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包括:文章體裁、文章內容、人稱的作用、記敘線索及作用等關于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的重要知識點,希望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以供同學們參考和學習!
1.文章內容?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樣,作者怎么樣。
2.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備選答案有: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4.材料組織特點?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劃分層次?(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fā)展過程(找各個事件)(4)總分總(掐頭去尾)
6.記敘線索及作用?線索(明線和暗線)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找文章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題目可以從--A內容上B主題上C線索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現方法,記敘現實生活中人物事件的一種文體。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原因以及結果稱為記敘的六大要素。
敘述:敘述是記敘文最基本的表現方法,對人、事、景、物作一般的介紹和交代。如《李時珍》一文第一段就交待,說明了李時珍的身份、家世和志愿,讓人有所知,為后面具體寫人打下基礎。
描寫:描寫是對具體形象的描繪和刻畫,使所描寫的對象栩栩如生,如《開國大典》一文對舉行典禮的會場作了細致的描寫。
對話:人物的語言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文章中即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如《金色的魚鉤》一文,老班長在犧牲前同小梁的一段感人對話,表現了老班長忠于黨、忠于革命的優(yōu)秀品質。
議論:在記敘,描寫的過程中,恰當地進行議論,能引起讀者聯想,激起讀者的共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議論,使人讀了,激動得不能自己。
抒情: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發(fā)強烈的感情。抒情要與敘述緊密結合,要有感而發(fā)。如《黃繼光》一文,寫黃繼光沖擊五七七?九高地的一段,作者把自己對英雄贊美和謳歌的感情充分抒發(fā)出來。
(一)對比。
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1、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刻畫性格。
2、運用對比手法,描摩景物,抒發(fā)感情。 (二)襯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與對比一起使用。人們常說的“萬綠叢中一點紅”、“眾星捧月”就是襯托。
1、用其他人物襯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寫來襯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義。
(三)鋪墊。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現之前,對環(huán)境、情緒、氣氛等所做的描寫,借以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
(四)伏筆、照應。 1、伏筆,實際上是一種交待,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jié)發(fā)展做鋪墊。
埋下伏筆后,后邊一定要有照應。 2、照應,是文章前后內容上的關照呼應。
方式主要有與伏筆照應、與開頭或題目照應、反復照應等。照應得好,可使文章結構嚴謹細密,主題更加鮮明強烈。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體事物來表現,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即“托義于物”。
(六)夸張。一種故意“言過其實”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強化感情。
另外,記敘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還有懸念手法、抑揚手法等,使文章情節(jié)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和具體的事件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蘊含在具體材料之中的,是通過對人、事、景物的生動描寫來表現的.記敘文的另一特點,就是以記敘為主,采用綜合表達方式,包括記敘中的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等.記敘文閱讀的基本方法總結為“三個理清,五個分析,一個歸納”.
一、三個理清:
1、理清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一般來說,每篇記敘文都應具備這六要素,把這些要素交待清楚,內容才顯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有三種:順敘、倒敘和插敘.倒敘往往出于作者表達的需要;或是為了突出中心;或是為了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使敘述有波瀾;或是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有兩種:一是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線索中斷一下,插進有關的另一件事情的敘述;二是插進對有關事情的追溯和回憶,敘述完了,仍按原線索繼續(xù)敘述.如2005年山西臨汾市中考試題《喝得很慢的土豆湯》一文中的第二題“請按事情發(fā)生的本來順序,為本文另寫一個開頭.”本文采用了倒敘的順序,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對素材進行重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性格,進行合理的想象,就會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3、理清記敘的線索.線索
表達方式有以下五種: 1、記敘(敘述) 2、描寫 3、抒情 4、議論5、說明 (1)記敘。
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tài)描繪出來(包括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外貌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
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zhèn)魃?、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fā)和表現作者的感情。
具體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
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chuàng)造的辯證統一。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fā)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
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yǎng)、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
一定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 表現手法包括: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襯托 想象 聯想 照應 寓情于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點面結合 動靜結合 伏筆照應 托物言志 設置懸念 渲染環(huán)境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征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象征、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抑揚、用典等。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用現代的觀點來說,主要的有三種:比擬、夸張、借代等 至于表達效果,簡單一點說就是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描寫方法、修辭)的作用,不知道你問的是哪方面的? 下面是一個語文知識清單雖然不是特別全面,但是比較條理,可能對你有幫助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等(參考上文)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借喻、反語、婉曲、頂真、回環(huán)、通感等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序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jié)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 十六、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
記敘文主要的表達方式是敘述和描寫。
為了更鮮明地表現中心思想,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有時在記敘中也夾一些抒情和議論。 記敘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fā)感情。
這種感情的抒發(fā)可以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傾吐自己的感情。
如:《我的老師》 一文中,作者在記述了蔡老師的幾件小事后這樣寫道:“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的依戀!至于暑假,對于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么漫長!”又說:“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師??!…….什么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直接抒發(fā)了對老師的依戀、思念之情。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敘述描寫人物事件的基礎上。
感情達到一定高度時,有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強。 間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滲透在敘述、描寫、議論中使感情同寫人、敘事、寫景、狀物融合在一起,這種感情的抒發(fā)是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的。
間接抒情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寓情于事。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對父親背影的描述:“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往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备缸臃謩e之際,年事已高的父親執(zhí)意要過鐵道、爬月臺去為兒子買桔子,他蹣跚的步履,爬上月臺的動作,無不滲透出對兒子深深的愛,而從這生動描述的字里行間,從目睹此情此景時的潸然淚下,我們也感到了作者對父親的感激與深情。
2.寓情于景。即作者感情同寫景狀物結合在一起,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作者喜怒哀樂。
例如?!豆枢l(xiāng)》的開頭部分描寫回鄉(xiāng)途中的景物:“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p>
這些景物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因為“我”這次回鄉(xiāng)是為了賣掉老屋到外地謀生的。
3.寓情于理。即作者的感情同議論交融在一起,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例如:“在這千百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十六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夏衍《包身工》)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對包身工的滿腔同情和對對包身工制度的強烈憎恨,寄寓在對包身工制度的評論之中,情理交融,發(fā)人深省。 記敘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對所記事物發(fā)表意見,進行議論。
有時以敘為主,偶發(fā)議論;有時邊敘邊議。記敘文中的議論,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或點明文章的題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記事物的意義。
魯迅的短篇小說《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各有一段議論,運用對比的手法,闡述了當時的一系列政治事件與這“一件小事”對于“我”的不同影響,文中寫道:“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這段話,表現了“我”愿以車夫為榜樣,改造自己成為真正的人的決心,也點明了“小事”對于“我”的重要意義。
使文章的主題在記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記敘中議論,應做到以下幾點: 1.首先要把記敘的人和事寫具體,寫生動。
記敘是議論的基礎,如果記敘本身缺乏具體生動的描述,議論也就無從深化。 2.是議論要緊扣記敘的內容,自然貼切。
記敘中的議論是為了幫助讀者對記敘部分有更深的認識,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第三是議論要言簡意明,恰如其分。
記敘文中的議論是起輔助作用的,要點到為止,不可長篇大論,否則反會喧賓奪主,影響了中心的表達。在記敘中,抒情和議論常常是并存的。
議論的時候會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時候往往也同時伴有作者的看法,這時,議論與抒情就融為一體,很難截然分開了。然而,不管是記敘中的抒情還是議論,都必須以記敘為基礎,為依據,以便更好地表達文章的思想內容。
記敘文閱讀 ——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主要有五種: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 記敘文表達方式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另外還適當運用議論,說明和抒情。
1.敘述:交代人物活動,事件發(fā)展情況。作用:是使讀者 概括敘述: 明確什么人、在什么時間和地對人物活動和事件發(fā)展的全貌有個清晰的了解。
使讀者了解事物的全貌和來龍去脈。點、怎么樣地做了什么事情。
具體敘述: 對什么事情再具體化。 2.描寫:它常常與敘述結合在一起,用生動的語言,對人、事和景物加以具體形象的描繪,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
人物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和文章主題的主要手段。包括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肖像、行動、心理、語言描寫 (分對話與獨白)(言為心聲) 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 作用:交代人物活動、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3.說明:常用來說明某種事物狀態(tài)、性質、功能的特征。補充記敘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不常用,但仍是為寫人敘事服務的。記敘文中說明的作用,也要結合其目的來分析。
一般來說這個知識點不大考到。4.議論:直接對敘述內容發(fā)表見解、判斷、表明態(tài)度,或從個別事物中說明它的普遍意義,使讀者加深理解。
善于抓住議論,分析它與敘述、描寫的關系,就能較快地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先敘后議:給讀者提供對所敘人物或事物的深層認識,起到加深文章思想深度的作用。
先議后敘:引導讀者進入對將要敘述人物或事物的思考,收到讓讀者對下文密切關注的作用。敘中他議:作者由文章中某個人物去發(fā)表議論,作出評價,借別人的口說自己的話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記敘基礎上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抓住抒情的語句,才能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fā)對事物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刻畫的形象中,滲透作者的感情。
(四)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表達方式的作用。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1) 敘述 敘述,把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表達出來稱為敘述。
學習敘述方法,主要應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①敘述的人稱 敘述的人稱,實質上是作者敘述時的觀察點、立足點問題,也就是敘述一個人、一件事時,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來寫,還是以他人的角度來寫的問題。第一人稱:作者以“我”或“我們”的身份,敘述所歷、所聞、所見,把人物經歷、事件經過告訴讀者,這便是第一人稱的敘述。
依據“我”在事件敘述時地位的輕重,常常表現為:“我”是見證人;“我”是重要人物;“我”是主人公;“我”是穿針引線的人物。第一人稱敘述的長處是直接面對讀者敘述,能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親切感,縮短雙方的距離;短處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廣闊的現實生活,很難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②敘述的方式 敘述的方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等。 順敘: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來進行敘述。
這種寫法可以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現出來。 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敘述。
倒敘一般有必要的文字過渡。采用倒敘手法,或者是順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諸如為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者使結構有變化、敘述有波瀾,以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2) 描寫 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具體地描繪出來。
人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離不開對人物的描寫。那么,人物描寫有哪些手法呢?常用的有兩種: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是作者直接對描寫對象(人物、事件、環(huán)境)所作的刻畫和描繪,尤其直接描寫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動、語言。側面描寫,是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huán)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使其鮮明突出。
1) 肖像描寫: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如《賣炭翁》中的"兩鬢蒼蒼十指黑",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艱難,比如說,一個人"衣衫襤褸,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無情的皺紋。"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生活比較操勞、艱辛;一個人 "腦滿腸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這個人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腐?。灰粋€人"純凈的眼神"可以看得出這個人心地純凈、無邪等。
2) 語言描寫: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個滿嘴粗話和一個滿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個對生活滿腹牢騷,事事不順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個知識分子,略有些迂腐。
我們知道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暴發(fā)戶、一個屠夫、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他們說話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調。語言描寫也可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心理,比如說,一個人講話結結巴巴,說明他或者緊張,或者心虛,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語言描寫也可以表現出人物的性格,說話大大咧咧口無遮攔的人,一般都開朗外向;說話總是要仔細斟酌的人,必然是謹慎小心的。
由此類推,因此,語言是我們了解一個人的要道。如下文中例文6中,對女兒、我、妻子的語言描。
現代文閱讀:每年中考現代文閱讀理解題是考生感覺良好但實際得分率卻往往不盡如人意的部分。
因此,在中考前的現代文閱讀復習時,同學們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要注重課本上的知識點的梳理與總結。 很多同學認為中考現代文閱讀采用的材料都來自于課外,所以只要大量做一些課外的練習。
這是不足取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個個很好的例子,一般都經過專家的鑒定和篩選,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具有典型意義的。
我們能通過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地掌握閱讀理解的方法和規(guī)律,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尤其是近階段的課本教學,老師們往往會將中考的有關精神融合在自己的教學中,所以同學們還應認真對待,及時梳理總結內化。
第二,要養(yǎng)成先讀懂文章再做題的習慣。 在這一階段,語文老師會布置一些訓練題,有些同學也會自覺地找些課外閱讀題來做。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同學做了大量現代文閱讀理解題,可是準確率并不高,閱讀理解能力也未有明顯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每次閱讀文章只追求快速,而未真正讀懂文章,甚至有同學不看文章,只看題目就動筆答題,美其名曰“帶著問題到文中去找答案效率高”。這實際上本末倒置了。
在初三這個學習階段,同學們的學習科目多,任務繁重,時間緊迫,這些都是事實??墒?,既然要做閱讀理解的訓練,卻不舍得在讀懂文章上花時間,或不能靜心閱讀,都是不會收到實效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認真閱讀就是“利其器”,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礎,理解是閱讀的目的,而表達是理解的外化。再退一步想,通常用來考查初中生的閱讀文章,字數大致都在1000字左右。
靜心專注地讀兩三遍,所需時間并不長。因此,“磨刀不誤砍柴功”,同學們要養(yǎng)成讀懂文章才做題的習慣。
怎樣才算讀懂了?對現代文閱讀而言,通常我們要能夠回答三個問題:作者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樣寫的? 用何方法去讀懂文章?結合各種文章的文體特點,整體理解與咬文嚼字相結合。 整體理解是指讀一篇文章,總該讀幾遍,從宏觀上對文章中記敘、說明、議論的人、事、物、理有完整的了解。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尤其應該對不同文體的特點有充分的考慮。近年來,盡管淡化文體的說法屢有出現,但是文體作為一種客觀存在,仍應引起我們充分重視。
把握好各種文體的特點,有利于我們更加有效地把握作者“寫了什么、為什么寫”和“怎樣寫的”等問題。 各種文章的文體特點,還會影響到考試的命題。
一般說來,寫人敘事類記敘文,往往具有寫人講究生動傳神,記事追求完整波瀾的特點,命題時就會主要圍繞人物的刻畫和實踐的記敘及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點等方面來展開;寫景狀物類記敘文,往往具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命題者往往會關注文章描寫的對象及其特征,所用的象征、聯想、想象等表現手法和形象生動、飽含感情、富蘊哲理的語言。議論文則主要從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及重要詞句的含義來命題。
說明文則主要從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說明方法、順序、語言等方面來考查。 咬文嚼字是說對文章中關鍵性的詞和句子,要聯系文章的具體語境進行理解、體會,感悟其在文中表情達意的作用。
第三,可養(yǎng)成邊閱讀邊圈畫的習慣。 同學們不妨邊閱讀邊將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圈劃出來,例如一些標志著行文線索的詞句、體現著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的詞句等。
如此有利于更高效地讀懂文章,能為后面的答題做好鋪墊。 第四,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靜心讀懂文章之后,能否抓住試題的內涵是準確答題的關鍵。 為此,題目中每一個字都必須好好琢磨。
例如“寫出文中與某詞意思相同的詞”與“寫出與文中某詞意思相同的詞”,兩者的要求是不同的。時常有同學在考試時,將一些選擇題要求的,選正確還是不正確的選項都沒看仔細就匆忙答題,結果后悔莫及。
第五,答題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完整準確。 有的同學答題時喜歡“貼標簽”,把一些比較常用的、固定的說法當作公式照搬,例如看到比喻句,不假思索地套上“生動形象”就萬事大吉了。
這種流于浮泛的回答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學們應結合文章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從文章的實際內容出發(fā),展開具體的、靈活的回答,完整、準確地將自己感悟、理解到的內容表達出來。
第六,答題時不必拘泥于一定按順序完成每一道題目。 考試時,有的同學由于心情緊張等原因,一時寫不出某一個字了,或者一時答不出某題。
這時候,不要緊張,我們可以暫時把它們放一放,先做后面的題目。有時也許會在后面的答題中受到某些啟發(fā)。
有時,在冷處理之后,換個角度也許能想出來。 另外,答題時,我們也不要拘泥于自己隱隱約約有感覺但又無法訴諸筆端的詞句。
漢語表達豐富多彩,我們完全可以將該詞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代,完全可以將那句子用另一種語句來表達。 總之,此時切勿花大量時間在一道題目上苦思冥想鉆牛角尖,既不利于考試時間的合理分配,所答的題目又未必有成效。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