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在遷徙的途中主要是依靠鳥類固有的方向感、天體的導航和視覺定向等幾方面來對遷徙路線加以確定的候鳥遷徙路線。
1.鳥類固有的方向感。研究證明鳥類具有一種天生的的由遺傳所決定的方向感,這種方向感,在幼鳥隨著親鳥遷徙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加強,時間一長,對遷徙路線的記憶在候鳥的腦海中變成了根深蒂固般的存在,當遷徙的季節(jié)來臨時便能很容易的就確定出了遷徙的路線。
2.天體的導航。天空中的一切天體,如日月星辰,都可以被鳥類拿來當做參照物來為自己導航。研究已經證實鳥類能利用太陽和星辰的位置定向,并且星辰對子夜間遷徙的鳥類尤為重要??茖W家克萊默對紫翅掠鳥的研究為這一看法提供了堅實證據,他的實驗證明候鳥遷徙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定的。
3.視覺定向。候鳥依靠居留和遷徙途經的地形和景觀如山脈、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作為標記,將傳統的遷徙路線像在地圖上一樣標識出來,從而達到確定遷徙路線的目的。曾經有實驗將候鳥人為地運往300余公里以外的地方放飛,神奇的是,這些鳥竟然經過努力找到了其所熟悉的大西洋海岸線,而后迅速地飛回其原棲息地,這也證實了視覺定向的真實性。
除此之外,鳥類遷徙還可以借助于風定向、嗅定向等方式確定遷徙路線,所以,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是具有相當先進的定向導航能力的,正是有賴于這種能力,候鳥在遷徙的過程中才能確保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據人們所知,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利用很多東西來為自己導航,其中包括地標、太陽的角度、星星、氣味,甚至還有地磁場。不過,科學家還是無法確切地知道候鳥究竟是用什么作為地圖和羅盤的,更不用說怎么使用它們了。比如說有一群鳥不僅僅是飛向地理學上泛指的中美洲地區(qū),而是飛向該地區(qū)某一個特定的地點。它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到達目的地?或許它們對當地的情況十分熟悉,可是它們又怎么能如此精確地定向導航,飛過一個并不熟悉的地區(qū)上空,甚至是在漆黑的夜晚穿越海洋上空?有可能是以前遷徙過的鳥給整個鳥群帶的路。但這似乎只是一個比較淺顯的解釋而已。鳥類學家也深知這一點,因為在許多時候,幼鳥的雙親會在年底之前先行出發(fā),留下幼鳥自己獨立生活,直到幼鳥發(fā)育完全、能夠自己完成遷徙時,它們才自行上路。盡管可能從未去過那里,但是看起來鳥類似乎知道自己遷徙的目的地,這大概是因為鳥類的基因中已經包含了相關信息的緣故。大部分的研究是針對鳥類的導航羅盤而展開的。比如,人們發(fā)現,即使是在陰天,鳥類也能根據偏振光判斷太陽的方向,然后確定所處位置和飛行方向。即使對信鴿的研究已經持續(xù)了數百年,人類還是不知道為什么信鴿被裝在封閉的箱子里帶到幾百千米之外的地方后,它們仍然能夠準確地找出回家的方向。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