲望,這應該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二. 作文教學過程中,逐漸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小學生智能發(fā)展尚處于低級階段他們的意志內控力弱,情緒性突出,觀察事物往往比較粗略,缺乏精細的辨別能力。針對學生觀察過程中的特點,我利用一些電教手段,指導學生如何觀察。
1. 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人們從事一項活動,總要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觀察活動也是如此。記得在指導寫《我喜愛的一種小喜動物》一文時,我從學校找到了《小白兔》的錄象。
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要求:觀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有順序的觀察。
先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指導學生觀察白兔外形時,錄象采用定格,把最能顯示小白兔樣子的鏡頭定下來。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地大聲說全身雪白的小白兔,真惹人喜愛。
然后在指導學生按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從左到右,由遠到近地進行觀察。指導過程中,強調觀察的順序。
各部分仔細觀察之后,再把錄象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樂和旁白,從整體上加深觀察印象,最后訓練學生說一說到寫下來。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變無序為有序,為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觀察與聯想相結合 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們正確誘發(fā)學生的聯想,使聯想與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
平時在講讀課文教學中,多用投影,引導學生欣賞優(yōu)美句子,啟發(fā)他們想象;多用錄音,借用一些與課文感情一致的音樂,與課文一起。
小學生觀察力輔導措施 小學生的觀察力不是自然而然提高的,需要教師根據小學生觀察力發(fā)展的特點,通過一定的活動,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輔導,逐漸地加以提高。
為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使小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激發(fā)觀察的興趣 只有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才能使兒童的注意力轉向應該注意的方面,使其知覺指向應該知覺的東西。
培養(yǎng)小學生觀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漸進。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教師要提出比較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任務,便于其進行觀察。
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教師要逐步放手,引導小學生自己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培養(yǎng)其觀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教師在使小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和任務的同時,應盡量注意培養(yǎng)其觀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的觀察更積極主動。
二、做好有關知識的準備 有無有關知識的準備,對于觀察極為重要。知識經驗能使人的知覺具有理解性。
沒有相應的知識準備,即使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也不知如何著手去觀察,尤其是對陌生的事物,它既不會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也不會引起穩(wěn)定的注意和積極的思維。因此,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外觀察,在觀察前都要有充分的知識準備。
三、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 1. 加強觀察方向的引導 小學生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在觀察中難以分清主次,常會受次要東西的影響,而忽視主要的東西。因此,教師要善于用言語引導學生分清主次。
對于高年級小學生,要引導他們開動腦筋來分析事物的主次。同時,要教給小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掌握適當的觀察順序。
對于一個觀察對象,觀察時應先了解整體輪廓,有個大致印象,再仔細觀察各個部分,分析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回到整體,對整體有更為精確細致的認識,也就是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對有些對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體—部分”的順序,也可選擇“近—遠”“遠—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順序等。
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學會全面、精確、完整地觀察事物。 2.教會小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觀察 觀察的目的在于從實踐中獲得感性經驗。
要使感性經驗豐富、全面,就要動員各種感官全面獲取信息。例如,教師在教一年級小學生學拼音時,既要讓他們聽教師的發(fā)音,又要讓他們看教師的口形,還要讓他們用手畫出字母的形狀,聽覺、視覺、運動覺共同參與學習過程。
3.在觀察時要多思考 良好的觀察品質是善于發(fā)現細小的但卻是很有價值的事實,能透過個別現象發(fā)現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要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實際上許多科學發(fā)現都同觀察時的積極思考有關。
如魯班通過絲茅草割破手指,對絲茅草進行觀察并經過一定的思考發(fā)明了鋸;瓦特看到水蒸氣將壺蓋沖開的現象進行思考,發(fā)明了蒸汽機;等等。因此,教師要鼓勵、引導小學生在觀察時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試著解答問題。
四、要重視觀察結果的處理和運用 在觀察過程結束后,應做好觀察結果的處理和運用。對所有的觀察結果處理和運用的要求應在觀察前就提出,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激發(fā)觀察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鞏固觀察的結果。
一般對直觀教具演示的觀察結果,應為弄懂教材服務;對于專門組織的觀察活動,要求學生作觀察記錄和報告,或寫作文、繪畫等;對于較長時間的觀察活動,應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等,用這些措施來鞏固觀察的成果。同時,還可以檢查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是否完成,從而提高觀察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另外,要鼓勵小學生提出在觀察中發(fā)現的新問題,為進一步的觀察探索活動做好準備。 小學生觀察力輔導案例一:學會觀察 輔導題目 學會觀察 主題分析 良好的觀察力是小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小學生的觀察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實踐和觀察訓練。在生活中,要善于發(fā)現事物的新、異、奇并把它們記錄下來,日積月累,一方面可以鍛煉觀察力,另一方面還可以積累知識經驗。
教師教會小學生寫觀察日記,并要求他們養(yǎng)成習慣,是培養(yǎng)小學生觀察力的重要途徑。 目的要求 使小學生學會觀察,掌握觀察方法;培養(yǎng)小學生寫觀察日記的習慣;發(fā)展小學生的觀察力。
課前準備 選例,樹葉,花。 輔導方法 講解法、討論法、訓練法、操作法, 操作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下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發(fā)生在校園里的小故事。王萌是四年級一班的學習委員,她的作文寫得非常好。
有一天,她寫了一篇《我家的小狗──丫丫》的作文,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同學們都紛紛向她請教寫好作文的訣竅,王萌謙虛地說:‘我沒有什么訣竅,只是我注意觀察。
’賈斌馬上反駁:‘不對不對,我也非常注意觀察呀,可我為什么寫不出這么生動的作文來呢?’王萌笑著說:‘除了注意觀察以外,我每次都在觀察之后,仔細地寫觀察日記,這樣在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愁沒有東西寫了?!瑢W們,你們知道王萌寫好作文的訣竅嗎?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觀察?!?/p>
(教師板書“學會觀察”) 2.課堂討論。 (1)王萌為什么能寫好《我家的小狗──丫丫》呢? (2)你善于觀察嗎?你經常寫觀察日記嗎?。
《新課標》中指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說明觀察能力是習作中最重要的基礎,魯迅先生在《給董永舒》結尾處寫到“此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強調了觀察在習作中的重要性。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教給學生有關的觀察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觀察能力,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是小學生習作入門的指導,也是獲得一切知識的根本。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
硬要他們去表達、去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
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
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
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應首先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