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xiàn)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我們?nèi)鐜П蛭簢鄱汲谴罅好筒暹M去,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2-3]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懸梁刺股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發(fā)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fā),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xù)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蘇秦,字季子,戰(zhàn)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xiāng)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chǎn),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shù)逐步統(tǒng)一中國,未被采納。
由于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國。這次終于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并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lián)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guān)達15年之久。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yè)毫無成就。
2、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qū)ψ约悍浅:线m的環(huán)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jīng)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zhàn)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guān)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nèi)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zhàn)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shù)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jù)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合):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tǒng),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劉備、關(guān)羽、張飛自桃園結(jié)義后,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后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
一日,劉備帶關(guān)羽、張飛來到隆中臥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zhuǎn)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后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又過了數(shù)日,劉備控得諸葛亮已回家,便同關(guān)、張二次來訪。僮子說:"先生正在草堂看書。"劉備求見后得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鈞。于是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劉備想再次去請諸葛亮。關(guān)羽勸說:"可能諸葛亮沒本事,怕見我們。張飛則說:你們別去了,我用繩子捆來。劉備忙講了當年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來到臥龍岡。他們一到,小僮忙說:"先生在睡覺。"劉備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后更衣相見。劉備不辭勞苦,三顧顧廬,終于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共圖大業(yè)。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這個成語來源于唐.張懷瑤《書斷》,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jīng)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后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后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F(xiàn)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jīng)》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guān)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里總是想著字體的結(jié)構(gòu),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jīng)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jù)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里戲水的鵝發(fā)呆,后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lǐng)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蓯?,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jīng)》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jīng)》,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shù)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shù)(成語,意即沒有學術(shù))、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nèi)浩鸲ブ?,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梁衡的許多歷史性散文很棒,摘取一段如下: 《大有大無周恩來》 今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零六年,他離開我們也已經(jīng)26年。
作為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遭的偉人,他幾乎沒有留下什么有形的東西,但是他的身影卻時時在我們身邊,至今,許多人仍是一提總理雙淚流,一談國事就念總理。陸放翁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是什么辦法化作總理身千億,人人面前有總理呢?難道世界上真的有什么靈魂的永恒?偉人之魂竟是可以這樣地充盈天地,浸潤萬物嗎?就像老僧悟禪,就如朱子格物,自從1976年1月國喪以來,我就常窮思默想這個費解的難題。
20多年了,終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個理:總理這時時處處的“有”,原來是因為他那許許多多的“無”,那些最不該,最讓人想不到、受不了的 “無”啊。 總理的驚人之無有六。
總理的一無是死不留灰。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
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云變幻的日子,林彪集團剛被粉碎,江青“四人幫”集團正自鳴得意,中國上空烏云壓城,百姓肚里愁腸千結(jié)。1976年新年剛過,一個寒冷的早晨突然廣播里傳出了哀樂。
人們噙著淚水,對著電視一遍遍地看著那個簡陋的遺體告別儀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容出現(xiàn)了,她居然不脫帽鞠躬,許多電視機旁都發(fā)出了怒吼:江青脫掉帽子!過了幾天,報上又公布了八寶山火化,并且根據(jù)總理遺囑不留骨灰。許多人都不相信這個事實,一定是江青這個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陰謀。
直到多少年后,我們才清楚,這確實是總理遺愿。1月15日下午追悼會結(jié)束后,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后不留骨灰。
灰入大地,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一架農(nóng)用飛機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也許就是這一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但人們還是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多少年后還是有人提問,難道總理的骨灰就真的一點也沒有留下嗎?中國人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民族都習慣修墓土葬,這對生者來說,以備不時之念,對死者來說則希望還能長留人間。
千百年來越有權(quán)的人就越下力氣去做這件事。許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寢,中國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還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過。
共產(chǎn)黨是無神論,又是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當然不會為自己的身后事去費許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澤東就帶頭簽名火葬,以節(jié)約耕地,但徹底如周恩來這樣連骨灰都不留卻還是第一次,你看一座八寶山上,還不就是存灰為記嗎?歷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無尸人們也要為他修一個衣冠冢。
老舍先生的追悼會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鏡,一支鋼筆。紀念死者總得有個念物,有個引子啊。
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哀思寄何處?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憑吊之作,有許多還發(fā)揮出熾熱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韓愈為柳宗元寫的墓志痛呼:“士窮乃見節(jié)義”,如杜甫在諸葛亮祠中所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都成了千古名言。
明代張博著名的《五人墓碑記》“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簡直就是一篇正義對邪惡的宣言。就是空前偉大如馬克思這樣的人,死后也有一塊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說也選入馬恩文選,成了國際共運的重要文獻。
馬克思的形象也因這篇文章更加輝煌。為偉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中國百姓的習慣,你看明山秀水間,市井鄉(xiāng)村里,還有那些州縣府志的字里行間,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廟、祠、銘、志。
于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見“四人幫”猖狂,政局反復,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說是總理節(jié)儉,不愿為自己的身后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干凈。生時鞠躬盡瘁,死后不留麻煩。
他是一個只講奉獻,獻完轉(zhuǎn)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
以他共產(chǎn)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現(xiàn)什么“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尷尬。果然,地球上第一個為周恩來修紀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
第一個紀念館也并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鄉(xiāng)。日本的紀念碑是一塊天然的石頭,上面刻著他留學日本時的那首《雨中嵐山》。
1994年我去日本時曾專門到櫻花叢中去尋找過這塊詩碑。我雙手撫石,西望長安,不覺淚水漣漣。
一個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個為民族留下了一個共和國的總理,卻連一點骨灰也沒有留下,這強烈的反差,讓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墜落千丈似地空茫。 總理的二無是生而無后 中國人習慣續(xù)家譜,重出身,愛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
劉備明明是個編席賣履的小販,卻攀了個皇族之后,被尊為皇叔,諸葛亮和關(guān)、張、趙、馬、黃等一批文武,就捧著這塊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無后,還是個人和家族的事。
【等高飲菊花酒】在東漢有位術(shù)士叫費長房,他懂得陰陽災變。徒弟桓景隨他多年卻一無所獲。一天師傅對徒弟說:九月九日你家要遭受災難,你快回家吧。徒弟問回去改怎么辦呢?師傅說,你叫家里每天制作一個紅色小袋,裝滿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全家登上高出飲菊花酒,這樣就可以消除災禍了。桓景按照師傅說的做了,晚上回家時,他們發(fā)現(xiàn)所喂的雞狗全都死了,見此情景,桓景感嘆的說:幸虧我們按照師傅的話做了,不然全家就遭殃了。(后人把重陽等上作為一種消災解難的風俗流傳下來,并借用這一典故指等高飲菊花酒可以吉祥平安。
【東方朔割肉】漢武帝時的一天,武帝要賜肉給官員們,值等到日落西山那主管的大官員還未到。這時東方朔已經(jīng)等的不耐煩了,他私自割下一塊肉就走了。漢武帝知道后派人叫來東方朔問到:你不等上面來分肉,私自割肉這是為何?武帝不想責備他,說道:先生還是自己譴責自己吧。東方朔下拜說到:東方朔啊東方朔接受賞賜卻不等上面的命令,你多沒禮貌?。∽约簞邮指钊舛嗝春缐训呐e動??!割肉不多,多么謙讓有理啊!把肉帶回去交給妻子,多么規(guī)矩仁義?。∥涞垡宦?,大笑:你太聰明了!我讓你譴責自己,結(jié)果你反倒自夸了一番。(后人用這一典故形容人聰明機智,詼諧善言,即使做錯了事也能為自己很好的辯解。)
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
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現(xiàn)在的山東省境內(nèi))。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yǎng)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qū)W別人哭拜的游戲。
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huán)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
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jié)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
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
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
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
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fā)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
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
父親很高興,夸贊道:“此兒后當復有大名?!毙~I之聽后心中沾沾自喜。
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
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拔迥昕傂辛税??”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wěn)?!鲍I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
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xiàn)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并說:“我又練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
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么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后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jié)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jīng)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
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 獻之聽完后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
后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先天沒有天賦,但因為受到了后天的教育,而成才的事例。
或是: 受到了先天的稟賦,但因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一事無成的事例。 傷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
仲永長到五歲時, 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 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 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 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 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 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 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 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 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 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 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 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1\、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義。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
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