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知識 priori knowledge是先于經(jīng)驗的知識。在哲學上,它使人聯(lián)想到下述思想:人類頭腦包含有若干內在的特征,它可為人類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礎。不過,“先于”還指論證中的各種合理性形式,它不依賴感覺或其他類型的經(jīng)驗。參見笛卡兒和康德。
先驗 transzendental 由于transzendental的發(fā)展線索不僅僅以它的命名者康德為開端,而且是肇始于自笛卡爾以來至今仍然起作用的歐洲近代哲學傳統(tǒng),因而對它的理解也關系著對整個近代西方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
為謹慎起見特在一般性的概念后開列了對此概念的發(fā)展演變產生重要影響的數(shù)位哲學家及其對此概念的影響與發(fā)展,從而盡可能的描述這個概念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傳承與變化,以便于我們全面準確地了解其含義并根據(jù)用詞語境作出詞義判斷和理解。 在經(jīng)院哲學中的意義 經(jīng)院哲學中先驗意為超范疇的。
存在之先驗的規(guī)定,表示存在之普遍的,超感覺的,在一切經(jīng)驗以前被知覺認識到的特性。 在一般性概念中的意義 在康德哲學中,同“經(jīng)驗”相對。
意為先于經(jīng)驗的,但為構成經(jīng)驗所不可獲缺的。 康德認為客觀物質世界只能給人們一堆雜亂無章的感覺材料,而知識的構成全靠用人的頭腦里固有的“先天形式”來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經(jīng)驗是構成知識的根本要素。
那些不是與對象有關,而是與我們關于對象之認識方式有關的認識,只要它們是先天可能的,都稱作'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著某種超越出經(jīng)驗的東西(那將會是‘超越的’),而是某種雖然先于經(jīng)驗(‘先天的’),但除了使經(jīng)驗成為可能以外還沒有得到更進一步規(guī)定的東西。
先驗 transzendental概念與 超驗 transzendent 概念的統(tǒng)一對立。 它具體表現(xiàn)在:這兩者都與“超越”有關:后者涉及意識的超越活動以及超越狀態(tài),前者則反思地回溯超越是如何可能的問題;后者是自然的、直向性的,前者則是哲學的、反思的。
Transzendental不僅僅是指先于感性經(jīng)驗的,或獨立于感性經(jīng)驗的。 編輯本段 康德的transzendental概念 康德本人對這個當時還特屬于他自己哲學的概念做過兩方面的基本定義:“我將所有那些不是與對象有關,而是與我們關于對象之認識方式有關的認識,只要它們是先天可能的,都稱作'transzendental'。
'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著某種超越出經(jīng)驗的東西(那將會是‘超越的’),而是某種雖然先于經(jīng)驗(‘先天的’),但除了使經(jīng)驗成為可能以外還沒有得到更進一步規(guī)定的東西?!?這里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康德首先用這個概念來指明一種哲學的提問取向:一門transzendental哲學所涉及的應當是這樣一種認識,這種認識所探討的并不是對象,而是我們對先天可能之對象的普遍認識方式。
其次,康德用這個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對所有經(jīng)驗的超越,而是某種雖然先于經(jīng)驗(先天的,apriorie),但卻能使經(jīng)驗認識(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東西。 就后一點而論,中譯名“先驗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暗示了transzendental的后一種含義,即它與感性經(jīng)驗(empirisch)的對立。
但是,更確切地看,后一種含義實際上只是對前一種含義有關的可能回答。 如果概而論之,那么transzendental的首要含義與主體的自身朝向有關,其次的含義則與這個朝向的先天可能有關。
因此,“先驗的”并不是一個能反映出transzendental全面意義的中譯。而日譯名“超越論的”在這里則能體現(xiàn)出這個概念的第一個重要內涵,即討論認識(意識)的超越如何可能,因而值得借鑒和采納。
而更為確切的中譯應當將超越論方面和先驗方面的內涵都包容進來。 我們在這里不妨參考新康德主義者鮑赫(Br. Bauch)對先驗概念所做的相應界定,他認為,先驗概念首先是指認識學說的問題,而后是指這門學說本身,第三是指這門學說的方法。
康德本人也曾說,“Transzendental這一詞……在我這里從來不是指我們的認識對物的關系說的,而僅僅是指我們的認識對認識能力的關系說的”。他甚至認為可以用“批判的”(kritisch)一詞取代它?!?/p>
我認為它與“反思的”(reflexiv)一詞也是基本同義的,因為它表明一種回指向我們認識活動本身的方向,一如謝林所說“transzendental知識就其為純直觀的而言,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知識?!?就此而論,transzendental首先并且主要不是指“先驗”。
而且這一點也可以從它的基本構詞上看出來。這個詞的基本涵義中既不含有“先”,也不含有“驗”的意思。
“先驗”的譯名,更多是一種解釋,而不是一種翻譯。這是在思想翻譯中特別忌諱的事情。
尤其在涉及一個處在爭議中的思想時,譯者更應當把解釋和理解的權利盡可能多地交給讀者本人。 與此相反,“超越論”的翻譯則是緊扣了這個詞的基本詞義。
康德所加的詞尾-al,指示出一個與transzendent(超越)相關、但方向相反的概念意義:transzendent意味著超越的狀態(tài),transzendental則意味著超越是如何可能的問題。如果我們可以把existenzell譯作“生存狀態(tài)的”,把existenzial譯作“生存論的”,或者,如果我們可以把ontisch譯作“存在狀態(tài)的”,把ontologisch譯作“存在論的”,那么我們也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把transzendent譯作“超越〔狀態(tài)〕的”,把transzendental譯作“超越論的”。
還需要指出一點:由于把transzendental譯作“先驗”,也給“先驗哲學”概念的理解帶來麻煩,甚至造成誤解,而這種誤解不會在例如“分析哲學”的譯名上出現(xiàn)。因為,“先驗哲學”本身并不。
康德 提出 物自體世界提供給人 可感覺的 素材..但是并沒有 說 所有知識的起點都需要經(jīng)驗 ( 先天命題 和 后天命題)。
首先要 給知識下一個 定義 :
知識: 知道某些 信息。。
從這個定義上 就可以知道 先驗 也可以算作知識。
還是說所謂的先驗的知識的起點也是經(jīng)驗? 我可以說 一部分 先天命題的 起點 是來自經(jīng)驗的。。 但是因為我的學識有限 我不能肯定全體。 。
我舉出的例子是
康德所承認的 數(shù)學知識 屬于 先天命題 。。實際上 也是用 經(jīng)驗做的起點。
先驗(A priori;又譯:先天)在拉丁文中指「來自先前的東西」,或稍稍引申指「在經(jīng)驗之前」。近代西方傳統(tǒng)中,認為先驗指無需經(jīng)驗或先於經(jīng)驗獲得的知識。它通常與后驗知識相比較,后驗意指「在經(jīng)驗之后」,需要經(jīng)驗。這一區(qū)分來自於中世紀邏輯所區(qū)分的兩種論證,從原因到結果的論證稱為「先驗的」,而從結果到原因的論證稱為「后驗的」。
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究竟是否存在任何重要的先驗知識。通常來說,理性主義者相信存在先驗知識,而經(jīng)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知識根本上源於某種經(jīng)驗(通常是外部經(jīng)驗),即便有先驗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也不重要。還有些經(jīng)驗主義者認為先驗知識只是對語詞意義的分析,而與世界無關。
理性主義思想家給予使用先驗這個術語合適的立足點,如笛卡爾和萊布尼茲,他們認為知識通過推理獲得,而非經(jīng)驗,數(shù)學和邏輯真理的必然性即是其佐證。笛卡爾認為關於自我的知識,或者說我思故我在,是先驗的,因為他認為一個人無需訴諸過去的經(jīng)驗就能確認自我的存在。萊布尼茨區(qū)分了先驗真理,即理性真理,與后驗真理,即由經(jīng)驗確立的真理。
康德說,不論是空間,還是空間的任何一個幾何學的先天規(guī)定,都不是一種先驗的表象,而只有關於這些表象根本不具有經(jīng)驗的來源、以及何以它們還是能夠先天地與經(jīng)驗對象發(fā)生關系的這種可能性的知識,才能稱之為先驗的。
^ 對先驗感性論的解說 -純粹理性批判. 慧田哲學網(wǎng) [2012-09-15].
洛克認為反思只是經(jīng)驗的一部分, 提出先驗這整個觀念應被拋棄的綱領。休謨認為所有先驗知識不過是觀念之間的關系,這在他的《人類理智研究》中多次提及。由於經(jīng)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基於經(jīng)驗,對數(shù)學真理和邏輯真理提供一個經(jīng)驗主義的說明就成為其重要任務。
伊曼紐爾·康德
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提出了一種混合了理性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的理論??档侣暦Q,「盡管我們的全部知識開始於經(jīng)驗,知識卻并不遵循經(jīng)驗產生的途徑?!拱凑湛档碌睦碚?,后驗知識是經(jīng)驗的,由經(jīng)驗的內容所決定??档抡f,「……很有可能,我們的經(jīng)驗知識只是我們通過印象和認知器官本身提供的內容(感官印象只提供了一種「偶然性」)所得到的一個集合。」[1] 於是,與經(jīng)驗主義者們不同,康德認為先驗知識獨立於經(jīng)驗而存在;更進一步地,與理性主義者們不同,康德認為以它的純粹形式存在,并不混雜有任何經(jīng)驗內容的「先驗」知識是對經(jīng)驗可能性的條件的推理。這種「先驗」,或者超驗的條件,是在人類認知器官中先天具備的,不可能由任何經(jīng)驗得到??档绿岢霾⒂懻摿思兇庑问酵茖С鰜淼摹赶闰灐苟鸬某炦壿嫷目赡苄浴<兇狻赶闰灐怪R包括類似如時間和因果的概念??档抡J為,純粹先驗知識可以由他的超驗美學和超驗邏輯所確立??档绿岢?,如果沒有這些「先驗」知識對人類個體認知的建構,人類個體就不具備經(jīng)驗的能力。例如,當一個人的認知器官中時間和因果律的部分都失效時,他便無法把這個世界認知為一個有規(guī)律的,由自然規(guī)律所統(tǒng)治的世界。這一看法被普遍認為是康德的主要作品「純粹理性批判」中的中心論點,超驗推理。超驗推理并不回避時間和因果律的客觀性,但考慮到主觀性的存在,康德嘗試著去討論主觀性如何產生以及它在客觀實體與經(jīng)驗之間的關系,以實現(xiàn)「先驗」邏輯。
克里普克在《命名與必然性》中批評康德道,先驗性是與認識論相關的性質,而必然性與形而上學相關,兩者不應混為一談。首先,他論證道,某些后驗命題被視為必然的:例如,啟明星是長庚星。(雖然各自叫法不同,但我們現(xiàn)在知道它們都是金星的名稱)。它們必然是同一事物(參見嚴格指示詞),但這一同一性卻由后驗得知。同樣,他論證道,可能有偶然先驗命題。例如,巴黎的米原器過去作為一米的標準。這就伴隨著下述命題,「米原器長一米」,該命題是偶然的,因為我們本可能以其他長度定義一米。然而,它卻是先驗的,因為一米即由該米原器長度來定義,所以米原器肯定長一米(在它還作為一米的標準的時候),這是重言式。
伯特蘭·羅素在《哲學問題》中認為先驗知識是共相之間的關系。例如,「2+2=4」,顯示了「2」、「+」、「=」、「4」這些羅素稱之為共相之間的關系。
當代關注於先驗概念的哲學家包括艾耶爾、齊碩姆、奎因。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14秒