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fā)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指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也指仁人志士為國家、百姓的憂患而奔波勞碌,為國家、百姓的安樂而奉獻生命。
擴展資料出處是《孟子?告子下》
《孟子》中說道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文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開篇使用的六句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謝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選自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下)的一篇文章,該文章是一篇論據(jù)充足,論證縝一丁廠一密,雄辮有力的說理散文。
文章開頭通過排比的筆法,對仗的語句,語氣錯落有致,厷辯地列舉出了六個出身于艱苦,困頓,貧賤,逆境,憂患的人,此六句的內容為:舜從田野辛苦的耕作中被人欣賞而啟用;
傳說是從筑墻的苦工勞作之中被起用:
而膠鬲從販魚賣鹽的賤民身份而被任用;
管夷吾歷經(jīng)坐牢而被從獄官手里救出而被重用;
孫淑敖是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而被得重用;
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贖買回來而被任用。
從此六句所說的六個人都是經(jīng)歷了貧困,患難的磨折;或經(jīng)受了挫折和打圧等磨難,而終于擔當大任的歷史人物的事例。證明了憂患和困頓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和逆境可以促使人有所作為。同時作者又從人的發(fā)展聯(lián)系到國家的興亡,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論證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才達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無可辯駁的結論。
增強語勢,為論點提供無可反駁的依據(jù)即理由,好進一步展開論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