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很喜歡趙云, 那時候是因為趙子龍的武力, 誰不知道"一呂二趙三典韋" 的歌謠呢? 雖然書中的贊譽"人中呂布, 馬中赤兔"是對呂布而發(fā)的, 但我心中卻總 覺著該換成"人中子龍"才對. 趙云的"白袍銀甲, 白馬銀槍"是那時我心目中的英雄 的標準形象, 所以聽"長坂坡"一段的評書聽得如醉如癡, 對他在百萬軍中殺了個七 進七出, 單騎救幼主的事跡佩服得五體投地.
十幾年過去了, 我從中學到大學, <<;三國演義>>;也不知看過了多少遍, 對三國 中的各個人物的了解全面了許多, 對不少人物的看法也改變了許多, 但是對趙云的 喜愛卻一直沒有改變.
<<;三國>>;中趙云的第一次出場是公孫瓚與袁紹的界橋之戰(zhàn)中, 趙云小試牛刀, 殺退河北名將文丑, 救了公孫瓚一命. 經此一戰(zhàn), 劉備就已經相中了子龍, 傲視群 雄的關, 張二將也在心中接受了這位四弟, 可稱得上是"英雄愛英雄, 好漢惜好漢". 到了古城會君臣聚義, 趙云算是正式輔佐劉氏勢力, 開始了他的富有傳奇色彩 的一生. 劉備在早期寄人籬下, 兵不過萬, 將只關, 張, 趙, 在戰(zhàn)爭中不得不主要 依靠三位"萬人敵"的勇猛, 但是只要細心地看一看徐庶, 孔明的用兵, 不難發(fā)現他 們都特別重用趙云, 打先鋒的是趙云, 破陣的是趙云, 誘敵的還是趙云. 若只論武
力或治軍能力, 三人不分伯仲, 但關過傲, 傲可辱之, 張?zhí)珓偅?剛可怒之, 均為將之大忌, 只有趙云令人放心, 可以獨當一面, 機變行事. 長坂坡是劉備的大敗, 但. 是其中的兩場小勝卻能力轉乾坤, 其一便是子龍的華彩篇章----七進七出, 這一仗他槍挑劍劈, 斬曹營上將五十有余, 在百萬軍中懷抱阿斗全身而退, 可算是勇到了極點. 雖然得益于曹操不許放箭的命令, 可是也說明千軍萬馬, 刀山槍林, 如果不 使用弓箭類投射性武器, 照樣擋不住子龍的匹馬單槍, 趙云可算是武中之圣.
赤壁之戰(zhàn)后, 關, 張, 趙三人分取四郡, 劉備填補了曹操北撤, 劉表衰亡的真空, 勢力膨脹起來, 兵也有了, 將也多了, 地盤也大了, 幾位大將有了獨領一軍, 施展本領的機會. 劉備入川受挫, 讓關平去請諸葛亮, 使諸葛亮大感為難, 在他的心中顯然子龍將軍是鎮(zhèn)守荊州的最佳人選. 但是礙于劉備的面子,他不得不在對關公千叮嚀, 萬囑咐后, 無奈地帶但是礙于劉備的面子,他不得不在對關公千叮嚀, 萬囑咐后, 無奈地帶領張, 趙踏上了征川之路. 他的不祥預感在后來成為了現實, 從反面證明了關羽不足以擔此大任. 從平西川,定漢中開始, 一直到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趙云經歷了劉氏王朝由興起到巔峰再走向衰落的全過程, 可以說身經百戰(zhàn), 常勝鮮敗, 為劉氏父子立下了汗馬功勞, 被稱為常勝將軍. 可是我在這里卻只想說一說他的兩次敗仗, 其一是定漢中時, 黃忠及其副將輕敵中伏, 被魏軍重重包圍, 趙云再逞當年雄風, 力救二人脫險; 而后面對曹操的大隊追兵, 偃旗息鼓, 立馬橫槍, 智退魏兵, 反敗為勝; 劉備孔明稱贊他"子龍一身都是膽", 封他為虎威將軍. 其二是首出祈山,馬謖失街亭使司馬臆長驅直入, 孔明各路人馬被迫連夜奔回漢中, 盡棄輜重;但獨有趙云一路, 由他親自殿后, 巧用疑兵, 斬
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 縱觀史實與評書,何人敢稱常勝無敵將,何人能身經百戰(zhàn)而身無片傷,何人敢稱千古第一將,我看唯有常山趙云趙子龍。
趙云一生功高蓋世。趙云死后,連一貫沒心沒肺的劉禪都動心了,別看劉禪懦弱糊涂,可他并沒忘記趙云的救命之恩。
劉禪命滿朝文武掛孝,親自接靈柩到成都,然后傳旨:“子龍將軍自從輔佐先帝以來,功勛卓著,奉公守法;濟危于險,單槍匹馬,縱橫敵陣,一身是膽,千古英雄;忠以衛(wèi)上,禮以厚下,忠心保國,青史留名。朕要為子龍老將軍親自送葬!” 劉禪身穿孝服,親自送葬,將趙云埋葬在成都錦屏山下,并修建了一廟宇,供人們四時憑吊。
子龍廟現仍然坐落在秀麗的錦屏山下。劉禪追封趙云為“大將軍”,謚號“順平侯”。
大將軍是當時武將中最高職位;極個別有功之臣才能封倨。為什么叫“順平侯”呢?柔賢慈惠為“順”,執(zhí)事有班為“平”,所以叫“順平侯”。
追封趙云為大將軍,謚號順平候,一點都不為過。 趙云是常山真定人,在三國時期名揚天下!是位文武雙全的大將。
他有勇有謀,渾身是膽,人稱“常勝將軍”、“神勇將軍”。趙云確實是渾身是膽。
趙云一出世,大戰(zhàn)文丑,在亂軍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以趙云一人之力差一點逆轉了袁、公孫之戰(zhàn)的整個戰(zhàn)局;與裴元紹交鋒,只一合,就將裴元紹刺死;亂軍中槍挑大將高覽,殺散后隊,又來前軍獨戰(zhàn)張合,依然不改英雄本色;當年長坂坡一戰(zhàn),可算趙云樹立威名之戰(zhàn),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殺死曹將五十四員;取桂陽力拒絕色佳人,表現出其高風亮節(jié);在荊州,趙云保著劉備過江聯姻,正因趙云有勇有謀,才使劉備能在虎穴中成親。在回荊州的路上,孫權、周瑜派四路人馬追趕,趙云遮風擋雨,前面有堵截他當先鋒,后面有追兵他斷后,一個人橫槍立馬,擋住了東吳上萬人馬,這才化險為夷,保住劉備、孫尚香返回荊州,龍鳳呈祥;孫權為了奪回荊州,乘劉備率兵遠征西川之機,設計想將阿斗做人質以討還荊州,用計騙回孫尚香,孫尚香不知是計偷偷抱著阿斗要回東吳。
趙云得知后,立刻只身駕一葉小舟,追趕東吳大船,截江奪回小阿斗。在長坂坡趙云于百萬軍中救阿斗時,面對的是敵將曹兵,而這第二次救阿斗面對的卻是主公的夫人。
當時,在封建社會里,誰敢冒犯主公夫人?趙云既無劉備的旨意,也無諸葛亮的將令,一旦冒犯了性情剛烈的孫尚香,是要犯死罪的。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趙云敢于拼死從主母的懷里奪過阿斗來,靠的是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對主公霸業(yè)的忠心。
用現在的話說,趙云是為了劉備的霸業(yè)無私無畏;拒漢水威名遠播,老將黃忠被圍于漢水,趙云引三千軍前去接應,大喝一聲,率先挺槍催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曾在長坂見其勇者、膽寒心冽,聞其勇者,盡數逃竄;趙云就是年到花甲,仍不減當年雄風,北伐時他能當諸葛亮的馬前先鋒,鳳鳴山一場大戰(zhàn),趙云連斬五員大將,殺得魏兵大敗,嚇的曹魏之兵聞趙云之名聞風喪膽。不管劉備還是諸葛亮,每逢遇到危急情況時,不論是闖龍?zhí)?、入虎穴,都離不開趙云趙子龍。
趙云這員將與一般武將不同,他有儒將之風,不但武藝高強,還很有才,用現在的話說,他不但是一個能領兵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政治家。劉備取了西川在成都建都,可以說功成名就霸業(yè)已立,劉備要將成都有名的田園房產分給創(chuàng)基業(yè)的有功之臣。
當時,劉備手下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將,誰都沒有反對,竟無一人就此提出異議,只有趙云勸諫劉備不要將百姓的東西據為少數人所有,要愛撫百姓,以民為本,成都百姓多經戰(zhàn)亂,生活很苦,為官為將的不能在這時候盤剝老百姓。趙云力勸主公的目的雖然是為了鞏固劉備的統(tǒng)治,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象趙云這種治國安邦的才智和體恤百姓疾苦的做法,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稱道的。
劉備成事在“義”,敗事也在“義”,但對“義”的理解,趙云是高于劉、關、張的。孫權殺了關羽,劉備為全桃園之義,要起傾國之兵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之時,趙云不怕觸怒皇上,趙云深知劉備與關羽的關系,但為了蜀漢之天下,仍然從政治上陳述了兵伐東吳可能帶來的惡果,多次冒死苦諫,攔阻劉備發(fā)兵,劉備不但不聽,還怨恨趙云,罰他到江州督運糧草。
趙云并不埋怨,忍辱負重,竭盡全力保證了七十五萬大軍的糧草供應。劉備后來中計,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被困夔關,趙云不計個人恩怨得失,主動出兵,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帶兵冒死將劉備救出重圍。
當陸遜聞聽是趙云來救劉備,嚇的急令三軍后退。趙云突圍之時只一合便將東吳大將朱然刺于馬下,殺得吳兵四散而逃,安全的護著劉備退到了白帝城。
趙云一生,令行禁止,遵奉法度,他從來不爭功,不搶功,誰立了功他都高興??勺约河泄s多次拒賞。
保劉備入虎穴過江,立了大功,回荊州后要獎賞他,趙云因劉備霸業(yè)未成而不受;蜀兵北伐兵敗,趙云率兵退走箕谷時,趙云親自斷后不傷一兵一卒,沒丟一束糧草,諸葛亮要重賞他,可趙云說全軍打了敗仗,自己怎么能受賞?面。
時秋末冬初,涼風透骨;黃昏將近,哭聲遍野。
至四更時分,只聽得西北喊聲震地而 來。玄德大驚,急上馬引本部精兵二千余人迎敵。
曹兵掩至,勢不可當。玄德死戰(zhàn)。
正在危 迫之際,幸得張飛引軍至,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文聘當先攔住,玄德罵曰:“背主之賊,尚有何面目見人!”文聘羞慚滿面,引兵自投東北去了。
張飛保著玄德,且戰(zhàn) 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漸漸遠去,玄德方才歇馬。
看手下隨行人,止有百余騎;百姓、老 小并糜竺、糜芳、簡雍、趙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 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凄惶時,忽見糜芳 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 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玄德曰:“子 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p>
糜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睆堬w 曰:“待我親自尋他去。
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 良、文丑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
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睆堬w那里肯聽,引二十余 騎,至長坂橋。
見橋東有一帶樹木,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 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于橋上,向西而望。
卻說趙云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沖突,殺至天明,尋不見玄德,又失了玄德老 小,云自思曰:“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 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一死戰(zhàn),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回顧左右,只有三四十騎 相隨。云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 數。
趙云正走之間,見一人臥在草中,視之,乃簡雍也。云急問曰:“曾見兩位主母否?” 雍曰:“二主母棄了車仗,抱阿斗而走。
我飛馬趕去,轉過山坡,被一將刺了一槍,跌下馬 來,馬被奪了去。我爭斗不得,故臥在此?!?/p>
云乃將從騎所騎之馬,借一匹與簡雍騎坐;又 著二卒扶護簡雍先去報與主人:“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 場上也!” 說罷,拍馬望長坂坡而去。
忽一人大叫:“趙將軍那里去?”云勒馬問曰:“你是何 人?”答曰:“我乃劉使君帳下護送車仗的軍士,被箭射倒在此?!壁w云便問二夫人消息。
軍士曰:“恰才見甘夫人披頭跣足,相隨一伙百姓婦女,投南而走。”云見說,也不顧軍 士,急縱馬望南趕去。
只見一伙百姓,男女數百人,相攜而走?!痹拼蠼性唬骸皟戎杏懈史?人否?”夫人在后面望見趙云,放聲大哭。
云下馬插槍而泣曰:“使主母失散,云之罪也!糜夫人與小主人安在?”甘夫人曰:“我與糜夫人被逐,棄了車仗,雜于百姓內步行,又撞 見一枝軍馬沖散。糜夫人與阿斗不知何往。
我獨自逃生至此?!?正言間,百姓發(fā)喊,又撞出一枝軍來。
趙云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一人,乃糜竺 也。背后一將,手提大刀,引著千余軍。
乃曹仁部將淳于導,拿住糜竺,正要解去獻功。趙 云大喝一聲,挺槍縱馬,直取淳于導。
導抵敵不住,被云一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 得馬二匹。云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直送至長坂城。
只見張飛橫矛立馬于橋上,大 叫:“子龍!你如何反我哥哥?”云曰:“我尋不見主母與小主人,因此落后,何言反 耶?”飛曰:“若非簡雍先來報信,我今見你,怎肯干休也!”云曰:“主公在何處?”飛 曰:“只在前面不遠?!痹浦^糜竺曰:“糜子仲保甘夫人先行,待我仍往尋糜夫人與小主人 去?!?/p>
言罷,引數騎再回舊路。正走之間,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
趙云更不打話,直取那 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
原來那將乃曹操隨身背劍之將夏侯恩也。曹 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倚天劍自佩之,青*劍令夏侯恩佩之。
那青* 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當時夏侯恩自恃勇力,背著曹操,只顧引人搶奪擄掠。
不想撞著趙 云,被他一槍刺死,奪了那口劍,看靶上有金嵌“青*”二字,方知是寶劍也。云插劍提 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
云并無半點退心,只顧往來尋 覓;但逢百姓,便問糜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夫人抱著孩兒,左腿上著了槍,行走不 得,只在前面墻缺內坐地?!?/p>
趙云聽了,連忙追尋。只見一個人家,被火燒壞土墻,糜夫人抱著阿斗,坐于墻下枯井 之傍啼哭。
云急下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
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 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血。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云曰:“夫人受 難,云之罪也。
不必多言,請夫人上馬。云自步行死戰(zhàn),保夫人透出重圍?!?/p>
糜夫人曰:“不可!將軍豈可無馬!此子全賴將軍保護。妾已重傷,死何足惜!望將軍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為累也。”
云曰:“喊聲將近,追兵已至,請夫人速速上馬。”糜夫人曰:“妾身委 實難去。
休得兩誤?!蹦藢⒍愤f與趙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將軍身上!”趙云三。
后主釋義
①、后主,后代的君主;嗣君。
②、后主,歷史上稱一個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三國蜀漢的劉禪﹑北齊的高緯﹑南朝陳的陳叔寶﹑南唐的李煜等,均稱后主。
③、后主,是中國歷史上末代君主的稱號。因末代君主通常無謚號或廟號,為了不直呼君主的名諱,便如此稱呼該名君主。
幼主詞語解釋
年幼的君主?!稘h書·魏相傳》:“幼主新立?!?南朝 梁 沉約 《恩幸傳論》:“權幸之徒,慴憚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敝袊焚Y料叢刊《太平天囯·太平禮制》:“王世子臣下呼稱幼主萬歲?!?/p>
《三國演義》江東幼主指的是孫權。
當時孫堅死的時候,孫權剛上位去荊州討還尸體,眾江東將士就稱孫權為江東幼主。
簡介孫權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yè)。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于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xù)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wèi)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wěn)。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是三國時代統(tǒng)治者中最長壽的。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