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運營人,相信你肯定看過不少知識地圖。這些地圖早已不是新鮮玩意了,但想要做好、做爆地圖營銷,卻也不是易事。
今天我想給你分享我們跟牛氣學堂策劃的地圖+課程營銷的裂變項目,在沒有外部投放的前提下,4天賣出10000+單,且用戶主動分銷的訂單數(shù)占比高達86%。怎么做到的呢?
雖然通過地圖來獲客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玩法,但是2020年繼續(xù)復用,效果依然很不錯喲!
這類知識型實物產品在市面上已經進化到了3.0版本,是知識付費領域新的“熱門選手”。從地圖到圖冊,再到鼠標墊,每一次產品迭代都基于用戶體驗進行了優(yōu)化。
9月中旬,我們零一也跟牛氣學堂開啟了一次基于地圖+課程營銷產品的裂變項目合作。牛氣學堂是專注于電商領域的在線教育平臺,由前淘寶搜索人鬼腳七創(chuàng)立,著力于為電商從業(yè)者提供體系化的內容指導。
本次合作中,牛氣學堂希望我們零一能基于已有的地圖產品,幫助牛氣學堂實現(xiàn)裂變傳播以及引流獲客。
這次活動最終實現(xiàn)了不錯的效果:上線當天,活動實現(xiàn)17級的裂變傳播層級,在沒有外部投放的前提下,4天銷售突破1W單,且用戶主動分銷的訂單數(shù)占比高達86%。
知識地圖實物+分銷模型其實非常適合成人教育培訓行業(yè),且有著天然利好的用戶和產品基因。
知識地圖的本質是一張思維導圖,通過一頁紙搭建一個小的知識體系,滿足運營人體系化學習的需求。相比線上虛擬課程,實物型地圖紙張真實的手感可以給用戶帶來新鮮感和更強的收獲感,這都是本次項目成功的一些天然優(yōu)勢。
執(zhí)行項目前,我心里十分忐忑:“地圖已經在運營行業(yè)出現(xiàn)過很多遍了,2020年了還是有效的嗎?搏一搏,單車能變摩托嗎?最后能完成目標KPI嗎?”
所以我在活動上線前失眠了整整一周,睡覺前我腦海中也會冒出各種彈幕,心里總覺得還有細節(jié)可以繼續(xù)優(yōu)化。
回顧往期的分銷活動,其本質就是用利潤去補貼用戶、刺激用戶進行裂變推廣。獎勵實時到賬能刺激用戶更用力去推廣,持續(xù)推廣又會給用戶帶來更多獎勵。
基于這個邏輯繼續(xù)分析,其關鍵是“讓更多用戶購買從而產生利潤”和“讓更多用戶更用力地推廣”,這么一想,我在執(zhí)行過程中要面對的無非就這2個核心問題:
當然,對于問題1來說,營銷活動并不是為了割韭菜,活動前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產品質量和活動延續(xù)性,否則用戶被多次洗刷后,肯定也不會再“毫不猶豫地買買買”。
雖然需要解決的只是2個簡單的問題,我們也需要因此關注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產品質量、用戶體驗。
剛開始做項目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非常想要知道該怎么做,具體執(zhí)行步驟是什么。但發(fā)現(xiàn)如果一直循規(guī)蹈矩只是按照SOP執(zhí)行,是無法在能力上實現(xiàn)突破和快速提升的。
后來我通過拆解案例,研究了很多不同玩法,發(fā)現(xiàn)玩法之所以能夠不斷更新,是因為這些背后的操盤手非常明白玩法的核心本質。
想清楚why和how一樣重要,甚至知道why更加重要。
所以,針對問題1:“如何讓用戶毫不猶豫地買買買?”,我們可以通過思考為什么,繼續(xù)往下拆分成2個問題:
為什么用戶會產生想買的欲望?為什么用戶會毫不猶豫下單?
用戶從瀏覽到下單有一個思考過程:產品抓住了用戶痛點并滿足了用戶需求,并且具有差異化優(yōu)勢,用戶才會產生想買的欲望。如果再加上限時銷售、信任背書等因素的進一步刺激,才會讓用戶將想買的欲望轉化成立即下單的行為。
而這2個問題又可以繼續(xù)往下拆解成12個小問題來落地解決(見拆解圖1-1)
拆解圖1-1:用戶決策要素拆解
這12個小問題中明確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途徑:用戶調研、競品分析、用戶聚集地分析,按照“利目標、追過程、拿結果”的執(zhí)行理念去梳理后,我發(fā)現(xiàn)這3個策略是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去解決同一個關于用戶購買決策的問題。
拆解圖1-2:營銷洞察模塊拆解
那么,如何將這三個部分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相互配合,共同發(fā)力呢?
我發(fā)現(xiàn)這跟脫單原理一樣一樣的:當你想要追求一個人時,怎樣去撩漢/妹?
高手當然是先翻遍對方的朋友圈、微博、網易云音樂等線上社區(qū)挖掘ta的興趣,然后再跟對方聊天,直接或間接的問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最好再調查一下Ta的前男友/女友情況,看看差別在哪里。
所以,我先在目標用戶聚集地找找他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看他們正在討論的熱門問題;再找部分目標用戶聊天,驗證信息和挖掘更多信息。
最后,我再通過競品分析來驗證結論或者優(yōu)化我們的產品內容。
拆解圖1-3:用戶集聚地分析方向
如果想要從側面了解用戶的關注點,我們應該從去哪找、怎么找呢?
在項目中,對細分領域的目標用戶(如1-4年級學生的寶媽),我會按照細分內容的屬性尋找聚集地來進行分析(如知乎下的相關話題),注意,太過細分的目標用戶一般較少專屬內容平臺,我們聚焦在相關內容和話題上即可。
對較大領域范圍的目標用戶(如運營人、寶媽)等,表格中的這2個調研方向我都會參考,比如調研運營人需求時,我會去找運營類的論壇網站,也會去B站、公眾號等泛平臺看看關于運營人有哪些閱讀量高的選題。
(用戶反饋的一篇聚焦電商人感興趣的話題內容)
在這次牛氣學堂的項目中,我從兩個方向進行了分析,一是對淘寶大學、牛氣學堂等電商教育培訓行業(yè)的公眾號熱門內容進行分析,以內容閱讀量為參考指標;二是從去電商人經常聚集的網站去了解他們關注的問題。
調研后我發(fā)現(xiàn),打爆款、雙十一備戰(zhàn)、電商直播、抖音帶貨等都是目前電商人會關注的熱門問題,細化到具體運營執(zhí)行上,開單率、搜索轉化率等電商運營流程中的關鍵數(shù)據(jù)也是目標用戶非常關注的關鍵詞。
拆解圖1-4:用戶決策要素拆解
在用戶調研時,很多人會苦惱于不知道跟用戶聊些什么。
其實,調研時我們依然是需要參考”如何讓用戶毫不猶豫買買買?“拆解的具體問題方向(見拆解圖1-4),問題最好在10個以內,比如:
用戶之前的相關購買習慣是什么?對產品的價格期望是多少?用戶會因為哪些利益點愿意跟著項目的流程節(jié)點走?
當然,最好是平時經常修煉個人魅力指數(shù),讓用戶聊得開心并且愿意吐露更多信息。
在本項目的用戶調研過程中,我先通過會員渠道進行問卷調研,然后找到一些不同階段的電商運營進行電話采訪,挖掘用戶對電商地圖以及地圖類型產品的看法,及其知識付費的習慣。
(其中一位被調研用戶訪談demo,另外有錄音)
從調研結果看出,電商行業(yè)用戶對資料、社群交流的需求很高,且學習動力很強。在對地圖需求上,1-2年電商運營人及3年以上的資深電商運營人存在明顯相反的看法,小白型人群很期待購買這類型產品,而資深運營人大多認為地圖沒辦法指導落地實踐。
這些信息讓我在聚攏產品資源、升級產品內容、產品信息包裝有了方向參考:
通過跟客戶確認資源后,我們將原本的地圖產品,升級包裝成地圖+資料+課程的組合式產品,能全面指導電商運營人將地圖的內容去應用和實操,強化“指導落地”性質,并且突出地圖的具體應用場景“打爆款”,讓產品整體的內容目標更側重“實戰(zhàn)應用”。
拆解圖1-4:用戶決策要素拆解
當從用戶聚集地、用戶調研中獲得基礎信息之后,我心里也并沒有因此踏實了,正所謂“天外有天”,有沒有競品想到的用戶需求,我沒有觀察到呢?競品有沒有更加新穎的玩法細節(jié),是我不知道的呢?
這里就需要用到競品分析了,就像大衛(wèi)·奧格威那句話一樣:“在全世界搜尋,把最好的偷來”(Search the world and steal the best),競品可以是我們開始的第一步(當然“偷”不是抄襲,也不是侵犯版權咯)。
當我通過用戶調研確認產品組合為地圖+資料+配套課程之后,競品的范圍面就擴大了,我不僅要分析地圖類型的產品,也要分析電商教育培訓行業(yè)的課程內容。
在地圖類型的競品分析中,市面上的主流定價區(qū)間集中在49-58元之間,牛氣學堂39.9元的定價有價格優(yōu)勢。
并且,競品中地圖+課程的組合產品是偏少的,電商地圖實物產品的相關競品就更少,其他地圖競品的推廣玩法以一級分銷玩法為主,我們采用二級分銷的玩法具有傳播優(yōu)勢。
而在電商教育培訓行業(yè)的競品課程中,課程的主流價位在99-699元之間。而我們將7節(jié)包含直播課的課程打包再附地圖,定價39.9元,可以算是行業(yè)首發(fā)。另外,與其他競品的品牌勢能相比,牛氣電商的IP“鬼腳七”對電商人還是具有較高吸引力的。
這些信息給我們產品定價、勢能定位、課程包裝提供了方向參考:產品定價可以在成本基礎上設置低于用戶心理預期的價格(不以賺錢為目的)。以包裝性價比和提供優(yōu)質服務為主,強化牛氣學堂相關的講師IP(鬼腳七等IP)。
競品分析-課程版
用戶聚集地調研、用戶調研和競品分析都可以歸納為營銷洞察,以上是我做營銷洞察時的思路及維度,基本邏輯是用目標指導結果,用維度指導方向。
當然,還有一些營銷洞察具體的執(zhí)行步驟和一些相關細節(jié),我的同事們在前期文章中已經提到過了,具體可以參考以下2篇文章喲:
當完成營銷洞察后,這場裂變分銷活動的重頭戲才剛剛開始,“營銷包裝”才是“讓用戶毫不猶豫買買買”的終極絕殺動作。
在分銷活動中,我將營銷包裝的內容分為了兩大模塊:海報+詳情頁,在進行海報的原型設計前,我從用戶和項目視角出發(fā),也進行了要素拆解(內心OS:拆解問題真的是萬能的?。?/p>
營銷包裝核心問題①拆解
拆解完這個問題之后,發(fā)現(xiàn)了關于設計決策的新問題:
在海報的設計過程中,根據(jù)牛氣學堂這次紙質地圖+線上課程的組合產品形式而言,有好幾個不同的設計方向:
1、海報大標題是直觀地表達產品?還是抓用戶感興趣的關鍵詞/痛點進行表達?
2、前期不同層級的用戶對地圖和課程都感興趣的情況下,標題是主打課程,還是主打地圖產品?
哪怕我已經做了前期調研(定性研究),到底哪個方向的訪問&轉化數(shù)據(jù)更高,其實我也沒辦法打包票,其實也沒有正確公式可參考。
定性調研的結論無法指導數(shù)據(jù)導向型的具體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加上定量數(shù)據(jù)用于參考(定量研究),因此我設計了3版海報原型做A/B test,通過后期用戶反饋+數(shù)據(jù)反饋,來決定最終選用哪版海報進行主推:
-原型A:直觀表達所售產品
-原型B:用戶感興趣的關鍵詞標題帶產品
-原型C:主打課程產品
在設計的信息層級展示上,結合前期調研的結論,我將設計突出重點分別放在產品、內容、講師展示上。最終設計出來的效果如下(此處感謝可愛的設計師大莉):
ABC三版海報
海報設計完成后就是相關的配套詳情頁設計,同樣,我們還是要從用戶的角度倒推出項目視角,明白我們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如果解決這些問題,具體的落地動作是什么。
營銷包裝核心問題②拆解
有關詳情頁內容結構的設計,其實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使用AIDA模型,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詳情頁包裝的常用模型。但我轉念一想,如果所有詳情頁都按照一個模型來包裝,用戶肯定容易審美疲勞,就像看電梯里的廣告一樣。
如果從AIDA模型的實際目標思考,我發(fā)現(xiàn)根據(jù)不同銷售場景,具體的內容結構設計可以更靈活,AIDA模型的目標有以下幾點:
①讓用戶有閱讀興趣
②讓用戶有購買欲望
③讓用戶產生購買行動
在提升用戶閱讀興趣這部分上,考慮到閱讀場景是用戶看完海報再直接掃碼跳轉到詳情頁,我在詳情頁的頭部內容設計中會傾向于銜接海報內容。從社群內的反饋來看,大部分用戶在閱讀海報時只會抓取關鍵詞,進入詳情頁才會確認到底買的是什么。
所以我在詳情頁前半部分重點展示了地圖的實物細節(jié)及附贈內容,并加入了真實用戶展示產品的動圖元素,以及用數(shù)字量化運營人都非常敏感的爆款商品,及時進行銷售動態(tài)更新。
這些設計,都是希望在開頭讓用戶產生疑問:“什么東西賣的這么火爆?賣的東西具體是什么樣子的?”,而進一步加深用戶購買欲望的大咖推薦、適合人 群、內容賣點依然在結構中保留。
當然,并不是設計完成上線了,就萬事大吉,不到活動結束,內容優(yōu)化的節(jié)奏是不能停的。上線第一天我們的UV轉化率達到了40%,已經超過了市面上我已知的地圖類型產品轉化率(15-35%),但是我也在想這個數(shù)據(jù)還有沒有優(yōu)化的空間呢?
當時我發(fā)現(xiàn)不少用戶購買后進去售后群,第一句話就會問在哪領取店鋪診斷資料,但是之前這部分資料內容,我只是有在海報上進行加贈展示的。
我心里叮咚一下:“原來用戶對我們贈送的資料也是特別關注的!”
于是我快速迭代了一版詳情頁,突出展示了牛氣學堂加贈的店鋪診斷資料,在瀏覽訪問量偏高的前提下,當天轉化率就提升了2%,達到了42%。
所以,劃重點啦!裂變活動的詳情頁,重點是把握好詳情頁和海報的閱讀習慣承接、內容結構的目標落地以及根據(jù)用戶反饋及時優(yōu)化迭代,才有可能實現(xiàn)比較理想的轉化率。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當在第一個階段產品打磨包裝完成,就需要思考怎么樣才能調動用戶的推廣積極性。如果用戶推廣積極性不高,這一陣“裂變”的東風是沒辦法起來的。
的確,分銷裂變的關鍵因素是利益驅動,二級分銷收益+實時到賬的確能給人很強烈的正反饋,但是如何通過運營發(fā)揮“二八效應”,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分銷機制,并且參與推廣呢?
我盤點了一下牛氣學堂微信內的可利用社群、個人號、公眾號渠道資源,參考了《浪潮式發(fā)售》的一些策略,將整個推廣期分為了三個階段:預售期、內部發(fā)售期、正式發(fā)售期,并對每個群的用戶和激勵策略進行了前期定位:
(前期宣發(fā)的三條主線的活動規(guī)劃)
本次活動我們沒有額外做投放推廣,所以盡可能地激活自有渠道內的用戶就顯得非常關鍵。
在產品預售期,牛氣學堂招募了100位免費體驗的產品用戶,這部分用戶成為了用戶調研、產品優(yōu)化的優(yōu)質反饋渠道,也是宣發(fā)推廣的得力渠道。同時,我們也另外新建了預售群,參與預售的種子用戶可入群享抽獎拿簽名新書福利。
在這些預售群內,我通過有節(jié)奏的用戶調研、用戶素材收集、產品包裝海報稿投票、抽獎贈書,強化用戶對于開售時間的印象,保持關注度。
(預售群的用戶積極參與我們的海報評審ing)
我也很明顯發(fā)現(xiàn),電商行業(yè)從業(yè)者是非常有想法,熱愛交流學習的一群人。在預售群內,參與海報稿調研并積極主動反饋的用戶占社群人數(shù)13%,上線前一天參與預售群抽獎的種子用戶占社群人數(shù)60%。
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根據(jù)種子用戶的反饋以及第一天后臺海報訪問的數(shù)據(jù),最終選定了第一版地圖海報,后續(xù)也以拿這版海報用于活動內部主推。
除了聚集對產品感興趣的老用戶,保持他們對于發(fā)售的關注度。這個時候我還面臨一個問題:
用戶未必人人都知道分享有收益,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生成海報,如果純依靠售后群的社群文案來教用戶操作,不僅效率低,而且轉化成功率低。
我想了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肯定是讓用戶教用戶操作,實現(xiàn)推廣自運營。
所以我也在自有渠道內招募了另外一批對獎金比較感興趣的用戶,額外設置了萬元獎金(額外獎金+分銷自有收益),要求是報名的用戶需要自行組隊,參與團隊排名PK,銷售訂單達到一定門檻就能拿到額外獎金。
(最終我們組隊PK的成績)
但這里的獎金并不是萬能的。組隊形式產生20%撬動80%效果的關鍵因素主要是:產品本身非常好賣、拿額外獎金收益的門檻合理,這部分也與前期的營銷包裝有關。
只有讓這批KOC感受到了“管道效益”躺賺的甜頭,他們就能主動成為你的銷售,所以我們也給與了參與PK的隊長優(yōu)先發(fā)售權。
這批隊長拿到首發(fā)權之后,比官方提前售賣的優(yōu)勢讓他們拿到了很不錯的收益,在優(yōu)質產品好賣和收益實時到賬的前提下,我們的隊長帶隊推廣動力十足。
最終我們有3個隊伍都達標并拿到了額外獎金,活動期間一級訂單銷售了551份(不包括二級訂單在內)。讓隊長們提前發(fā)售的當天,活動的傳播裂變層級就達到了15級,效果非常矚目。
在發(fā)售前的宣發(fā)期,我們邀請了許多講師及內測用戶給我們發(fā)來收到地圖后的照片,我們做成內容在視頻號、公眾號內發(fā)布,增強整個活動勢能。
(視頻號中其他講師參與聯(lián)合宣發(fā))
同時,在內部優(yōu)先發(fā)售啟動后,我們也同步準備官方渠道發(fā)售。這里有一個小細節(jié)需要注意:雖然效果好,但是給我們隊長優(yōu)先發(fā)售的預留時間也不能太久。
站在用戶角度來說,如果在非官方渠道獲得信息,肯定會懷疑活動真假,所以只有在公眾號等渠道進行活動曝光,才能給用戶驗證的通道(當時也有好幾個用戶在群里問,是否是官方活動,公眾號怎么沒看到)。
所以,隊長發(fā)售后第二天中午,我們在牛氣學堂的公眾號、視頻號、個人號、朋友圈渠道逐步推送開售消息,同時去私信邀請部分講師、私聊部分排名靠前的KOC,進行指導和激勵。許多有勢能的KOL加入推廣后,直接沖到了榜三,直接帶來了約20%的訂單量,成為推廣發(fā)售的主力。
這次活動過程中,客戶也是很支持很給力的!他們非常支持我的構思和想法,最后活動目標超額完成,之前客戶的期待是達成基礎目標8000單,結果達成10000單!
用戶在社群對于內容質量的整體反饋也不錯~
(甲方爸爸和群內已購用戶的反饋)
項目完成之后,我也終于松了口氣,痛快地睡了一個安穩(wěn)覺,周末還出去犒勞自己一頓火鍋。(開心~)
但本次活動中也存在前期沒思考仔細的地方,其中讓我們深有體會的一點是地圖產品的發(fā)貨和物流。
前期產品設計時,我們考慮到地圖需要有耐用性,所以選擇了雙面打印+高克重+紙筒包裝,但是因為印刷工藝和印刷地點的問題,印刷再版需要4-5天,所以在第一天賣完預留庫存后,第二批用戶等待了一周拿到實物,影響了售后體驗。
所以在復盤時我們也總結了經驗,在下次活動中會看重產品設計的形式,也一定會考慮到產品再版時間和發(fā)貨時效的問題,前期選擇供應更快的印刷廠。
如今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整個裂變項目,我覺得項目操盤手帶著以下幾種思維去執(zhí)行,可以成長的更快:
沒錯!只要是運營人,肯定多多少少聽說過“拆解”這個詞,不管是拆解案例還是拆解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心中一定需要默念九字真言:“立目標、追過程、拿結果”。
也就是執(zhí)行事項前的三問:
(1)我做這件的事情的本質目的是什么?
(2)這個過程我需要關注哪些重點方向?怎么去做?
(3)最后我要輸出什么?要拿到什么結果?
在這九字真言的升級版本中,還需要加上反饋時間節(jié)點,要求自己什么時候必須要完成。前文的營銷洞察中,我也是通過拆解2個核心問題,推導出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關鍵因素,通過什么執(zhí)行方式(用戶調研等)來解決問題。
兼顧定量與定性,不僅僅在用戶調研中。在所有裂變活動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都需要遵循這個原則,既要參考小范圍用戶的意見反饋,也要重視活動上線后的數(shù)據(jù)情況。比如,海報好幾版不知道選擇哪版?先小范圍用戶調研,再看最終活動上線數(shù)據(jù)來決策。
與定量+定性決策緊密相關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執(zhí)行策略。活動上線時,其實不必一下子全量去推,而是小范圍測試先看看定性化的用戶反饋,再看看定量化的數(shù)據(jù)反饋,快速優(yōu)化迭代,再去增加活動曝光。
有關逆向思維這一部分,我的感觸實在太深!因為我在剛開始做裂變項目的時候,常常也只局限在接到任務再到完成任務的執(zhí)行流程里,對于裂變的理解沒辦法深入,常常迷茫和困惑。
后面跟同事交流,一位前輩陳述他做事情的想法是會倒著思考先問3個問題:
(1)做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2)要做這件事的本質目的是什么?
(3)除了已知的辦法,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雖然逆向思維也是我們九年義務教育期間老師就會教到的概念,但是執(zhí)行時常常容易被忽視(尤其是剛入行的新人)。逆向去思考事件的本質,可以提高我們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幫助我們建立對事物的系統(tǒng)性認知。
-END-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