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汽車問世以來,全世界約有3400多萬人死于交通事故,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亡人數多1300多萬人,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死亡人數。交通事故對人類的威脅已超過心血管疾病、愛滋病、癌癥等絕癥,成為人類各種死因之首,成為“世界頭號殺手”。近些年來,每年約有50多萬人死于交通事故,1500多萬人傷殘,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總產值的1.5%。無怪乎,人們把交通事故稱為“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從交通事故總的發(fā)展趨勢來看,與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工業(yè)化程度等因素有關。以美國為例,其國民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大約在1952年至1972年的21年間,在這段時期,生產流水線上生產的大量機動車進入社會,同時,這也是美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高峰期,從1952年的37794人到1972年的56278人,增長了49%。而自1973年起,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道路條件的不斷改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現波動式的下降。同樣,其他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機動車化高速發(fā)展的時期,隨著汽車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呈現上升趨勢。如:日本在二戰(zhàn)后近20年里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也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高峰期,從1952年的4696人至1970年的16765人,增長257%;從1971年開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呈現負增長。
改革開放20年,是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20年,與其他發(fā)達國家不同,美、日等國在進入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前,已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也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國民也都有較好的交通安全意識。而我國在進入經濟高速發(fā)展之初,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相應的交通法規(guī)、規(guī)章不健全,人們缺乏交通安全意識。因此,我國交通狀況較差,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
21世紀的今天,我們能否利用今天的先進科學技術手段來控制我國的交通事故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想真正緩解我國目前的交通安全狀況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
盡管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機動車化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但總體水平仍較低,美國每千人擁有機動車760輛左右,日本每千人擁有機動車600輛左右,其他一些發(fā)達國家,每千人擁有機動車的數量也均在400輛以上。而我國每千人擁有機動車則不到40輛,且其中拖拉機、摩托車、農用運輸車占大多數,小客車比例僅為13%左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弱。未來我國機動車數量將會進一步增加。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增加,非專業(yè)駕駛員越來越多,據統(tǒng)計,1999年機動車駕駛員因違反交通法規(guī)造成交通事故383217起、死亡76862人、受傷262879人,分別占各項總數的92.8%、87.2%和91.9%。由于新增的駕駛員多為年輕人,他們取得駕駛證的時間較短,駕駛車輛的時間較少,缺乏駕駛經驗,因而駕駛經歷在三年以內的新駕駛員肇事最多,占所有駕駛員肇事總數的31.9%以上。
我國機動車擁有量不大,為什么還會發(fā)生這么多交通事故呢?通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不難找出原因,1984年以來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機動車駕駛員、公路客貨運周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都超過了10%,而道路總里程的年平均增長率不超過2%,道路交通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突出,這樣我國道路的作用還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同時,由于我國城市化的高速發(fā)展,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在活躍了城市經濟的同時,也加重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負擔,成為交通事故的重要隱患之一。
結合國外發(fā)達國家的交通安全狀況及我國的現實,我國交通事故在一定時期內可能還將保持增長的勢頭。要改善我國的交通安全狀況,減弱這種勢頭,就要不斷加強我國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交通科學管理,充分發(fā)揮現有設施的潛能,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們的交通安全意識。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