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yè)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yè)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2、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3、農業(yè)標準化: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依據一定的標準來進行。
4、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huán)境清潔,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產品符合無公害質量標準的安全、衛(wèi)生、優(yōu)質農產品。 5、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食品。
包括A級綠色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 6、有機食品:是根據有機農業(yè)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準而生產出來的,經有機食品頒證組織頒發(fā)其證書的食品。
7、地理標志農產品: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 8、現代農業(yè):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實施農業(yè)標準化)、現代工業(yè)裝備和現代管理方法改造農業(yè)的過程。
我國農產品的安全生產主要是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
目前,我國政府大力推行旨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農產品"的認證(三品認證)。"三品"認證首先由申請人按要求提交合格的認定,認證申請書及需附交的相關資料,后經相應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進行初審、復審、終審,符合條件的由有權頒證部門頒發(fā)相關證書。
每一產品證書有其使用范圍、使用權限和年限。獲證產地與產品有效期滿后,如需繼續(xù)使用產地認可書或產品認證書,應按規(guī)定時間和要求提出復查換證申請,經確定合格即可換發(fā)新的證書。
無公害食品 綠色食品。
一般來說,農產品安全生產指的是通過對糧、菜、果、肉等主 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使食用農產品以及 加工制成品符合安全質量標準。
農產品安全生產有兩層含義:一方 面指的是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安全生產, 它關注的主要方面是在農產品的生產中,生產環(huán)境、生產過程是否 安全,以及對工傷等事故的預防;另一方面指的是生產出來的成品 是否符合安全農產品的標準,即能否確保人們食用后不會對身體健 康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要保證農產品成品的安全質量,就必須在農 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針對影響和制約農產品 安全質量的主要因素,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措施和管理 手段,對在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中可能影響到農產品安全質量的關 鍵點進行有效控制,從而消除農產品的安全質量隱患。
在農產品生產中,產地、農業(yè)投人品等的選擇、使用都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安 全質量,這些都是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關鍵因素。
貯藏和運輸一、貯藏常用的安全C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冷藏。低溫可使農產品呼吸強度下降,水分損失減少,微生 物生長受到抑制。
干燥或脫水。干燥的農產品本身生理活動降低到很低,微生 物活動也得到有效的抑制,適于長期貯藏。
控制和限制貯藏環(huán)境氣體。改變C:藏環(huán)境中呼吸氣體的濃度 可以抑制農產品的呼吸作用和其他新陳代謝反應。
物理處理。熱處理(熱水、蒸氣)可殺滅病原菌,并改變 后熟、果實顏色的乙烯產生率。
7-射線輻射是殺死微生物的一種 有效方法,紫外線輻射可誘導出果蔬對腐爛的抗性,推遲后熟 過程。施用化學物質。
生物控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要 求,并且對人身體有益。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監(jiān)管,隨著科技的發(fā) 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 量安全問題好像不僅沒有減少減輕減少, 反而諸見報端, 影響面越來 越大, 甚至造成人們心理一時恐慌, 我想在這里淺談下關于科學看待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看法。 第一、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從現 實狀況來看,在適合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當中,任何“零風險”事情的可 能性基本為零, 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如此。 因為食品的原料來自 于自然環(huán)境, 而自然環(huán)境當中自身就存在著可以依靠現代技術能夠檢 測或者檢測不出的各種元素成份, 只是相對含量多少的問題。
農產品 大多都來源于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品,它們本身也是有生 命的機體, 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 當人們在選擇消費農產品 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色形味”俱佳的產品,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 及時依靠農產品的專用藥 ----- “農藥” ,就像“人用藥” “獸藥”一樣; 依靠適量食品添加劑,才能保證農產品生長的相對“健康” ,就像人 類一樣,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藥就是所謂的絕對“健康” 。
第二、安全與食品攝入量和頻次負相關,與攝入主體身體狀況 正相關。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革命性的醫(yī)生 --- 巴拉塞爾薩斯, 曾 說過,萬物皆有毒,關鍵在于劑量。
因此,農產品的安全與否,與消 費者攝入其數量和頻次負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食品高頻次大量攝 入,與低頻次微量攝入相比,前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無疑要大得多, 甚至是致命危害,這就是俗話說的“只要份量足,萬物皆有毒” 。
眾 所周知,酒甚至是水,過量的引用,不僅會傷身體,甚至會造成中毒 身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單個消費者自身身體素質的不同, 先天性或是后天獲得性顯性或是隱性疾病, 或是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 等等, 攝入同一種食品, 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結果。
例如牛奶、蝦蟹等, 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 但對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反應, 造成上吐下瀉, 誤認為是食物中毒,進而誤測其質量問題。殊不知,食品安全也與攝 入對象身體狀況正相關, 消費者的身體素質越好, 對同一種食品的消 化吸收能力就越強, 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強, 食品質量越是相對 安全。
這兩種問題的解決, 最終還得依靠消費者主體自身綜合素質的 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全面。 第三、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生產過程及其存在狀況相關。
工程院 院士陳君石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jiān)管出來的。 也 就是說, 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其成產過程緊密相連。
生產過程牽涉的環(huán) 節(jié)較多,比如直接種植加工、儲藏運輸、保鮮銷售以及后加工等, 其 中直接的種植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涉及初級農產品是否噴施農藥、是 否違法使用添加劑等, 更重要的是使用農藥、添加劑產品本身是否合 格、安全,如果這些農藥含有違禁成份、大劑量使用、違法添加, 結 果可想而知, 這就是農獸藥及有機污染物、添加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引 起的化學性污染。 當然, 農產品存在狀況也是關系到其質量問題的一 個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當,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理化反應,衍生出一 些對人體有害的次生代謝物; 也可能會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 進而引 起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還有就是一些不同的農產品在使 用時,后加工過程不衛(wèi)生或是加工食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 引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大監(jiān)測力度, 建 立起一套獎懲明晰、力度強硬的監(jiān)管制度, 加強相關責任人的職業(yè)道 德教育,提高檢測體系檢測技術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與社會輿論氛圍、人群的心理及科學知識水 平相關。 有些食品的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 也可以用于除農產品以外 的食品生產加工中, 但是一經發(fā)現用于農產品當中, 就會有人猜測整 個農產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饅頭” ,之所以染色是因為使用 了政府批準的添加劑檸檬黃, 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饅頭, 其實沒有玉米, 以此來冒充欺騙。
而檸檬黃本身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藥品著色劑, 早在 1994 年 FAO 和 WHO 就給它定量標準,但在人們的頭腦中, 都 認為是個食品安全問題。再比如, 2012 倫敦奧運會有媒體炒作說中 國運動員每天飲品當中含有 “一氧化二氫” 成份, 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缺乏科普知識的人都誤認為又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有就是人們的 從眾心理, 一看到曾經出問題的農產品就避而遠之; 一談某一類農產 品就“色變” ;一聽到別人都在說某些農產品有問題,自己就隨聲附 和, 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唯有擴大宣傳范圍,加強科普知識的 普及,當然最終還得以來國民基礎大教育。
第五、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檢測體系不健全, 檢測能力有限。 在今年 8 月 10 號發(fā)生的“張裕毒藥門”事件,就是由于我國目前農產品質 檢體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當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者不良經營,在沒 有被監(jiān)管的“盲區(qū)”更是顯得肆無忌憚。目前,。
農產品質量安全,通常有3種認識:一是把質量安 全作為一個詞組,是農產品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要素的合,這個概念被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所采納,但與國際通行說法不 一致。
二是指質量中的安全因素,從廣義上講,質量應當包含安 全,之所以叫質量安全,是要在質量的諸因子中突出安全因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這種說法符合目前的工作實際和工作重 點。
三是指質量和安全的組合,質量是指農產品的外觀和內在品 質,即農產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性能,如營養(yǎng)成分、色香味和口感、加工特性以及包裝標志;安全是指農產品的危害因素,如農 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對人和動植物以及環(huán)境存在的 危害與潛在危害。 這種說法符合國際通行原則,也是將來管理分類的方向。
從3種定義的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概念是 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應當說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對農 產品的質量安全有各自的理解。目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各個時期和各個階段面臨的突出問題。
從發(fā)展趨勢看,大多是先籠統 地抓質量安全,啟用第一種概念;進而突出安全,推崇第二種概 念;最后在安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重點是提高品質,抓好質量,也就是推廣第三種概念。總體上講,生產出既安全又優(yōu)質的農產 品,既是農業(yè)生產的根本目的,也是農產品市場消費的基本要 求,更是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內涵和載體。
農產品質量安全,通常有3種認識: 一是把質量安 全作為一個飼組,是農產品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要素的綜合,這個 概念被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所采納,但與國際通行說法不 一致。
二是指質量中的安全因素,從廣義上講,質量應當包含安 全,之所以叫質量安全,是要在質量的諸因子中突出安全因素, 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這種說法符合目前的工作實際和工作重 點。
三是指質量和安全的組合,質量是指農產品的外觀和內在品 質,即農產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性能,如營養(yǎng)成分、色香味和口 感、加工特性以及包裝標志。安全是指農產品的危害因素,如農 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對人和動植物以及環(huán)境存在的 危害與潛在危害。
這種說法符合國際通行原則,也是將來管理分類的方向。從3種定義的分析可以看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概念是 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應當說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對農 產品的質量安全有各自的理解。
目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各個 時期和各個階段面臨的突出問題。 從發(fā)展趨勢看,大多是先籠統 地抓質量安全,啟用第一種概念。
進而突出安全,推崇第二種概 念。最后在安全問題解決的基礎上重點是提高品質,抓好質量, 也就是推廣第三種概念。
總體上講,生產出既安全又優(yōu)質的農產 品,既是農業(yè)生產的根本目的,也是農產品市場消費的基本要 求,更是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內涵和載體。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要求,并且對人身體有益。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監(jiān)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好像不僅沒有減少減輕減少,反而諸見報端,影響面越來越大,甚至造成人們心理一時恐慌,我想在這里淺談下關于科學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看法。第一、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從現實狀況來看,在適合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當中,任何“零風險”事情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如此。因為食品的原料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而自然環(huán)境當中自身就存在著可以依靠現代技術能夠檢測或者檢測不出的各種元素成份,只是相對含量多少的問題。
農產品大多都來源于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品,它們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機體,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當人們在選擇消費農產品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色形味”俱佳的產品,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及時依靠農產品的專用藥-----“農藥”,就像“人用藥”“獸藥”一樣;依靠適量食品添加劑,才能保證農產品生長的相對“健康”,就像人類一樣,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藥就是所謂的絕對“健康”。
第二、安全與食品攝入量和頻次負相關,與攝入主體身體狀況正相關。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革命性的醫(yī)生---巴拉塞爾薩斯,曾說過,萬物皆有毒,關鍵在于劑量。
因此,農產品的安全與否,與消費者攝入其數量和頻次負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食品高頻次大量攝入,與低頻次微量攝入相比,前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無疑要大得多,甚至是致命危害,這就是俗話說的“只要份量足,萬物皆有毒”。
眾所周知,酒甚至是水,過量的引用,不僅會傷身體,甚至會造成中毒身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單個消費者自身身體素質的不同,先天性或是后天獲得性顯性或是隱性疾病,或是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等等,攝入同一種食品,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結果。
例如牛奶、蝦蟹等,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對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反應,造成上吐下瀉,誤認為是食物中毒,進而誤測其質量問題。殊不知,食品安全也與攝入對象身體狀況正相關,消費者的身體素質越好,對同一種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強,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強,食品質量越是相對安全。
這兩種問題的解決,最終還得依靠消費者主體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全面。第三、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生產過程及其存在狀況相關。
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jiān)管出來的。也就是說,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其成產過程緊密相連。
生產過程牽涉的環(huán)節(jié)較多,比如直接種植加工、儲藏運輸、保鮮銷售以及后加工等,其中直接的種植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涉及初級農產品是否噴施農藥、是否違法使用添加劑等,更重要的是使用農藥、添加劑產品本身是否合格、安全,如果這些農藥含有違禁成份、大劑量使用、違法添加,結果可想而知,這就是農獸藥及有機污染物、添加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化學性污染。當然,農產品存在狀況也是關系到其質量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當,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理化反應,衍生出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次生代謝物;也可能會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進而引起食源性疾病,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還有就是一些不同的農產品在使用時,后加工過程不衛(wèi)生或是加工食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以至于引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大監(jiān)測力度,建立起一套獎懲明晰、力度強硬的監(jiān)管制度,加強相關責任人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提高檢測體系檢測技術的科技含量。
第四、食品是否安全與社會輿論氛圍、人群的心理及科學知識水平相關。有些食品的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也可以用于除農產品以外的食品生產加工中,但是一經發(fā)現用于農產品當中,就會有人猜測整個農產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饅頭”,之所以染色是因為使用了政府批準的添加劑檸檬黃,染色之后酷似玉米饅頭,其實沒有玉米,以此來冒充欺騙。
而檸檬黃本身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藥品著色劑,早在1994年FAO和WHO就給它定量標準,但在人們的頭腦中,都認為是個食品安全問題。再比如,2012倫敦奧運會有媒體炒作說中國運動員每天飲品當中含有“一氧化二氫”成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缺乏科普知識的人都誤認為又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有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一看到曾經出問題的農產品就避而遠之;一談某一類農產品就“色變”;一聽到別人都在說某些農產品有問題,自己就隨聲附和,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唯有擴大宣傳范圍,加強科普知識的普及,當然最終還得以來國民基礎大教育。
第五、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能力有限。在今年8月10號發(fā)生的“張裕毒藥門”事件,就是由于我國目前農產品質檢體系的不健全所造成。
當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者不良經營,在沒有被監(jiān)管的“盲區(qū)”更是顯得肆無忌憚。目前,我國由于監(jiān)管部門的混雜和分段式管理模式,造成農產品制成品成份的檢測監(jiān)管劃分尚不清。
我國農產品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產品外觀品質、內在營養(yǎng)、安全衛(wèi)生質量以及加工包裝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產品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發(fā)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fā)生,由于農藥、獸藥殘留及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際通行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被拒收、扣留、退貨、銷毀、索賠和中止合同的現象時有發(fā)生,許多傳統大宗出口創(chuàng)匯農產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結我國外貿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個方面:
1、產地環(huán)境污染 是指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危害。工業(yè)“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農田、水源和大氣。由于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在水、土、氣中超標,進而在食物中殘留、聚積,影響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農產品收獲或加工過程中操作不規(guī)范,不慎在農產品中混入有害物質,導致農產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類生物因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細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獲、屠宰、捕撈后的加工、貯藏、銷售過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學性污染 是指生產、加工過程中農業(yè)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濫加化學添加劑,為了爭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當地使用激素,濫施化學藥劑,不但造成農產品口感不好,還可能夾雜有毒有害成份。
5、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技術標準、質量認證以及對綠色包裝、標志、標簽使用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生產者缺乏標準意識,“無標準生產”、“無標準上市”現象普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適應“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1、食品 指各種供人食用或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2、農產品 是指農業(yè)的初級產品,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3、環(huán)境污染 是指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huán)境質量下降而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fā)展產生的不良影響的現象,農產品生產環(huán)境是指大氣、水體和土壤環(huán)境。
4、原生環(huán)境 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為活動因素影響或影響較小的環(huán)境。 5、次生環(huán)境 是指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環(huán)境。
6、大氣污染 是指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轉化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的現象。 7、環(huán)境污染 是指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huán)境質量下降而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fā)展產生的不良影響的現象,農產品生產環(huán)境是指大氣、水體和土壤環(huán)境。
8、原生環(huán)境 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為活動因素影響或影響較小的環(huán)境。 9、次生環(huán)境 是指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發(fā)生重大變化的環(huán)境。
10、大氣污染 是指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轉化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氣中濃度達到有害程度的現象。 11、水體污染 是指在人類活動影響下,使水和水體底泥的理化性質或生物群落發(fā)生變化的現象。
12、土壤污染 是指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土壤、其數量超過土地自然本底值和土壤自凈能力的限度,從而在土壤中累積的現象。 13、化學物質應用污染 人類大量使用化學物質后對環(huán)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以致對其它生物和人類產生的不良影響的 現象。
14、生物污染 是指微生物、寄生蟲、昆蟲等生物對農產品的污染。 15、農產品包裝材料污染 由于包裝材料直接與農產品接觸,從而引起包裝物表面微塵雜質污染,有毒有害物質遷移污染以及包裝材料回收或處理等再利用,引起污染的現象。
16、毒性 是指物質在任何條件下對有機體產生任何種類(慢性或急性)損害或傷害的一種能力,包括損害正在發(fā)育的胎兒(致畸形),改變遺傳密碼(致突變)或引發(fā)癌癥(致癌)的能力。 17、急性中毒與慢性中毒 有毒有害物質隨農產品進入人體在短時間內造成機體損害,出現臨床癥狀,稱為急性中毒。
有毒有害物質隨農產品進入人體,含量雖少,但由于長期持續(xù)不斷地攝入人體并且體內蓄積,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后引起有機體損害,表現出各種各類的中毒癥狀,稱為慢性中毒。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