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
再看看周圍的世界,半年生、一年生、十年生的草木到處可見。
就算整個世界的樹木,數(shù)百、千年,就是極限了。
亙古以來,不知多少枯榮!多少生滅!多少默默的風吹雨打、春夏秋冬、多少落葉新葉、多少前赴后繼無聲生死!?。ㄟ@個,你看看世界那豐富的煤炭資源就知道了,震撼吶)
無數(shù)啊無數(shù),無窮啊無窮,無止啊無止,無休啊無休
所以俱無常,所以無常。
看樹,認識到樹無常,引推到花草無常、山無常、大海無常、星星無常、宇宙無常、眾生無常,諸行無常。
.
.
佛家有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
真正認識到世界中的這些,就不再是一個癡迷暫像的愚者;不再是了
所行所做,故亦如是
.
.
你讓我一個佛家人來解釋,樹無常,所做故,就是上述這樣一個意思了
.
.
.
.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釋迦牟尼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據(jù)傳說,古時候印度有一條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邊長著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羅雙樹。
釋迦牟尼80歲時(在當時的印度,80歲已經(jīng)是很高的年齡了)的一天,他走進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個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羅雙樹林中。他在兩株較大的娑羅雙樹中間鋪了草和樹葉,并將僧伽鋪在上面,然后頭向北,面向西,頭枕右手,右側(cè)臥在僧伽上,最后涅槃。
所以,臥佛寺和臥佛就是釋迦牟尼圓寂的式像。 傳說世尊釋迦牟尼當年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之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一面的兩株樹都是一榮一枯,稱之為“四枯四榮”。
據(jù)佛經(jīng)中言道:東方雙樹意為“常與無?!?,北方雙樹意為“樂與無樂”,西方雙樹意為“我與無我”,南方雙樹意為“凈與無凈”。繁盛榮華之樹意示涅盤本相:常、樂、我、凈;枯萎凋殘之樹顯示世相:無常、無樂、無我、無凈。
如來佛在這八境界之間入滅,竟為非枯非榮,非假非空。
這個世界本身都是無常的 從物質(zhì)到思想都是在變化的你閉上眼睛 突然聽到一聲 “樹”此刻你的大腦里面 立刻就出現(xiàn)了樹的幻相 然而根本就沒這個東西 只是你的大腦提取了以前對樹的一種印象 這個從“識”里面來的總之 就是說樹本來是無常的 然而你認為有 是因為你執(zhí)著了你自己大腦里面的“識”中樹的幻相,才會認為這個樹真實存在。
就是心在起作用 五蘊假合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的緣故其實根本找不到樹 樹這個名詞 也是人為了分別 立的假名我自己的理解 不對的話 就罪過了。有風險 你還是謹慎參考我也等待高人解答 也許永遠沒答案哦。
“上古有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再看看周圍的世界,半年生、一年生、十年生的草木到處可見。
就算整個世界的樹木,數(shù)百、千年,就是極限了。亙古以來,不知多少枯榮!多少生滅!多少默默的風吹雨打、春夏秋冬、多少落葉新葉、多少前赴后繼無聲生死!?。ㄟ@個,你看看世界那豐富的煤炭資源就知道了,震撼吶)無數(shù)啊無數(shù),無窮啊無窮,無止啊無止,無休啊無休所以俱無常,所以無常。
看樹,認識到樹無常,引推到花草無常、山無常、大海無常、星星無常、宇宙無常、眾生無常,諸行無常。..佛家有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真正認識到世界中的這些,就不再是一個癡迷暫像的愚者;不再是了所行所做,故亦如是..你讓我一個佛家人來解釋,樹無常,所做故,就是上述這樣一個意思了。.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屽饶材崛鐏怼督饎偘闳舨_蜜經(jīng)》。
有常無常,雙樹枯榮,南北西東,非假非空。
菩提雙樹,亦枯亦容,如癡如醉,似幻似真。
榮的是常樂我凈,枯的是四者皆無。
東常南樂西我北凈,有無間荒廢了青春。
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我坐臥紅塵,看雙樹一枯一榮,參浮生非假非空。
可惜我終究一介凡人,看不明那拈花一笑,參不透那普渡眾生。我只想由你來,隨你去。來是未做多言,去是悄然無語。
兩人終日對望,不顧凡間多少凄涼。何日再回塵世,早已忘記了舊時模樣。
作者是六祖慧能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強調(diào)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shù)诙煸缟洗蠹铱吹竭@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勰墚敃r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lǐng)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zhuǎn)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lǐng)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jīng)》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北宗。
晉朝謝安曾問子侄:“為什么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別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蘭和亭亭的玉樹一樣,既高潔又輝煌,長在自己家中能使門楣光輝。一般指很有出息。謝家子弟確實是這樣一次次安定與挽救了東晉王朝,忠誠高潔,勇敢睿智,可稱為謝家之寶樹,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也有有其“非謝家之寶樹”自謙之句。
傳說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當初還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wèi)王國的年青王子喬答摩·悉達多。
他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經(jīng)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zhàn)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終于獲得大徹大悟,修煉成佛陀。
擴展資料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樹在中國也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看后回寫了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
傳說在2000多年前, 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 印度教、佛教還是 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圣之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菩提樹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