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犀鳥:別名,為犀鳥目、犀鳥科、角犀鳥屬鳥類,原產于亞洲南部,包括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新加坡和泰國南部。棲息于海拔1400m以下的原始森林、亞熱帶山地雨林,依賴大樹提供的有利高度筑巢。1758年命名,共3個亞種。因犀鳥數量在馬來西亞其境內較多,百余年來被譽為“犀鳥之鄉(xiāng)”。當地人的長屋里放置盡可能多的犀鳥雕刻被視作是一種無上榮光,在每年的“鳥節(jié)”上,以犀鳥雕刻祭神是一種必須的儀式。
馬來西亞國鳥,形態(tài)優(yōu)美、色彩艷麗、善于攀援,深受當地沙撈越人的喜愛和崇拜,是他們心目中的神鳥,非常尊貴。馬來西亞奧委會還用它作為申亞吉祥物的原型。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凸起形似犀牛角而得名。
馬來犀鳥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110-122cm,翼展152cm,重2.3-3kg。鳥喙和頭盔呈白色,但它們尾部會分泌一種有顏色的液體,它不斷用鳥喙磨擦腺體,使喙呈現(xiàn)橙色和紅色。頭、頸、上半體、翅膀、胸部和大腿的底部形成大片的黑色,并具有偏藍色調。大腿、小腹、肛門區(qū)、底面尾部,臀部和尾上覆羽為白色。尾部為純白色,有寬闊的黑色條紋,占其長度的三分之二。虹膜紅色,有黑色圈,睫毛紅色,腳和跗棕黑色。
馬來犀鳥生活習性 >
常集小群一起鳴唱,在大公頃的森林中尋找食物。在群體中,夫妻只在繁殖季節(jié)在一起,在繁殖季節(jié),無論雌雄都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強大的呼叫聲聽起來像鼓吹證明它們的存在。
馬來犀鳥飼養(yǎng)方法 >
以成熟的果實、昆蟲、小蜥蜴、甚至小鳥為食。犀鳥經常跟隨成群的猴子,以便找到成熟的果實,在它們的食物來源中,動物食材占30%左右。野生情況下壽命可以達35年。
馬來犀鳥雌雄分辨 >
雌鳥體羽和雄鳥完全相同,唯一的區(qū)別是虹膜白色。
馬來犀鳥繁殖方式 >
每年5-6月進入繁殖季節(jié),選擇高大樹干距地約在16-33米處的天然樹洞為巢。馬來犀鳥十分重視示愛,雄鳥必須先得到雌鳥的信任才會交配、產卵、孵卵及育雛。每次產卵1-2枚。產卵后封住巢,不再外出。洞口留下一個垂直的裂隙,供雌鳥伸出嘴尖接近雄鳥的喂食。孵化持續(xù)37-42天,直到雛鳥快出飛時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間,全靠雄鳥喂食。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35.4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