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買骨
戰(zhàn)國時,燕國昭王繼承王位。他打算招納賢士興振邦。他問郭隗:“你看如何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郭隗說:“讓我給您講個故事?!?
從前,有個國君愿用千金買一匹良馬。可是三年過去,無人入宮獻馬。 后來一位侍臣帶了千金去尋求良馬。他花了千金買回來的竟是一副良馬骨頭。侍臣說:“這樣,才表明國君尋求良馬的誠意!”
接著,郭隗說:“大王招賢納士,不妨從我開始?!?
燕昭王當即重用郭隗。果然,天下賢士云集燕京。
成語“千金買骨”形容迫切招聘天下賢人。
有一個國君愿意出一千兩黃金來購買一匹千里馬,可3年過去了,千里馬仍沒買到。
這時,有個侍臣向國君請求出去尋求千里馬。侍臣找了3個月,終于找到了線索,可到地方一看,馬已經(jīng)死了。侍臣拿出了500兩黃金買回了那匹千里馬的頭骨。
國君非常生氣:“我所要的是活馬,怎么能把死馬弄回來而且還用了五百兩黃金呢?”
侍臣回答說:“(您)連死馬都要花五百金買下來,何況活馬呢?消息傳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馬給你牽來?!?/p>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好幾匹千里馬送到了國君手中。
其義比喻重視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由于政權(quán)不穩(wěn),發(fā)生了內(nèi)亂,燕國的世仇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lǐng)土。
在后來,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很快消除了內(nèi)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wěi)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愿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
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
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墒牵人s到這一家時,馬已經(jīng)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
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很多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p>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并讓他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愿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強盛起來,終于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lǐng)的土地。
后來,從故事延伸出“千金買骨”或“千金市骨”兩個成語,意為用重價購買千里馬的骨頭,現(xiàn)用來比喻渴望求得賢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招聘人才,不僅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誠心,要拿出實際行動。
郭隗的富有遠見令人佩服,他的勇于自薦,自我推銷的方式也很有藝術(shù)性,值得稱頌。
古代的國君,有一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的,(尋求)了很多年也沒有得到。
(一個)近侍之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尋求千里馬吧?!眹汕菜プ鲞@件事。過了多個月尋到了千里馬,(但是)馬已經(jīng)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買下了這匹千里馬的骨頭,返回向國君報告。
國君大怒,說:“(我)所想尋求的是活著的千里馬,怎么用五百金買了一匹死千里馬?”
近侍之臣回答說:“死的千里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一定認為國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馬的誠意,千里馬很快就要到了?!?/p>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馬到了很多
“千金買骨”是個成語,這句成語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一》,其義比喻重視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釋義】用重金去買良馬的骨頭。比喻求賢若渴。
【事例】 只需~,不怕沒有人才。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愛惜人才。
千金買骨,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一》,說的是古代一位侍臣為君王買千里馬,卻只買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釋說,如果大家看見君王連千里馬的骨頭都肯用重金買回來,就會認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價買千里馬,就會自然而然把千里馬送上門來。后來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幾匹千里馬被呈送上來。故事流傳至今,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
背景: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lǐng)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消除了內(nèi)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這個故事。
⒈千金買馬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lǐng)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消除了內(nèi)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愿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墒?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jīng)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毖嗾淹跽J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yōu)厚的俸祿。并讓他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愿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jīng)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于強盛起來,終于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lǐng)的土地。
現(xiàn)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一個金臺陳村。據(jù)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筑黃金臺的地方。
千金買馬骨出自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一》“千金市骨”的典故。
1、原文
古之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用死馬而捐五百金!”
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2、譯文
從前,有個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征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
他思慮了一會兒,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尸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尸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么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
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愿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話。這樣,一定有人自己 上門獻馬。”后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3、出處
出自于西漢劉向的《戰(zhàn)國策》
擴展資料
1、《戰(zhàn)國策》簡介
《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
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wèi)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zhàn)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zhàn)爭綿延,政權(quán)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guān),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該書文辭優(yōu)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戰(zhàn)國策》內(nèi)容
《戰(zhàn)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于戰(zhàn)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tǒng)一以后。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
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偣踩磭鴦e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wèi)合為一、中山一。
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tǒng)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雖然習慣上把《戰(zhàn)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
《戰(zhàn)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zhàn)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jù)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quán);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zhàn)國時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zhàn)國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zhàn)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千金買馬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戰(zhàn)國策
古代的國君,有一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的,(尋求)了很多年也沒有得到。
(一個)近侍之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尋求千里馬吧。”國君派遣他去做這件事。過了多個月尋到了千里馬,(但是)馬已經(jīng)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買下了這匹千里馬的骨頭,返回向國君報告。
國君大怒,說:“(我)所想尋求的是活著的千里馬,怎么用五百金買了一匹死千里馬?”
近侍之臣回答說:“死的千里馬尚且用五百金來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一定認為國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馬的誠意,千里馬很快就要到了?!?/p>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馬到了很多
“千金買骨”是個成語,這句成語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一》,其義比喻重視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釋義】用重金去買良馬的骨頭。比喻求賢若渴。
【事例】 只需~,不怕沒有人才。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愛惜人才。
成語:千金市骨
千金市骨 [qiān jīn shì gǔ]
[釋義]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出處] 宋·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干三馬次蘇子由韻》:“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p>
[典故] 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征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尸骨回宮向國君復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尸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么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愿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上門獻馬?!焙髞恚怀鲆荒?,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千金買骨,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一》,說的是古代一位侍臣為君王買千里馬,卻只買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釋說,如果大家看見君王連千里馬的骨頭都肯用重金買回來,就會認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價買千里馬,就會自然而然把千里馬送上門來。
后來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幾匹千里馬被呈送上來。故事流傳至今,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
背景:公元前314年,燕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lǐng)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后,他消除了內(nèi)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
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這個故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