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及領土的擴張與通過聯(lián)姻獲取王位繼承權密不可分,然而并非所有的政治婚姻都能實現(xiàn)既定的政治目標,特蕾西婭女皇的和親公主們對于母親的政治意圖并不按章執(zhí)行,其政治野心經(jīng)常違背女皇的政治安排。
那不勒斯-西西里的女政治家——瑪麗婭·卡洛琳娜
瑪麗婭·卡洛琳娜生于1752年8月13日,在特蕾西婭女皇的16個子女中排行13,16歲時便與費迪南德國王奉旨完婚。費迪南德出自波旁王室的西班牙支系,不僅是波旁-那不勒斯同時也是波旁-西西里的統(tǒng)治者。特蕾西婭女皇認定瑪麗婭·卡洛琳娜的婚姻是一步政治好棋:一方面,與波旁王室的聯(lián)姻對于鞏固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勢力至關重要,哈布斯堡兒女借此可以繼承波旁王室西班牙支系的領地;另一方面,女皇希望卡洛琳娜公主可以成為奧地利與歐洲其他王室之間的調(diào)解人。
瑪麗婭·卡洛琳娜對于費迪南德的相貌并不滿意,第一次見到未婚夫時甚至想要逃走,后來在寫給妹妹——也就是后來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信中直言這段婚姻讓自己十分痛苦。盡管如此,卡洛琳娜作為哈布斯堡王室成員依然要順從母親的意愿完成和親義務。
卡洛琳娜和丈夫費迪南德的性格背道而馳。卡洛琳娜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宮廷訓練,繪畫、舞蹈、歷史以及語言訓練成為日常課程,她繼承了母親的政治天賦,對于自己日后成為一國王后的角色早有準備。費迪南德則熱衷于狩獵,對于國家事務毫無興趣,多年來一直倚仗其父親——西班牙的卡爾三世做出政治抉擇。卡洛琳娜與費迪南德迥異的性格與興趣讓兩人很難碰撞出愛情的火花。盡管如此,成長于歐洲最為顯著家族的兩人逐漸接受各自王室對其命運的安排,也許是這樣一種共同的無奈感讓兩人開始惺惺相惜,最終夫妻之間形成一種充滿信任的關系。
特蕾西婭女皇期待和親公主們在歐洲各王庭誕育繼承人,延伸哈布斯堡王族的血脈,但并不希望她們過多地干預政治。女皇在寫給卡洛琳娜的信中曾勸解道:“沒費迪南德國王的允許不應擅自做出決定,即使國王允許你參與政治并且詢問你的意見,也不應過多地干預政治。”但卡洛琳娜卻對母親的忠告置之不理,年輕的王后逐漸展露出政治野心,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外交與內(nèi)政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力。經(jīng)濟上,卡洛琳娜認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經(jīng)濟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貴族對民眾的過度剝削,因此,她著手推進一系列改革,旨在減少貴族特權并且提高國家對貧民的救濟。政治上,由于丈夫費迪南德在國事上的無所作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政權受制于西班牙王室,卡洛琳娜追求國家的獨立性,因此和費迪南德之父——卡爾三世的矛盾日益白熾化,卡爾三世公開指責卡洛琳娜蓄意分裂西班牙與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國。年輕的王后為了在政治上脫離西班牙的控制,選擇和英國結盟,對抗西班牙與法國的勢力。然而,這種外交戰(zhàn)略卻有違特蕾西婭女皇與法國和西班牙的波旁王室結盟的政治意圖,特蕾西婭女皇本希望通過聯(lián)姻緩解與法國百年來的恩怨,并且在奧普爭霸中獲得法國的支持,然而卡洛琳娜的外交布局卻將哈布斯堡家族與法國波旁王室的關系推入尷尬局面。
瑪麗婭·卡洛琳娜作為哈布斯堡公主履行了聯(lián)姻義務,然而,頗具政治天賦的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后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改革措施以及外交布局以那不勒斯-西西里的國家利益為重,而娘家哈布斯堡的家族利益則處于次要地位,特蕾西婭女皇的聯(lián)姻安排也隨之黯然失色。卡洛琳娜的妹妹安托瓦內(nèi)特喪命于法國大革命之后,卡洛琳娜更是成為當時歐洲政壇上的反法急先鋒。可以說,奧法關系并未通過此樁政治婚姻得以加強。
叛逆的公主——瑪麗婭·阿瑪麗婭
瑪麗婭·阿瑪麗婭是特蕾西婭女皇的第八個孩子,她和其他姐妹一樣是女皇政治布局中的一枚棋子。阿瑪麗婭在23歲時與帕爾馬公國的波旁費迪南公爵結婚,被迫離開她曾經(jīng)的戀人——茨魏布呂肯的卡爾王子,因為卡爾王子的政治地位相對于費迪南公爵來說微不足道。從此刻開始,阿瑪麗婭對于母親的怨恨和失望與日俱增。
特蕾西婭女皇以及宰相考尼茨向來主張哈布斯堡家族與法國波旁王室聯(lián)姻,與費迪南公爵的親上加親是女皇精心籌劃的結果。費迪南公爵的祖父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奧地利皇太子約瑟夫的愛妻伊莎貝拉與費迪南公爵是孿生姐弟。伊莎貝拉死于天花之后,女皇便開始籌備與波旁家族的另一樁聯(lián)姻,阿瑪麗婭公主與費迪南公爵的婚姻正中下懷。
阿瑪麗婭年長費迪南公爵5歲,她繼承了母親強勢的性格,公爵性格溫和且無意于政事,二人1769年成婚后,阿瑪麗婭便開始展現(xiàn)出對權力的渴望。當時的法國首相紀堯姆·蒂羅在帕爾馬宮廷地位顯著,費迪南公爵父母去世后便一直代其處理帕爾馬政務并且與國王形成相互信賴的關系。然而,紀堯姆致力于維護法國在帕爾馬的影響力,而他最初屬意的聯(lián)姻人選并非阿瑪麗婭,因此,阿瑪麗婭到達帕爾馬后便將紀堯姆視為絆腳石,二人的矛盾逐漸升級。1771年,阿瑪麗婭將紀堯姆免職,與公公西班牙國王卡爾三世推舉的新任首相也無法達成一致,一年后將其罷免,最終由忠于阿瑪麗婭的帕爾馬本地人出任首相。阿瑪麗婭成為帕爾馬的實際主宰者,內(nèi)閣也由帕爾馬人組成,致力于擺脫西班牙、法國甚至是母國奧地利等外國王室的控制。
西班牙和法國的特使都向特蕾西婭女皇指控阿瑪麗婭的不當行為。女皇大為震驚,派遣羅森伯格公爵到帕爾馬對其進行勸誡,要求阿瑪麗婭遠離政治。然而,阿瑪麗婭卻將羅森伯格公爵晾在一旁,對其母親的告誡更是置若罔聞。阿瑪麗婭逐漸成為法國與西班牙波旁王室最為厭惡的人物之一。西班牙國王卡爾三世中斷與帕爾馬的外交往來。由于阿瑪麗婭長期排擠來自法國與西班牙的宮廷官員,哈布斯堡家族與波旁王室的關系亦受到威脅。特蕾西婭女皇難掩對女兒的失望之情,在多次告誡無果之后,女皇中斷了與阿瑪麗婭的書信往來,并且禁止整個家族成員與其通信。后來,阿瑪麗婭作為帕爾馬女大公對奧地利進行國事訪問并且試圖改善母女關系,但是她終究未得到母親特蕾西婭的接見與諒解。阿瑪麗婭的政治婚姻并未完成母親最初的政治意愿,母女二人的關系也漸行漸遠。
政治婚姻的犧牲者——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
特蕾西婭女皇的公主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無論是茨威格的人物傳記《斷頭王后》,還是現(xiàn)代的歐洲電影,都以各種藝術形式將安托瓦內(nèi)特的悲劇人生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安托瓦內(nèi)特作為特蕾西婭女皇的小女兒,同樣無法違背聯(lián)姻的安排,此樁政治婚姻再次指向了法國波旁王室。
即使奧地利與法國在“奧普七年戰(zhàn)爭”前的結盟并未換來哈布斯堡的勝利,但女皇的籌謀在于通過聯(lián)姻政治繼續(xù)鞏固奧法聯(lián)盟并且保持奧地利和法國在歐洲的勢力均衡。當時的路易十六還是法國皇太子,特蕾西婭女皇四處周旋,最終促成此次聯(lián)姻。婚約談判從1767年開始,耗時兩年之久,特蕾西婭女皇于1769年才得到法王路易十五的首肯。女皇對安托瓦內(nèi)特寄予厚望,從法語到法國宮廷禮儀都由女皇親自安排教導。1770年,哈布斯堡與波旁家族最為龐大的聯(lián)姻工程隨著一場奢華的婚禮終于落成,14歲的安托瓦內(nèi)特嫁給15歲的法國皇太子,即后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然而,此時的安托瓦內(nèi)特并未做好履行自己政治義務的準備,對于日后的政治命運也毫無所知。
天真的安托瓦內(nèi)特缺少政治嗅覺,對于法國王室的宮廷斗爭也一無所知,很快她就成為宮廷斗爭的籌碼。路易十五的3個女兒拉攏安托瓦內(nèi)特共同對付法王情婦杜巴麗,這讓法王路易十五十分惱怒。直到特蕾西婭女皇寫信告誡安東瓦內(nèi)特不要惹怒國王,并且要求她對杜巴麗夫人展現(xiàn)出友好的姿態(tài),安托瓦內(nèi)特才做出妥協(xié),在宴會上與杜巴麗進行了簡短的交流。當時特蕾西婭女皇的顧慮是希望法國對奧地利、普魯士以及俄國瓜分波蘭一事袖手旁觀,因此得到法王的默許至關重要,安托瓦內(nèi)特不得不以太子妃身份率先對法王情婦做出妥協(xié),以免得罪路易十五。
路易十六繼位后,他要求安托瓦內(nèi)特不要插手政治事務,年輕的皇后便開始投身于宴會、賽馬、賭博以及收集奢侈品。她因奢靡成風而獲得了“赤字夫人”的名號。特蕾西婭女皇曾多次寫信要求安托瓦內(nèi)特行事收斂,改變生活作風,然而女皇的勸誡終被當成耳旁風。安托瓦內(nèi)特繼續(xù)過著奢靡的生活,嚴重脫離人民,國家債臺高筑,當時法國人民將國家的不幸以及生活的悲慘歸咎于王后,安托瓦內(nèi)特被法國人輕蔑地稱為“那個奧地利女人”。1789年7月14日,法國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安托瓦內(nèi)特與路易十六被關押。1793年10月16日,法國國王和王后先后在巴黎被革命者送上斷頭臺。然而,將國家的混亂與潰敗歸罪于一個女人有失公允,安托瓦內(nèi)特是一個受害者,也是政治婚姻的犧牲者,法國宮廷自路易十五開始就已奢靡成風,國王疏于國家管理,行政機構臃腫,安托瓦內(nèi)特最終成為風雨飄搖的波旁王室的替罪羊。
聯(lián)姻政治的悲曲
從13世紀開始,哈布斯堡王室施展聯(lián)姻外交,兼之軍事征服擴張地盤,不僅占據(jù)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頭銜近400年,還在15世紀通過聯(lián)姻獲取繼承權向西班牙輸出國王。哈布斯堡的聯(lián)姻政治涉及中世紀與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布局與再布局,甚至還泛及歐洲各國新教與舊教之間的反復斗爭。到了特蕾西婭女皇時代,為了對抗普魯士,開始向百年世仇法國波旁王室輸送王妃。
然而,哈布斯堡的聯(lián)姻政治是以各個時期歐洲諸國的實力對比為前提,沒有永久敵人,更無永久盟友,一切均以維護國家利益以及家族利益為目的,以聯(lián)姻獲得的秦晉之好往往只顧一時,而無長久之效;隨著利益格局以及諸國實力的變化,聯(lián)姻亦無法從根本上維系國家關系。就好像法奧兩國在特蕾西婭女皇時期締結的政治婚姻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化解法奧宿敵之關系,在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之際,法國幫助撒丁王國與奧地利進行戰(zhàn)爭,排除奧匈帝國在意大利北部的影響力,兩國關系再次陷入僵局,這種對立后來一直延續(xù)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際。
特蕾西婭女皇的子女們同樣深知作為王室兒女的命運,無論個人意愿如何,履行聯(lián)姻義務、維護家族以及國家利益成為其人生必修課。然而,和親公主們遠嫁歐洲各國之后往往并不安于現(xiàn)狀,特蕾西婭女皇萬事以奧地利為先的政治戰(zhàn)略也被遺忘于腦后,公主們的政治野心經(jīng)常背離母國利益,卡洛琳娜以及阿瑪麗婭的政治舉措都曾威脅奧法關系,安托瓦內(nèi)特更是成為法國人怨氣發(fā)泄的對象,奧法關系并沒有按照特蕾西婭女皇的意愿得到進一步鞏固,反而由于聯(lián)姻公主們的政治立場陷入危險的局面。(完)
【責任編輯】王 凱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