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經·海外北經》。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夸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里面,于是就開始逐日。他口渴的時候喝干了黃河、渭水,準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夸父山。
故事人物:
傳說夸父是峨嵋山上一個夸父族的首領,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為了弄清太陽在一年四季對農作物的影響,能夠讓人們合理利用陽光以及熟悉大自然的規(guī)律,夸父拿一根桃木棍兒從東至西測量日影定四季,再從黃河和渭河的漲水痕跡上標出最高洪水的水位,這樣可以對農作物提供耕種參考。至于為什么拿桃木棍兒,那可能是古代人迷信,為了避邪。說起來,夸父應是中國農業(yè)科學家的鼻祖。他從東至西到達靈寶市西部,后來壽終于此。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p>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
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送別》唐:賈島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張孝祥
玉節(jié)珠幢出翰林。詩書謀帥眷方深。威聲虎嘯復龍吟。 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典故:
莫逆之交、莫逆于心:《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蹦妫簺]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读凶印珕枴罚骸安拦那伲驹诘歉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贝呵飼r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鐘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患難之交: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碧瞥谠既∵M士后經王叔文推薦,升為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司馬。后來轉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劉禹錫遷擂州刺史,擂州是蠻夷作亂的地方,為了讓劉禹錫照顧家庭,就上書申請與劉禹錫換位。
這種算么???
給朋友三個,供你參考 1)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
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fā)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后來又離鄉(xiāng)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后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
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xù)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愿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愿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骸捌拮硬焕碚煞?,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p>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fā)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
第二天醒來,都后悔不已,但又沒有什么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么東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后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于事業(yè)有成,很有心得,開創(chuàng)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游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為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
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fā)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2)映雪囊螢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
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上?。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fā)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釋義:形容在艱困之環(huán)境中,勤奮讀書。
或形容貧士勤勉攻讀。 夜以繼日,苦學不倦。
3)后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
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
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fā)。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yōu)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后來的優(yōu)秀人才。”
”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釋義:“秀”,優(yōu)秀的意思,表示后輩中的優(yōu)秀者。
妙計救鄉(xiāng)親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從小好學,聰敏過人。
十歲那年,他的家鄉(xiāng)浙江 青田縣(今文成縣)一帶旱災嚴重,糧食歉收,百姓交不出賦稅??h令不但 不如實地上報災情,反說百姓聚眾謀反,抗交皇糧。
皇帝要中書省立即派員 前往當地查訪核實,準備狠狠鎮(zhèn)壓一番。 卻說豪紳地主因佃戶不交租,正心急如焚,如今見皇帝派人下來,個個 喜出望外,連忙請客行賄,謊報鄉(xiāng)情,說什么這一帶刁民為非作歹,對抗朝 廷。
他們還把交不起田租的佃戶統統列為土匪,造了一本厚厚的名冊呈了上 去。 劉伯溫的父親劉爚聽到這個消息,如雷灌耳,暗想,這名冊一到京都, 不就要人頭落地嗎?眼見窮鄉(xiāng)親大禍臨頭,怎好坐視不救。
可他想來想去卻 想不出個好法子,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劉伯溫見父親一連幾天愁眉苦臉,十分奇怪,經過再三詢問,才知道了 父親的心思。
他沉思許久,忽然跳起來說:“有了,有了!”接著,就踮起 腳尖湊到父親耳邊,如此這般地說出個主意來。劉爚聽了,一臉愁云頓時散 盡。
幾天后,朝廷官員來到劉伯溫的家鄉(xiāng)。劉爚裝著十分熱情地樣子,硬是 把那官員讓到家里,先是敬茶,隨著又擺上豐盛的酒飯。
席間,他特地叫兒 子出來一同陪客。那官員見劉伯溫面白唇紅,知書習禮,益發(fā)高興,左一杯, 右一杯,不大一會兒就喝了個爛醉如泥,被劉伯溫父子抬到了床上。
趁那官員昏睡之際,劉伯溫父子和幾戶鄰居一起,先放火點著了附近的 一處破草房。火勢很快蔓延到劉爚家。
看看將要燒到客房,劉爚和一個鄰居 一下子躍進火海,推開房門,背起那官員就往外跑。這突如其來的舉動,把 那官員從沉睡中驚醒過來。
他睜開惺忪睡眼,只見濃煙滾滾,火光沖天,不 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待到驚魂稍定,他猛然想起了花名冊還在里面,正掙 扎著要闖進去取,忽聽“呼啦啦”一聲巨響,整座房屋倒塌下來..那官員 失去了花名冊,猶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劉伯溫一條妙計,救了許多鄉(xiāng)親的命。鄉(xiāng)里窮人一曉得這件事,都流出 了感激的眼淚。
刻舟求劍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p>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p>
船繼續(xù)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p>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墒牵趺茨苷业玫侥?。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例如:
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里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里自言自語囑咐自己:“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p>
同船人見他不著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為什么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么用呀?”
“著什么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p>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但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里以后,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著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p>
之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注意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來處理。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